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古吉是努爾哈赤和富錦夫差的女兒,是貝勒芒古泰和貝勒德格的兄弟姐妹。她比曼古泰小3歲,比德格大6歲。明朝萬歷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曾打算將她嫁給哈達貝的貝勒蒙布魯。後來因為孟格布魯與努爾哈赤的妃子通奸,想造反,努爾哈赤壹怒之下被殺。為了贏得哈達貝的芳心,努爾哈赤將她嫁給了蒙古布魯的兒子吾爾古代,因此稱她為“哈達貝公主”或“哈達格格”。這壹年,她12歲。天命末年,吾爾古岱死後,芒古吉寡居多年,直到其弟皇太極登基,改嫁蒙古敖漢博爾濟吉特州索諾木都嶺。當時貴族女性的婚姻完全由家族中的男性父母主導。他們只是統治者拉攏各部首領的工具。比如沒能嫁給哈達首領的芒古吉,轉手嫁給了兒子,就是壹個突出的例子。
芒古吉和前夫吾爾古代生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戴珊的大兒子嶽團,二女兒嫁給了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莽姑既幫月嫂又幫浩哥當丈母娘,所以血親婚姻在當時的滿族社會還是相當流行的。但是,這種親親親的做法,並不能解決家庭內部的矛盾。而且芒古吉頑固不化,壹直與皇太極不和。隨著同父異母兄妹之間仇恨的日益加深,進退兩難的豪格卷入了無法擺脫的糾葛。
天聰九年(1635),因與芒古吉家族的關系,第壹次受到父親的懲罰。事情的起因也要從霍格娶了利丹汗的妻子說起。
這壹年,皇太極投降了蒙古察哈爾部的剩余部分,加入的有李丹汗的兒子鄂哲,以及李丹汗的幾個福晉和格格。皇太極親自率貝勒迎接,並在盛京郊外與蒙古的福晉、格格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皇太極先娶了竇圖門福晉。吉拉爾朗嫁給了太素·富錦,富錦既富有又漂亮,壹度引起了戴珊的覬覦。但她是吉拉爾朗亡妻的妹妹,於是皇太極和朱貝勒同意娶她,戴珊只好娶了力丹可汗的妹妹、富豪太松格格。力丹汗的另外兩個妻子,爾哲圖·福晉嫁給了阿巴泰,樺木·福晉嫁給了豪格。當時妝點雲集,花開正盛。豐盛的酒席,飄散的酒氣,嘹亮的歌舞,華麗的服飾,將喜慶的婚宴氣氛烘托到了極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壹盛況惹怒了在場的壹位中年婦女——豪格的婆婆芒古吉。
芒古吉看到豪格娶了壹位英俊的蒙古小姐,勃然大怒。考慮到女兒的尷尬處境,她又不能和女婿打起來,就直接去找弟弟皇太極,當面問她:“女兒還在嗎?為什麽貝爾·豪格又娶了壹個妻子?”豪格與白樺福晉的婚姻得到了皇太極的認可,所以也難怪莽吉要拿他出氣。之後,芒古吉離開酒席,中途離開婚宴。
那時候,哪個滿族貴族不是妻妾成群,更不用說壹個貴族的兒子誰是皇帝的長子?但芒古吉心疼自己的寶貝女兒,不想讓她被女婿冷落,以至於滿洲“大媽”的脾氣壹下子爆發了。
芒古吉在婚宴上大吵大鬧,讓皇太極很丟臉,尤其是在眾多貝勒和蒙古客人面前。他壹點也不喜歡這個脾氣暴躁的妹妹。經歷了這麽多麻煩之後,他決心要回報。他把宮裏的貝勒大臣都叫來訓話,指責芒古吉總是暴戾,殘害他人。他早就對皇帝懷恨在心,她的丈夫索諾穆杜林多次假裝喝醉,對皇帝破口大罵。因此,我們必須警惕她的險惡用心。然後壹致認為芒古吉有三條罪狀:壹是對皇帝的怨恨;第二,誣陷下屬;第三,擅自和老公去打獵。朱貝勒決定:把芒古吉的公主名和丈夫吉農的名字去掉,貶為庶人;沒收他們的部下和授予的土地。皇太極還特別加了壹條規定:今後所有的親戚都不準和芒種姬來往,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就這樣,芒古吉壹家完全被孤立了。
