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都是“怕手術”或者想“投機取巧”逃避正規治療的人埋下的“坑”。但人們往往認為這些方法看似“科學”,甚至做了之後還有些效果。為什麽?
這是因為那些所謂的養生“方法”,都是取自正規治療中“康復鍛煉”的內容。這些康復鍛煉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改善癥狀,但只有在接受正式治療甚至手術後,才建議患者進行定期康復鍛煉。如果在疾病的急性期貿然使用它們,不僅沒有用,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先說三個常見的“養生”誤區。
在很多關於關節和軟組織不適治療的“養生”文章中,只根據疼痛部位來判斷疾病的種類,然後教幾個動作來緩解疼痛。
這是骨科疾病治療的“大忌”!
對於骨關節疾病及相關軟組織疾病,往往是痛點,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比如最常見的腰痛,如果只是腰肌勞損,經常加強背肌鍛煉可以改善癥狀;但如果是棘間韌帶的損傷,就要避免彎腰。倉促運動不僅不會改善病情,甚至會加重韌帶損傷從而“陷入病根”。
此外,引起關節疼痛的肩、肘、膝等關節滑囊炎、手指狹窄性腱鞘炎等,在沒有明確和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進行各種所謂的“康復動作”,可能會加重病情!
冠心病,尤其是心臟支架植入術後,需要終身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很多患者非常害怕長期服藥的副作用。有些人以“藥補”不如“食補”為借口,誤導心臟病患者,說吃某種中草藥或食物可以“活血”,沒有副作用,可以代替阿司匹林。
藥物治療講究藥物作用的強度。
小病痛,低強度治療就夠了,就算不吃藥也不壹定有癥狀。這也是為什麽很多沒有嚴重冠狀動脈狹窄的心臟病患者告訴自己“吃中藥或者活血的食物也治好了冠心病”。但對於有明確心絞痛病史,甚至接受支架治療的患者,必須進行常規的高強度抗血小板治療,以保證血管和支架的通暢,其他替代方法“絕對不可能”!
健康是全方位的,涵蓋病前、病後、病後三個階段。不同階段養生的方法也不同。
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很多醫院更註重治療,而不是保健和康復,這就導致了大眾的大量健康“盲區”,也讓那些不科學的“保健”謠言大行其道。這是健康科學任重道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