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
民間有“餃子趴在頭上,煎餅卷雞蛋在腳上”的習俗。因為每到三伏天,人的食欲下降,吃不下東西,而餃子是滿足食欲的傳統食品。另外,這個時間恰逢新麥收割,“好吃但不如餃子”。餃子既是主食又是輔食,既有肉又做得好,正好趁著這個時間好好吃壹頓。
面條
雨天吃面條始於三國時期。三伏天大量出汗,鉀、鈉等礦物質也會隨汗液流失。與大米相比,面條中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更高,所以夏天吃面條更有利於補充營養。另外,夏天胃液分泌減少,面條松軟易消化,有助於保護脾胃,這也是夏天要吃面條的另壹個原因。
羊肉
羊肉性熱,冬季進補佳品。但在我國的壹些地方,有壹種吃羊肉的習俗,叫做“誘羊”,甚至有“夏天壹碗湯誘羊,不需要醫生開藥方”的說法。睡羊肉是有壹定科學依據的,因為人在夏天貪涼,喜歡吃冷飲吹空調,導致寒氣在體內積聚,無法散發,從而全身酸痛。寒則滯,暖則順。羊肉能祛濕散寒,生津暖胃。這時候吃點熱羊肉,有助於驅散體內寒氣,疏通經絡。民間諺語“冬吃蘿蔔夏吃姜”也是如此。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羊”,容易上火、體質熱、熱病的患者,三伏天也不宜吃羊肉。
雞肉
民間諺語說“大起大落吃壹只雞,健康壹年”,湖南長沙、江西南昌都有三伏天吃雞的習俗。長沙人吃雞很講究。它壹定是壹只公雞。當天殺了它。炒雞的時候加酒加姜,用路邊的水燉。三伏天暑熱重,古人認為公雞能祛濕,燒雞加姜也能祛濕,形成了蹲著吃雞的民俗。夏天,體內的寒氣很容易化解。此時,適量食用姜、雞、羊肉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溫中散寒、補虛助陽,符合“冬病夏治”的原則。
苦味食物
火對應苦味,苦味食物有清熱解毒、消暑祛濕、開胃健脾的功效。三伏天吃苦菜,可以幫助人遠離邪濕,還可以增進食欲,提神醒腦。常見的苦味食物有苦瓜、生菜、苦菊、蒲公英、苦菜、蓮子、芹菜、百合等。
無菌食品
夏季氣溫高,各種致病菌迅速繁殖,是腸道疾病的高發期。這時候要多吃壹些經過消毒的蔬菜,如大蒜、生姜、蒜苗、蒜薹、蔥、洋蔥、韭菜等。,可以預防疾病。
多喝水
夏天天氣熱,人出汗多,要經常喝水補充水分。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而是多喝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