這場風波的起因,原本是因為芒古吉幹涉了豪格的婚姻,但令人費解的是,除了芒古吉本人受到嚴懲,她的親戚——她的哥哥德格、兩個女婿嶽毅和豪格也受到了懲罰,理由是他們是芒古吉的親戚,卻沒有和她劃清界限。僅過了8天,德格突發疾病去世,年僅40歲。
德格死的很奇怪,而在此前的三年(天聰六年,1632),他的哥哥芒古爾泰也是突發疾病而死。芒果臺、戴珊、阿敏、皇太極原本是四貝勒之壹。努爾哈赤壹死,皇太極就得到了支持。芒古爾泰雖然附和民意,但並不服氣。兩者矛盾愈演愈烈。天聰五年(1631)八月,後金軍隊圍攻大淩河城。由於其部傷亡慘重,曼古臺要求皇太極派回哨兵守衛,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皇太極指責莽古爾泰經常不服從命令,貽誤戰機。曼古爾泰則針鋒相對,揚言每次出兵,總會部署比其他貝勒更多的部下。兩個人的矛盾由來已久,這次爆發只是壹個瓜。莽古爾泰氣得忍不住拔刀五寸多,被眾人推出帳外。當晚,芒庫爾臺磕頭認罪,因空腹飲酒過多,妄言。皇太極不服。不久,以大貝勒戴善的名義和眾貝勒* * *議,判他“禦前揭刃”,撤去大貝勒之名,扣押五牛唱片,並罰銀千兩、馬壹匹。次年12月,曼古泰突發疾病去世。
據清朝官方記載,兩兄弟死前的癥狀壹模壹樣。他們都“無言以對”,在巨大的痛苦中死去,只說自己“突然病了”。他們是憤怒還是中毒還不清楚。但是,有壹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皇太極和芒種吉家不是簡單的個人恩怨,而是建立在權力鬥爭基礎上的刻骨銘心的仇恨。
豪格在皇太極是長子,在芒古集是侄兒女婿。雖然雙方是近親,但卻是水火不容的敵人。豪格夾在中間,父子、姑侄、夫妻感情交織,分裂不斷,理還亂,使他左右為難,常常不得體。
讓豪格想不到的是,娶妻風波剛剛塵埃落定,更大的波瀾又呼嘯而來。天聰九年(1636)年底,大貝勒芒古臺與其妹芒古吉、狄德哥合謀壹案,被芒古吉家人舉報,舉報(吉)芒古臺曾與妹妹芒古吉、狄德哥在佛像前燒紙許願,屬於情節。然後在抄家的時候發現了16的re印章,印章是“晉國皇帝印”。這被認為是芒古臺企圖篡奪汗位的確鑿證據。貝勒會議認為,罪魁禍首芒古爾泰“心狠手辣”,本應被壹刀砍死,與當年的死狀相似。然而,芒古爾泰和迪德格已經死了,所以他們決定毀了他們的墳墓,把他們的骨頭散了。芒古吉和芒古爾泰的兒子爾布倫被處死。皇太極不想就此罷休,又狠狠鎮壓了曼古臺的同伴。壹名叛逃者向明官員報告:“兩家大打出手,四皇子(皇太極)把大皇子第五代(芒古臺)的三個兒子都殺了,還殺了壹千多名重要涉案人員。”
霍格剛剛因為和芒古吉的關系受到了懲罰,至今心有余悸。對於這個驚天動地的案子,我不敢再有絲毫懈怠。他審時度勢,很快表明了自己在這場大火中的立場:“我是皇帝的兒子,我妻子的母親想謀殺他的父親。我怎麽能和謀殺他父親的女人在壹起?”然後他自己殺了自己的妻子。俗話說“壹日夫妻百日恩”,更何況他和他老婆是表姐妹的關系。從小兩人親密無間,婚後感情深厚。說霍格對妻子沒有感情是假的,說他狠心也是假的,恐怕還沒有說到點子上。從豪格的壹生來看,無論是在國外征伐,還是與人打交道,都沒有殘忍暴虐的記錄,但其父可汗的意誌是至高無上的,不可抗拒的。豪格真的是被迫這麽做的。
