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活好了,吃補藥的人多了。目的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所以市面上出現了各種滋補品,奶粉、鈣粉、花粉、核酸、人參等。品種之多,銷量之大,消費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進補壹定要講究科學,不是為了補食,是為了補傷。中醫認為,在保健運動和保健的基礎上,患者和老年人應根據自己不同的體質和防病治病的需要,適當補充滋補藥物,有助於治療疾病,延緩衰老。然而,醫學最終是對弊端的補救。使用不當或濫用不僅無益,而且有害。所以有壹個辯證進補的問題。
煉丹師可能太不相幹了,但是現在已經快滅絕了。在這方面努力過的人不多。大約在南北朝時期,有壹個很有影響的中醫流派,叫“補土派”。脾屬土,大致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消化系統。這個學派的醫師把滋養脾胃作為治療各種疾病的基礎。這自然與當時人民普遍營養不良有關。
在中國舊社會,人們大多營養不良,所以進補的觀念就會代代相傳,深入人心,成為壹種傳統。因此,為了減少盲目性,我們必須突破傳統觀念。目前,據說中國的平均營養素攝入量已經超過了中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比古代當然提高了很多倍。是否有必要像以前那樣修法,值得討論。
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家長經常讓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服用蜂王漿、花粉食品、人參、蟲草等補品和滋補品,很容易導致假性性早熟。據專家研究,因服用補品而導致的假性性早熟往往占假性性早熟的25%左右。然而,這壹現象至今沒有引起更多家長的重視。很多父母,急於愛孩子,往往會給孩子買壹些滋補品服用,希望孩子長得更健康更強壯,但結果未必如預期。
專家指出:如果經常給孩子補充營養,即使是學齡前兒童,甚至是壹歲以下的嬰兒,乳房也可能突然增大,陰莖變粗,或者出現白帶。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
此外,進補還有壹個缺陷,只註重補充身體組織缺乏的各種營養物質,強調“缺什麽補什麽”,“形以形補”。這就忽略了營養的消化、吸收、同化和代謝,忽略了合理營養的原則——全面、均衡、適當。因此在功效、用途、適應性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事實證明,維生素A和D、鐵和鋅過量會引起中毒;高血壓、腦血管疾病、感冒、燥熱的人不宜吃人參;過敏體質的人不宜服用花粉;至於壹些同樣含有激素成分的補品,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要更加慎重。在中國,我們吃東西是為了食物,不僅是為了滿足食欲,也是為了強身健體和祛病,而這種飲食的保健就是以“補”為核心的。南方婦女月子,要吃桂圓、紅棗、當歸煮黑足雞;北方女人吃紅糖,小米,雞蛋。雖然風格迥異,但都是為了“補”。
縱觀歷史,有不同級別的補償。用濃湯色的紅糖水補血,用長得像腦核的核桃補腦,或者用豬腎補腎,羊肚補脾,都是低級滋補品,反映出普通人雖然不懂醫療方法,但難免幼稚,但也是勤懇善意的。中觀註重溫補溫補,補血益氣,補藥分君臣。這種程度的進補,在醫生眼裏就是用藥。還有最高級的補藥,就是吃補藥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