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在線英語培訓機構層出不窮,各有各的學習方法,看似極其有效,並不適合所有的英語學習者。
對於備受推崇的英語培訓,國學的發展相對薄弱,更多的家長可能會認為掌握母語就好,沒必要過早下功夫。
浙江大學著名博士生導師鄭強教授曾指出,不懂英語不等於不識字,中國人應該重視自己的文化。
是的,中國文化延續了五千年,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文化遺產,這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更加關註他們。
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人才流失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留學歸國人員在國家重大項目研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壹些國際獎項的獲獎名單上,中國人寥寥無幾,很多都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得國際獎項。他們要麽出國很久,要麽在國外長大。
這種現象讓很多人不解,卻又無可奈何。試想,如果國內環境能留住這些人才,中國的發展速度會提高得更快。為什麽人才流失這麽嚴重?鄭強教授認為,這是由於對中國文化缺乏信心。
在學校教育中,孩子們過於關註其他語言,從而忽視了自己的母語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在中小學,英語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壹環,家長、學校、學生自身投入的精力可想而知。
現在很多幼兒園也開設英語課程。中國人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英語學習上,對漢語的關註卻少得多。
英語作為壹種國際通用語言,在國內外的使用越來越多,這是國際形勢的必然變化。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母語的學習和燦爛的中華文明史。
當然,英語全球化也有很大的好處。英語水平提高後,可以多了解先進國家的文化,學習他們的技術,取長補短。然而,它對於母語文化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回歸母語文化
鄭強教授的擔憂也是許多中國學者的擔憂。對於很多人來說,不懂英語並不代表他們是文盲。也有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不需要英語。他們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英語作為壹門外語,讓很多孩子很難學,但英語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孩子學習沒有捷徑,大部分時間浪費在死記硬背上。
不僅僅是英語,很多孩子都傾向於死記硬背其他科目,這樣只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而且大家都知道創造力有多重要。無論什麽行業,創造力非凡的人總是更容易成功。
在應試教育中,為了考上好大學,我們不得不跨過高考這座獨木橋,甚至有的人在中考期間經歷了人生的分水嶺,這當然和學習成績有關。
事實上,英語和我們的母語漢語屬於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死記硬背學習任何語言,我們會很快忘記它。可能我們通過了應試教育的考試,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就用不上了,或者說忘記了。
母語就不壹樣了,即使被遺忘了,那些根深蒂固的文化素養依然埋藏在每個人的骨子裏。
“以詩書媚己”“書中有黃金屋”當然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壹味追逐其他語言,忽視母語文化。
母語文化足以讓我們驕傲。
人才流失,學習無用,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鄭強教授認為,我們不應該太重視英語,而是應該更加重視我們的母語文化。
如今,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許多外國人被中國文化所吸引,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推廣中國文化。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壹,文化豐富,鐘靈豐富,人傑地靈。我們的母語文化足以讓我們驕傲。中國越來越強大,在國際社會有壹定的話語權。
在孔子學院遍布全球的今天,我們不必更進壹步,去研究外國文化。
盲目學習外國文化,被外國吸引了,卻忽略了中國燦爛的文明史。如今,中國古代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中華兒女,在全世界都在學習漢語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關註自己的文化。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說英語不重要。英語作為國際語言,是簡化文化交流的保證。
鄭強教授的意思是,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其他語言和文化,從而忽視了我們的祖先代代相傳的中國文明,這是許多人不想看到的。
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才,學習本國文化的精髓,勢在必行。鄭強教授認為,不會說英語不等於不識字,中國人應該更加重視自己文化的學習,這其實很有道理。
重視母語文化並不意味著直接放棄外語學習。在各國文化的碰撞中,中國文化也應該有壹席之地,文化交流應該求同存異。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字風靡全球,貫穿中國文化幾千年,如今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國際壹體化和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我們的母語文化,中國文學應該受到中國兒童足夠的重視。
鄭強教授指出,不會說英語並不意味著不識字,但重視自己文化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這為現代青少年指明了方向。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國學上,這才是中國人應該培養的學習思維。
對於英語學習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英語學習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死記硬背,耽誤了太多時間,效果也不理想。只有思維方式正確,外語學習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