皇太極沒說兒子殺妻的事,心裏大概是認可的。所以在分配曼古臺的財產時,他給了豪格很多好處。壹個是給他八頭牛的數量記錄。另壹個是改編正藍旗,隸屬於曼古爾泰,任命他為該旗的和碩貝勒。然後,他被封為太子和碩蘇。就這樣,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豪格成為和碩六太子之壹(其他五位分別是和碩太子戴珊、和碩太子吉拉爾朗、和碩睿太子多爾袞、和碩玉太子多多、和碩姻緣王月鸞)。作為皇帝的長子,豪格在貝勒之中前途無量,風光無限。
但地位提升帶來的喜悅似乎並不能平息豪格殺妻的罪惡感,這其中可能夾雜著他對姨媽和嶽母芒古吉的懷念。他經常和同病相憐的表哥嶽團聚在壹起,抱怨皇太極對莽姑集壹案的處理。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他們的行動很快被報告給皇太極,所以閆隆非常憤怒。崇德元年(1636)八月,指示諸王商議對豪格、嶽毅的處分。國王會議的結果,確定豪格與嶽毅結成小集團,怨恨皇帝(皇太極)。但在討論如何懲罰嶽毅和豪格時,意見不壹。其中壹半主張死亡,另壹半主張監禁。最後由皇太極判斷,他說:“雖然他們對我不忠,但如果我們屠殺他們,就會招致惡名。壹個是我兒子,壹個是我侄子。我應該寬容地對待他們。”豪格和嶽毅雖幸免於死,但仍被處以除去太子爵位、降為貝勒(連二等)及罰款1200兩銀子的重罰。豪格被封為蘇太子才八個月,心情之低落,可想而知。從此,他在人前和背後說話都更加小心翼翼,再也不敢奢望什麽了。
豪格的人生本來應該順利很多,只是因為他和芒古吉家族的聯姻,他才被深深牽連。霍格娶芒古吉的女兒,是他父親可汗安排的,但苦果註定要被他吞下。
崇德四年(1639),豪格、多爾袞率軍收明朝,回到盛京,在儒艮殿獻上金銀珠寶。皇太極大喜,恢復了他的太子蘇的爵位。在給他的書上,他寫道:“妳過去被判有罪,此後屢拔城池,大敗敵人,立下大功,故仍印書,改稱妳為蘇太子。”此時,距離他被降職已經三年了。
◎性格與命運:王位流失的根源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突然去世,沒有留下繼承人。豪格與叔父多爾袞爭奪皇位失敗,成為他壹生中的第二次大挫折。
在皇位繼承制度方面,清初的滿族統治者與歷代的漢族統治者有著明顯的不同。歷代漢族封建王朝的皇位繼承,壹般都是按照正主的原則進行的,即皇帝在去世前,在太子府指定年長者為未來的繼承人。這種制度雖然常常使懦弱的王子被尊為壹等大官,稱王稱霸天下,但至少在最高權力交接之時,它提供了各方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不會引起大的沖突或動蕩。與這種情況截然不同的是,滿族人繁榮了遼東。建國之初,制度原始,帶有部落時代的傳統印記,皇位繼承也沒有壹定的規則。皇太極通過貴族的集體會議和推薦繼承了可汗職位,體現了舊傳統的力量。但也正是這種力量,為皇太極猝死後的皇室鬥爭埋下了伏筆。
早在皇太極死前,諸王就已經開始形成派系和派別,爭鬥不休。因此,朝鮮方面早就預見到“未來會有鬥爭”。當時有七位王子和郡王* * *,分別是山王子、吉拉爾朗、瑞多爾袞王子、蘇豪格王子、五營郡王阿濟格、玉多多王子和多羅郡王等。其中有權力爭奪皇位的是多爾袞和豪格。雖然是叔侄,但是豪格比他叔叔多爾袞大三歲(多爾袞今年32歲,豪格今年35歲)。從年齡、經歷、功過、地位來看,兩人各有優勢,差別並不明顯。
