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盡,隋亡如這河”出自唐代文學家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二首》,是汴河,即通濟渠。隋朝楊迪時,河南淮北人開鑿了壹條大運河,名為同濟渠。從洛陽西苑,羅爾的水流入黃河,然後通過黃河流入汴水和通濟渠。它建於隋朝。為了與“古汴水”相區別,隋代以後又稱為“汴河”,是隋唐大運河的壹期工程。
2.楊迪開鑿的大運河始於公元605年,不到6年就完工了,全長2000多公裏。同濟運河是連接黃河文明和淮河文明的大動脈。當時,同濟運河兩岸城鎮繁華,店鋪眾多。當時,松州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的大都市。到北宋時,因繁華而建為南京。
3.楊迪開大運河的動機無非是滿足自己的享樂,消耗大量人民的脂肪和漿糊,這成了他最著名的暴行。為了滿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楊迪皇帝大修了宮殿園林,並在各地留下宮殿。煬帝巡視江都時,率領十萬到二十萬人,包括國王、官員、皇後和宮女。船隊長達200多裏,他經過的各郡都要在500裏之內貢獻糧食,非常嚴重。
4.唐詩中很多作品都指稱隋死於修建大運河,這是對後世有利的,但的暴行仍然是暴行。運河建成後,楊迪皇帝帶領20萬人出行,獨自乘坐壹艘四層樓高的“龍舟”,以及九座被稱為漂浮風景的三層“水廳”,以及眾多的雜船。船只長達300余裏,手持大船的人有近萬人,都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在陸地和水上閃閃發光。其鋪張浪費,真是歷史上聞所未聞。
擴展數據:
唐代作家皮日休的《望古河》兩首,描寫了楊迪下西洋的豪華船隊和京杭大運河的地理環境,暗示了楊迪被部將殺害的史實和對唐朝的警示。皮日休對楊迪的批評是非常明顯的。該詩在批評楊迪皇帝的同時,並沒有客觀抹殺隋代的大運河。
汴河懷古詩二首
數以千計的蔡川軍被驅趕在崔中部,運河兩岸,但車隊並沒有返回揚州。
應該是上帝教人們打開了汴河,這裏壹千裏的地面看不到壹座山。
據說隋朝亡國就是因為這條河,但現在它仍在流淌,南北船只也因此暢通無阻。
如果沒有水寺龍船,* * *余的理論是不多的。
解釋:
成千上萬的浮船在運河兩岸的綠柳間航行,但這支船隊被運到揚州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應該是上帝教人開了汴河。壹千多英裏的地面上沒有壹座山。
據說隋朝就是因為這條河滅亡的,但是現在還在流,所以南北船只暢通無阻。
如果不是江都的龍舟巡邏,楊迪的功績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同濟運河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楊迪大帝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汴河懷古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