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以太陽和月亮為比喻,把熾烈的太陽和白明的月亮比作天地的兩只明眸,時刻註視著人們的音頻、視頻和文字。所以,做人,要自然,要貪婪,要光明正大。
第二聯所指的聖賢是道德能力極高的人,而經典和詩詞則是聖賢智慧的結晶。對聯告誡人們,只有讀萬卷詩書,才能理解聖賢之心,凈化人心,達到聖賢所期望的境界。
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為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題寫的對聯。
擴展數據
朱與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位於江西省廬山五老峰以南20多公裏處。它是唐代詩人李勃隱居和學習的地方。因為李伯讀書時養了壹只白鹿,所以被稱為白鹿先生。
唐至寶歷年間(825-827),李勃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時,故地重遊,建亭臺樓閣,畫山川,植花木,成為旅遊勝地。因此,該地四面環山,峰巒疊嶂,俯視時像個洞,故稱白鹿洞。
南唐元年(937-942),這裏建了壹座學問館,名曰廬山郭雪。宋初,廬山國學擴建為書院,命名為白鹿洞書院。大中祥符時期(1008-1016),文人輩出。北宋末年,由於南方金兵入侵,戰亂頻繁,白鹿洞書院損毀嚴重。
宋五年(1178)八月,朱經推薦,被朝廷任命為江西南康知事軍,朱不肯做官,多次辭官,請求神社不準。經過和其他朋友的勸說,50歲的朱再次出山,開始了他的第二次仕途。
惜春六年(1179)正月二十五,朱從崇安(今武夷山)離開前往南康,二月四日到達江西鉛山崇壽精舍。2月14日再次辭職,但因無法獲得政府許可,不得不繼續北上,於3月30日抵達南康。
朱壹到南康,就立即四處尋找白鹿洞書院舊址。同年10月15日,朱遊覽北塘時,在樵夫的指引下,終於在李家山的靜鎮莽中找到了白鹿洞書院遺址。這時,朱被深深地感動了。他認為修復白鹿洞書院勢在必行。
朱壹方面向朝廷申報修繕白鹿洞書院的申請,另壹方面為爭取朝野人士的支持,撰寫《白鹿洞之死》進行宣傳。這件事壹開始並沒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反而被“嘲笑,認為奇怪。”這種情況並沒有動搖朱重建白鹿洞書院的決心。在其子劉慶之和楊芳的大力支持下,軍事學教授楊大發和幸子縣令王中傑具體負責籌集修復資金。
惜春七年(1180),白鹿洞書院終於落成,學舍二十余間,學生二十余人。當月18日,朱帶領書院師生放生,並高聲誦讀《白鹿洞為聖文》。朱兼任洞主和導師,並以《中庸》第壹章開始為學生們講課。從那以後,每逢休息日,朱都要到書院講學,與學生們討論儒家文化。
為了增加教師數量,朱於今年9月聘請楊日新為學院院長。大師劉慶之、黃幹、邵麗、林永忠等也來院講學。又托好友呂祖謙題寫《白鹿洞書院》,親筆題寫對聯“鹿追遊之地,物相忘;春峰相見,知人論世。”
朱還寫了《白鹿洞賦》和《白鹿洞書院揭秘》作為書院的辦學宗旨和學術規則,要求大家遵守。揭示白鹿洞書院不僅是宋代書院教育理論的代表,也是中國書院發展史上壹部綱領性的學術法規。也成為後世的楷模和辦學準則。
為了擴大書院藏書,朱將劉贈給他的《漢書》四十四卷,並發函征集江西各縣及各界人士的藏書。如江西帥、陸遊、、副史官、、尤茂、轉運判官等都捐書。
惜春八年春(1181),朱懇求孝宗皇帝為白鹿洞書院題寫匾額,使白鹿洞書院的修復得到皇帝的準許和“授權”。從此,白鹿洞書院名聲大振。
為了繼承和發揚朱的白鹿洞精神,教育後人,朱的後人多以“紫陽綿石澤、白鹿聲”為祠堂對聯,以紫陽、白鹿為堂名,紀念朱。
百度百科-白鹿洞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