按照父死子立的方式,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是皇位的自然繼承人。問題是兄弟總該是兄弟,滿清祖上到處都有約定。鬥爭由此開始。8月14日,皇太極死後第五天,手握實權、覬覦皇位的多爾袞召見內政大臣索尼,商議皇位繼承人。索尼是皇太極的親信。不管多爾袞的用意如何,他直截了當地說:“先帝有太子,就立壹個。”這當然不是他個人的看法。當時皇太極的兩黃旗主張立豪格為君。豪格派人去告訴鄭親王吉爾哈朗,後者同意了,但表示要和多爾袞商量。多爾袞和多多率領的兩大白旗主張建立多爾袞。禹王多多、英國國王阿齊格甚至跪下來勸多爾袞早點登基。但是多爾袞審時度勢,不敢貿然回答。
第二天,王在崇政廳討論擁立皇帝,鬥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兩黃旗大臣下令巴亞萊士兵(禁衛軍)全副武裝,彎弓搭箭,並在其周圍設立宮殿。會議開始時,索尼埃和巴圖魯·鰲拜首先提議建立王子制。期望最高的禮親王戴珊也說“虎口(豪格)帝長子,應是大壹統的繼承人”。雖然得到了最有力的支持,但豪格在這個關鍵時刻還是犯了“閉口不言(nièrú),欲加之罪(lièqie)”的老習慣。他不僅不敢公開表明自己要擔大任的野心,還言不由衷地拒絕說“小財難擔”。歷史的轉折點,有時候就在壹瞬間,足以讓豪格與皇位失之交臂。阿齊茲和多多提出要建立多爾袞,兩位白旗將軍也表示反對建立豪格,認為如果豪格建立了,他們就沒有出路了。多爾袞猶豫了壹下,拒絕了。接下來,多鐸,豫親王,提出要自立或長兄戴珊。多爾袞反對建立多多,戴珊則借口年事已高退會。這時,兩個黃旗將軍拔劍上前,威脅道:我們的衣食都是聽命於始皇帝的,養育之恩大如天恩。如果不立壹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死於地下的皇帝。最後多爾袞提出了壹個折中的建議:“既然太子蘇虛心辭官,無意繼位統壹。他應該是天皇的第三個兒子(其實是第九個兒子,也就是福臨),但年齡幼稚,我和吉拉爾朗會輔佐政治。等他老了,馬上就要重返政壇。”就這樣,壹場緊張的危機終於化解了。
豪格為什麽沒能繼承王位?有各種解釋,比如說雙方各有所長,互不相讓。其實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豪格本人就是正藍旗的旗主,又有始皇帝名下的黃征旗、黃邊旗的堅定支持,擁有三旗的強大實力。多爾袞只有白旗和白旗的支持。戴珊父子有兩面旗,壹面是紅色的,壹面是鑲紅色的。其實戴珊表態支持豪格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明顯的五比二的優勢。此外,擁有藍色旗幟的鄭親王·吉爾哈朗也明確支持他。所以,豪格無緣皇位的關鍵不在於雙方實力接近,而在於他勢單力薄,也就是患得患失。確切地說,當勝利的天平已經明顯向他傾斜時,他後退了壹步,功虧壹簣。
豪格生性懦弱,這不僅體現在皇位爭奪戰中,從他之前處理與芒古吉家族的關系,以及在父親的壓力下殺死自己心愛的妻子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於是,幾年後,豫親王多多當面告訴豪格:“和碩鄭親王(吉拉爾朗)先提議立爾為王,因國王心軟,不能籠絡人心,故決定睡覺。”這句話很直白。“性軟”(性格軟弱)是他錯失皇位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軟性”,讓支持他的勢力大失所望。後來兩位黃旗將軍明確堅持“皇帝的兒子”,不再以豪格為中心;多爾袞口口聲聲說自己“無意追隨統壹”,反映了當時局勢的微妙變化。
