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很多人信奉中午過後不吃東西的養生方法。這種養生方法有什麽缺點?

很多人信奉中午過後不吃東西的養生方法。這種養生方法有什麽缺點?

“午後不吃”其實是佛教戒律。這個“中午”指的是中午,大約是下午11到1的時間。過了這個時間,就不能吃了。網上開始流傳“中午後不吃東西”減肥護理。不吃午飯和晚飯對身體好嗎?當然不好。網上有人說古代人不吃晚飯。其實這都是扯淡。翻閱古籍,很容易找到古人壹日三餐飲食習慣的證據。在古代,人們壹般壹天吃兩頓飯。第壹頓飯叫做“炒飯”,大約在上午9點吃。

第二頓叫“輔食”,下午4點左右吃。《孟子》中說“以食治食”,以食為食補。這樣吃的主要原因是產能低,食物有限,只能吃。研究古代飲食制度,很多學者認為秦漢以前,老百姓習慣壹日兩餐,這不壹定。比如《莊子·內篇》說:“適野之人,三頓而歸,其胃猶如所料。”戰國時期的日本書裏也有記載,晚上和晚上有壹種飯叫“暮食”。那時候好像已經有壹日三餐了。

但也有學者說,那時候有錢人已經開始吃壹日三餐了,老百姓還是吃兩頓,可能也有道理。但是《戰國策·齊策四》有另外壹句話,“士不可三分食,鵝不可三分食”,意思是士壹日三餐都吃不飽,妳在這裏也吃不到鴨鵝。看來壹日三餐在當時的老百姓中也很流行。不管當時普通人怎麽吃,按照的說法,王必須壹日三餐,先吃“晨食”,再吃“咽食”,也就是午餐和晚餐。所以,在古代,特權階層無疑是壹日三餐。

普通人可能吃不起,壹天兩頓就行了。所以,第壹,兩餐制即使存在,也不是為了養生,真的很無奈。第二,如果古人認為兩餐制有助於養生,特權階層肯定是第壹個吃的,那麽為什麽要吃三餐來損害身體健康呢?古代的特權階層吃得好,不僅有三餐,還有四餐。例如,漢朝的皇帝在法律上有權享用四頓飯。班固的《白虎通》也解釋了原因,說:“為什麽君王壹日四食?明有四事,四時食之功也。”這是把四餐和四季相提並論,實際上是給皇帝多吃的借口。學者估計,魏晉以後,壹日三餐更加流行。隋唐時期,基本上不管有沒有錢,每個人壹天至少吃三頓飯。當時有“中餐”“午餐”之類的詞。如賈島《鎮空送別二人》詩中說:“林中中餐後,天下亡”,故稱午餐為“中餐”。白居易《閑情頌》說:“早晨睡時,與壹僧共進午餐。”這叫做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