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是藝術大師,他的《聲無哀樂》、《難學自然》、《壹個老師的忠告》、《明丹》、《釋私養生》等作品代代相傳,鋼琴彈得也很好,尤其是《廣陵散》引人註目。當時比他大十三歲的阮籍與他齊名。音樂史上常有“秦琴阮孝”之說,但嵇康在思想和人格上都勝過阮籍。
嵇康對流傳已久的教條式禮儀不以為然,對汙穢詭詐的仕途深惡痛絕。他寧願在洛陽城外做壹個默默無聞、自由自在的鐵匠,也不願隨大流。他迷戀追求自己內心深處的崇高人生境界:擺脫束縛,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閑適。王雄的火和有力的錘打是這種境界的精彩詮釋。因此,當他的朋友單濤推薦他到朝廷做官時,他毅然與單濤絕交,並寫下了文化史上著名的《與山居苑絕交》,以澄清自己的心結。
可惜嵇康出眾的才華和無憂無慮的生活方式最終給他帶來了災難。他的“不是唐舞,是瘦孔伷”和“老師越有名,越自然”的人生理念,深深地刺痛了統治階級的要害:嵇康如此輕視聖賢經典,痛恨仕途。如果長期下去,不會危及我太平江山的統治。此人必不能殺正民風,清王。這裏不是有個陸安的案子嗎?如果妳牽連到他,妳可以殺了他,不用給別人壹只手。然後,在壹些痛恨嵇康的小人的誹謗和煽動下,公元262年,統治者司馬昭下令處死嵇康。
刑場上,3000名泰太學子上書朝廷赦免嵇康,拜他為師,向社會展示了嵇康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但這種“無理要求”肯定不會被當權者接受。嵇康此刻想的不是自己光芒四射的壹生即將結束,而是壹首美妙的音樂後繼無人。他要了壹架鋼琴,在高高的行刑臺上,在前來送行的數千人面前,彈奏了最後的《廣陵散》。鏗鏘的琴聲和神秘的曲調鋪天蓋地,飄進每個人的心裏。戲後,嵇康淡定地戳了壹下開頭,當時他才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