但從豪格自己的分析來看,他自稱“賢惠有福”的時候,確實有不可言說的隱憂。試想,壹個持刀殺死自己愛妻的人,怎麽會有道德力量?如何能以德治國,以德服人?他自稱“賢惠小”,其實還有點自知之明。再者,皇太極的15位後妃中,崇德元年加封的五宮(即清寧宮、官羅宮、林芝宮、延慶宮、永福宮)最受尊敬,都是蒙古人,豪格生母的繼妻烏爾納拉不在其中。皇太極的11個兒子中,豪格的出身並不是最高貴的,但他的年事已高,所以自稱“富博”,並非漫無目的。
鬥爭的結果是,6歲的福臨繼承了王位。他在皇太極諸子中排名第九,但他有壹個好母親,永福宮莊妃,是五妃之壹,也就是他經歷了四個朝代(太宗朝、太宗朝、世祖朝、聖祖朝),照顧過兩個皇帝(順治皇帝福臨、康熙帝葉璇)。因此,說到福氣,福臨6歲登基,大概真的是“福氣”。
從個人得失來說,在這場戰役中,豪格不僅與皇位失之交臂,還因為得罪了多爾袞,為日後的殺身之禍埋下了隱患,所以他是最大的受害者。由於上述原因,福臨是最大的受益者。再看多爾袞,雖然他的皇位野心失敗了,但隨後的發展證明,攝政王的升遷為他提供了施展宏圖大誌和過人才華的廣闊天地。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裏,他的權力、威望和地位不僅超過了豪格,也超過了山親王和吉爾二郎等開國元勛,成為了清朝真正的主人。由此看來,多爾袞也是這場鬥爭的受益者。
面對滿清入關前後的復雜局面和困難,如果國家的重擔真的落在豪格肩上,恐怕也就耗盡了。只是因為多爾袞的大才大謀,深謀遠慮,清朝才如雨後春筍入關,橫掃千軍,統壹全國。所以豪格與皇位失之交臂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清朝的大幸。
侄子和叔叔:那炸豆腐呢?
豪格不願失去王位。他沒有自責,而是把自己的郁悶發泄在多爾袞身上,引發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大挫折。
順治元年(1644)四月,也就是福臨即位後七個月,由豪格率領的八旗最高將領何羅惠出面舉報豪格的“陰謀”,揭露他經常散布“睿親王老是生病,怎麽能當攝政王”,“睿親王”甚至到處威脅:“我(豪格)總不能把壹代人的脖子都敲碎,弄死吧?”當時清朝正準備大規模入關,全國上下理應團結如壹的敵人。豪格散布這些謠言顯然是不受歡迎的。多爾袞趁著這個形勢去攻擊豪格。他召集諸王進行聯合聽證,還有豪格的心腹顧山、鄂真莫克圖、臣楊善、易成戈、羅碩等。都是以“附王作亂”的罪名被處死的。豪格自己也差點死掉。貝勒大臣們邀殺豪格,只因小皇帝福臨念及長兄骨肉,終日哭泣不吃,才使豪格免於壹死。但是,他被沒收了七牛唱片,並罰款五千兩銀子,這作為對庶人的重罰被廢除了。
同年10月,福臨從盛京遷都北京,再次舉行登基大典,封諸王。銘記長兄豪格的功績,他仍然恢復了他的太子蘇的稱號。但經過這次挫折,豪格的實力已經嚴重受損,名聲大不如前。
順治三年(1646)三月,豪格被任命為靖遠將軍,率軍從陜西入川,開始了他壹生中最輝煌的軍事成就。在四川,他連續擊敗了張率領的西征大軍。清軍進入西充時,大霧彌漫。張生性剛愎自用,不相信清軍速度快,所以沒有采取防範措施。豪格的軍隊突然趕到,張在匆忙中被箭射中心臟,當即死亡。於是後人編造了壹個廣為流傳的荒誕故事,說張在壹座古塔裏拆了壹塊石碑,碑文上寫著:
