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漢代帛畫的成就及影響

漢代帛畫的成就及影響

漢代帛畫進壹步發展,長沙馬王堆壹號、三號墓1972、1973出土5件,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墓1976出土1件。除了繼承戰國帛畫引導死者靈魂升天的題材外,還有吹噓死者享樂生活和“養生之道”的氣功圖。其中保存最完好、藝術最精湛的帛畫是馬王堆壹號墓出土的壹件被解讀為“非衣”的帛畫。

馬王堆壹號墓出土了壹具完整的女屍,棺蓋彩繪,未穿衣服。它呈T形,長205厘米,上部92厘米,下部47.7厘米。畫面分為上、中、下三層,被認為代表了天、地、地三界。天空中有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圖畫,還有象征太陽和月亮的太陽、玉兔和蟾蜍。在太陽和月亮之間,有壹個蛇頭的形象,或者被認為是人類的創造者和保護者。此外,還有闕門、守門(皇帝)。在人體部分的上層,畫著壹位老婦人,衣著華貴,拄著拐杖行走,神態優雅端莊,應該是死者墓主人的畫像。老太太身後有三個丫鬟,並排站著,前面的兩個丫鬟跪著迎接,襯托出老太太的特殊地位。下層描繪廚房場景,屬於廚師和敬語。在地下部分,畫著壹個又矮又胖的“巨人”,拿著壹個盤子象征著地球,名叫余強。整幅畫自上而下,龍蛇盤繞,將三部分連成壹個整體。間隙中加入了魚、龜、獸、鳥、青、碧、多等形象。

費義描繪的世界充滿了神話和想象,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的信仰和解讀。在表現方式上,構圖充滿對稱,以線描為主,色彩濃烈,以紅白為基調,藍色明亮。寫實造型與誇張相結合,富有裝飾性。墓主人的畫像依然沿用戰國帛畫的剪影,簡單樸素,但動作生動遞進,和出土女屍真的很像。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主要人物為男性,身材肥胖。紅袍加劍,手慢,氣度從容。人臉圖像采用側面四分之三,是肖像繪畫的突破。西漢帛畫的發現填補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壹大空白,其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藝術水平顯示了古代畫家的智慧和才華。因為他們地位低下,不可能在畫上留下他們的名字。墓中埋帛畫壹直延續到唐代和遼金時期。出土作品有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帛畫、遼寧法庫野貓臺遼墓帛畫等。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帛畫的形式、內容和技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構圖上,克服了前奏時期人物上下排列的手法,以俯視的視角描繪了車馬禮兵隊伍的全貌。這是最早的記錄現實生活的大型繪畫。可惜剝離損傷較重,只能粗略看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