雕版印刷是中國最早的印刷形式。木刻《達拉尼經典》於1966年在韓國發現,刻於704年至751年間,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木刻版畫。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是唐憲通九年(868)的《金剛經》(現存於大英博物館),但雕版印刷可能出現於2000年前左右。
雕版印刷的第壹步是制作原稿。然後把手稿翻過來,鋪在壹個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畫、畫或寫的原稿。雕刻大師負責精細的部分,不太有天賦的工匠雕刻較便宜的木頭或不太重要的部分。然後,該板被上墨並在印刷機中壓制,以形成原件的副本。
在某些方法中,雕版印刷比鑄造活字印刷更好。例如,如果像漢語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符集,那麽雕版印刷在初始投資時會更便宜。這種手藝還有更多藝術畫的自由度,比如畫圖、圖表。但印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損壞,需要不斷更換,限制了批量印刷的可能性。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印刷技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確認江蘇省揚州市陳奕詩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火藥
中國四大發明之壹。人類文明史上的傑出成就。
壹類低爆速炸藥。壹種能被火花、火焰等點燃的物質。燃燒時產生大量氣體,具有爆破或推動作用(使拋射體等物體以壹定速度發射)。最早的應用是中國發明的黑火藥。按燃燒性質可分為煙火藥(燃燒時產生煙霧,如黑火藥)和無煙藥兩種。主要用作點火或推進劑。
火藥也叫黑火藥。它是壹種能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迅速而有規律地燃燒,同時產生大量高溫氣體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子彈和炮彈的推進劑,火箭和導彈的推進劑以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對火藥的研究始於古代煉金術。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晚唐(9世紀末)出現了黑火藥。火藥是古代煉金術士發明的。從戰國到漢初,皇帝和貴族沈迷於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壹些方士和道士提煉“仙丹”,並在提煉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藥的配方。
唐高宗永春元年(682),唐代煉丹家首創硫磺滅火法,用硫磺和硝石磨成粉末,再加入皂角(含碳)。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創造了火石法,將硝石、硫磺和馬兜鈴(含碳)壹起燃燒。這兩個配方是三種藥材的混合物,已經初步具備了火藥所含的成分。
火藥最初的使用並不是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各種軍事馬戲的雜技表演中,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宋代的“持鑼”、“硬鬼”、“啞藝戲”等雜技節目,都是用新研制的火藥制品“爆仗”、“吐火”,制造神秘的氣氛。宋人還用火藥表演幻術,如噴煙花、噴雲朵避人、變物,以達到神奇迷惑的效果!
其他科技成果
唐代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主要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學和印刷術上。
天文學和數學僧侶及其壹行,本名張遂,是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年輕時精通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唐玄宗召他到長安主持改歷。當時,梁令贊曾帶領府兵曹從軍,制作了木皇島遊樂器的模型,壹行人主張改用銅鑄,並與令贊繼續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在開元十二年(724年)制作出了《銅黃島遊樂器》。次年,該團和梁靈贊奉玄宗之命,研制青銅水載渾儀,用於計時。黃道娛樂儀和水上彈藥的制作對觀察天象起了很大的作用。開元十三年,該團還用自己的“復矩圖”使南宮說,人們會在春分、夏至日、秋分、冬至日,到河南幾個地方去測量北極的高度和日影的長度,1的地球子午線長度約為123700米。這是世界上第壹條實測子午線,意義重大。壹行也是世界上第壹個發現星位變化的天文學家。在他去世之前,他編了《達李巖》的草稿,後來被張碩等人編成了壹本書。這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歷書。本歷法編制中使用的不等間隔二次差分插值法、正弦函數表和三次差分近似插值公式,是數學上的突出貢獻。
此外,李的《算經註十書》和王曉桐的《古算術匯編》也是數學方面的重要成就。
地理初唐時期壹部重要的地理著作是《括誌誌》。唐太宗的第四子王,招募了學士蕭德言、、江亞青、等。,並根據《貞觀十三年》中的資料編撰成書,奏於貞觀十六年(642)。《闊之誌》全面記述了初唐行政區的設置和沿革,介紹了各地的山川、河流、風土、物產和人物故事。全書* * * 550卷,序言五卷,內容豐富。可惜時至今日沒有完結,清朝以來只編了幾卷。
賈丹是唐德宗著名的地理學家。貞元十七年(801),畫了壹幅海中洋人圖,寫了四十卷《古今縣道四洋人記》。其中《海華夷圖》貢獻最大,長三尺,寬三尺,以寸為百裏。古代地名用黑色標註,唐朝地名用紅色題寫。可惜原圖已經遺失,但12世紀根據它編制的《華夷圖》石刻,至今仍保存在Xi安的碑林中。賈丹其他重要的地理著作有《華四記》十卷、《貞元十記》四卷。
唐代另壹部重要的地理著作是元和八年(813)唐憲宗宰相李繼孚所作的《元和郡縣圖》。這本書有四十卷,目錄有兩卷。在四十七個城鎮的每壹個介紹之前,都附有地圖。書中記載了當時的物產、貢品、戶口、州縣沿革以及山川險阻。原書只有三十四卷,地圖已經丟失。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方誌總集,對後世地方誌的編纂產生了重大影響。
此外,杜佑的《通典》和十四卷本的《州縣典》在地方誌史上也占有壹定的地位。唐末範綽的《舒曼》詳細記錄了洱海的民族、風俗、山川、道路等。這是壹部較早的編年史著作,為研究古代雲南地理和南詔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醫學孫思邈是初唐時期的醫學家和藥理學家。高宗永輝三年(652年),他寫了30卷《備急用》。他認為“人命關天,有壹個寶貝女兒”,所以把自己的書命名為《壹千個女兒給黨》。本書廣泛收集了古代至初唐時期的重要方劑,對診療策略、針灸方法、指導養生技術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後來,孫思邈覺得《千女方》仍有缺陷,又補了三十卷《千女翼》。這兩部書在中國藥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藥王”。此外,唐婷於659年出版的《新編本草》是世界上第壹部官方藥典。這是唐高宗時期醫務工作者集體做出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