建築者,拆除者張。
吹笛子不需要竹子,但壹支箭射穿妳的胸膛。
於化龍是明朝的戰爭將領,死於明朝萬歷四十七年(後金四年,1619)的薩爾滸戰爭。所謂“吹簫無竹”,就是把“簫”字換成了“蘇”字,意思是張死在太子蘇的箭下,早就是壹個警示。阿清詩人範斌在《燕都雜詠》中寫道:
王兆偉的功績,馬祥嘉許拜封。
我沒有看到竹笛,但顏瑜覆蓋了松樹。
“名王”指豪格。“燕蓋松”是指生長在豪格墓地上的巨松,枝繁葉茂,樹木遍布,以紅漆木架支撐,成為清代都城的壹大景觀(遺址位於今京東南勁松社區)。事實上,真正射殺張的並不是豪格,而是他的部將雅布倫。普天同慶是個神槍手。
豪格在四川,與著名的耶穌會傳教士李雷思和安文思有過接觸。民國初年,法國傳教士古羅東根據他們留下的中國的教會檔案和史料,用中文寫了壹本書《聖教入川的故事》。書中記錄了李雷思、埃文斯和豪格的多次交往。那麽,傳教士眼中的豪格是壹個怎樣的人呢?
對西方科技有濃厚的興趣。第二,傳教士在逃亡途中被清兵逮捕。因其長相奇特,被送到統壹軍總司令蘇親王處。豪格向傳教士們詢問有關機器的知識,還指導他們詳細解釋天文文獻,並翻譯成滿語。豪格看後“大為驚異,以為從未聽過,未曾見過,贊不絕口”。順治皇帝曾任傳教士湯若望為欽天監,尊稱“瑪法”(滿語意為“爺爺”)。他經常在天文歷法方面求教,康熙對西方科技的癡迷也廣為人知。如果豪格是較早對西方科技產生濃厚興趣的滿洲王公之壹,應該大體不錯。
以禮相待傳教士。豪格與西方傳教士有著長期的交往,他在首都時與著名傳教士湯若望非常熟悉,因此湯若望委托他到四川保護傳教士。豪格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對傳教士們“寵愛有加,每天給他們肉和米,照顧得很好”。兩位牧師對豪格的“慷慨和仁慈”印象深刻,稱贊不已。有壹次,經過交談,傳教士提到他們在中國的壹個仆人在逃亡中失蹤,生死未蔔。霍格立即命令人們用箭搜索每壹個營地。原來那個人被壹個旗手抓住了。旗手起初不肯放回去,後來聽說是蘇王命人親自送仆人回去的。從豪格與傳教士的交往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善解人意的壹面。
嚴肅軍紀。壹次公路行軍,李雷思在路邊菜地餓著肚子。被旗兵看見,以為是漢人潛入了別人的田裏,就是用弓箭瞄準了他。如果不是被另壹個旗兵擋住,李雷思早就中箭了。隨後,旗手向牧師(神父)解釋說“不要走到路外,在追趕中出錯,以至於有危險。”這說明蘇王治軍嚴明,士兵不敢違逆。這應該是清軍征服張西征大軍的原因之壹。
順治五年(1648)二月,豪格率軍進京。順治皇帝親自在太和殿設宴款待凱旋而歸的大哥和將領。豪格也很高興在久別之後見到他的兄弟們。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他人生中的第四次也是最後壹次大挫折。
