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朝至明代的紀念碑、雕像和摩崖石刻。在陜西省耀縣以東2.5公裏的王耀山上。這座山是以唐代名醫孫思邈隱居於此而命名的。藥王山北朝開始雕刻佛教造像,隋唐建寶雲寺,造像廣開。唐朝以後為孫思邈建祠,下壹批與孫思邈有關的石碑留存。保存在耀縣的雕像紀念碑被移到王耀山展出。藥王山石刻集中在仙花臺(又名北洞、太玄洞)和聖森臺(又名南安),包括歷史古跡、石像、崖洞石刻三部分。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 *和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古跡***150通行證。大部分是與孫思邈有關的詔令、碑刻、詩詞、繪畫等。特別重要的是明代刻的“千金難買”和“海上仙訣”,都是兩面刻的。《千足金寶典》摘錄了孫思邈《千足金方》的重要部分,它是用四塊石頭雕刻而成的。海仙方是1片,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是枕上之書,第二部分是養生之書,第三部分是各種疾病的藥方。這些醫療方法和保健知識是孫思邈總結中國古代醫學知識和畢生實踐經驗的精華,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此外,著名的還有北周五年(570年)張和尚大師碑和題寫的《楚韻傳詩》碑,都是建國後中國人新發現的。
造像碑包括清末以來耀縣壹帶出土的北魏至唐代造像65,438+000余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北魏元年(424年)韋文郎造像碑、太和二十年(496年)姚伯鐸造像碑、五年(524年)邱造像碑和北周造像碑。這些雕像有四面、三面、兩面和壹面。佛龕裏浮雕佛菩薩,龕邊淺刻天王恩人。碑上有許多刻字。碑文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雕像中雕刻的雕刻技術、銘文內容、書寫風格、人物、服飾、馬鞍、車輛造型和建築,是研究佛教發展、北方少數民族歷史、音樂、舞蹈和藝術的珍貴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了藥王山文物保管所。國家撥款對藥王山石刻進行了收集、加固和維修,建立了造像碑廊,對石刻進行了加固,並用石條修築了防護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