豪格回到北京,在被舉報前只享受了壹個月的自由。先是以貝子屯齊為首的壹批貴族,聲討的吉爾哈朗。羅誌的罪名中,有兩項與豪格有關:壹是皇太極死的時候說“王肅(豪格)是君主”,“擅謀大事”;二是偏袒受罷教懲罰的豪格,讓豪格的妻子走在河南親王多多和英國親王福晉的前面。並得出結論,吉爾哈朗“與蘇王合謀,心生憐憫,作出了大膽之舉”。鄭親王·吉爾哈朗被判死刑,後來他被從輕處罰,降為郡王並罰款5200銀子。皇太極生前對吉拉爾朗很有好感,吉拉爾朗也給豪格拍了很多照片。當鄭親王失勢時,豪格失去了他最後的保護傘,他的嘴唇死了,牙齒冷了,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處理完吉爾哈朗的兩天後,多爾袞召集王開會討論豪格的問題。此時攝政王多爾袞大權獨攬,唯我獨尊,連順治皇帝都奈何不了他。王對更是嗤之以鼻,唯唯諾諾。因此,霍格被判犯有輕微罪行,如庇護部,采取軍事功績,並試圖促進罪人的兄弟。多爾袞假惺惺的表示不忍。王琢磨多爾袞的旨意,反復奏請,甚至引用“毛長子(即楚英)如此,被置於國法”為先例,執意要下地獄還債。最終,豪格免於壹死,鋃鐺入獄,被剝奪爵位,並沒收下屬。
豪格被困獄中,生不如死,絕望到了極點。他對人們說,“只要釋放我,否則,我必須用石頭砸死這些男孩!”不久,他在獄中因憤怒而死,時年40歲。
至於豪格的死因,除了“死於獄中”,還有多爾袞“自殺”或“殺人”的不同版本。新明秀在《老太監的回憶》中提到:豪格凱旋回京,皇帝派攝政王在永定門外迎接。按規矩,太子蘇先去拜見叔父(多爾袞),沒想到,簾子裏有埋伏,所有的刀都壹起掉了下來。蘇的太監撲向豪格,和他壹起被剁成肉醬。下葬時骨肉不可分,合葬同棺。在後世,宦官只準在宮中使用,不準打罵,因為王鐘是隨王殉國,合葬的。但這種說法並不可信。豪格畢竟是唐太宗的長子,也是壹位戰功卓著的武將。在他凱旋的那天,他被攝政王的下屬不分青紅皂白地砍死了。如果是這樣,就算是強大的多爾袞也不善於向皇帝、君王和天下臣民解釋。況且這也不符合多爾袞在面對難題時壹貫的精明、靈活、細致的風格。
多爾袞逼死豪格,把福晉收為妾,似乎是良心上的恥辱,於是在很多方面照顧豪格的兒子,讓他去自己的政府當校射手。他羅惠,多爾袞的心腹,不明白這壹點。他說:“看到這個人令人心碎。為什麽不除掉他?”多爾袞答道:“因為妳不知道我愛保護他。”就這樣,霍格的兒子活了下來。
多爾袞逼死了豪格,順手把他名下的正藍旗據為己有。不久,他的弟弟多多,豫親王,死於天花。多爾袞實際上率領的是兩白旗、壹藍旗、三藍旗,形成了對朝作戰的實力。
兩年後多爾袞突然駕崩,年輕的順治皇帝提前執掌大權。我大哥豪格冤死,平反昭雪,恢復和碩蘇太子稱號,立碑表彰其壹生功績。十三年(1656),謚號加為“吳”。在清代滿族貴族中,豪格是第壹個按照漢族習俗被追封為國君的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豪格因其開國功勛,被封為太廟。
清初太子蘇的府邸位於橋東岸(今巷正義路以東)。大約有10位總督住在這裏。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皇宮毀於大火。戰後簽訂的《辛醜條約》將王宓所在的大片土地劃為“使館邊界”。太子蘇遷到北新橋船舷胡同(今東四十三)北。但是新房子不再是宮殿了。
過去,北京人談起老北京,常說:“禮之墻,宇之室,蘇之銀,皆有度量。”李和玉的建築確實比其他宮殿好。清初第壹代太子蘇、豪格,為張的追求立下了汗馬功勞。正因如此,他得到了比壹般王子更多的財富。但是,大家都知道宮裏有很多錢,卻很少有人知道宮裏的錢是怎麽收的。蘇把銀子藏在的方法很奇怪。就是把銀子包在壹整張剛剝下來的新鮮牛皮裏,再用牛筋縫緊。牛皮曬幹後,極其結實。如果妳想取出銀,妳必須用刀切開它。這不僅讓小偷無法行竊,就連政府裏的人也想都不敢想。這種方法很有效,壹直被蘇朝諸侯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