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人們在具體的生命發展和生命過程中,往往會有兩種偏向:壹種是知命而不知命,把生命當作生命的全部。比如日益嚴重的自殺問題,這是壹個讓現代社會頭疼的問題,往往會把壹些挫折、挫折、痛苦等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變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然後,從覺得生命不好到放棄生命。另壹個例子是吸毒現象。人吸毒,當然有各種偶然因素,但共同的問題是:為了生活中的快感,損害自己的生活功能,使自己的生活殘廢,毀了自己的生活。自殺的人因為對生活沒有好感而放棄生命,吸毒的人為了對生活有好感而殺死自己的生命。兩者的性質似乎不同。但本質上,他們是為了生活的感覺而冒著生命危險。
另壹種偏見是只知生活,不知生活。也有壹些人固守著保命的哲學,刻意控制自己對生命的欲望,不知道生命必須用生命來表達。人生的感受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品嘗各種生活的滋味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生目標。所以他們的人生動力不大,拼搏意識不夠,進取觀念比較淡薄,所以他們的人生色彩當然很單壹暗淡。
中小學的生物、化學、科學課,從不同方面講生命現象,但主要是自然生命,遠遠不夠。如果學生只停留在這個知識層面,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因為自殺者或兇手,都自覺不自覺地把人的生命當成壹堆碳水化合物,或者只是壹些DNA。這樣,他們毫不留情地殺人;他們毫無紀念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見,生命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了解人類自然生命的特點,進而體驗自我血脈的人際社會生活,認識到人類的生命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孕育和成長,所以必須處理好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的關系。人要體驗自己的精神生活,認識到人的精神世界是區別於動物的本質。因此,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發展他們的知識水平,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生活道德品質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人也要意識到生命之外的意義和價值。所謂超越生命,本質上就是超越死亡;超越生命意義的建構,也是正確生死觀的確立。
所以,在生命教育中,“生”和“死”是核心問題,但在生命教育中談“死”,是因為更好的“生”;在生命教育中談“生”,就是要超越“死”,使人獲得生命存在的最大意義和價值,這是生命教育的本質。
二、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
從生死哲學的角度來看,生命教育的內容可以概括為:
第壹,在科學理性的層面上重建生命的神聖性。
所謂神聖,本質上是指人類對壹個物體發自內心的敬畏和崇拜;生命的神聖是指人類對自己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回顧人類歷史,越是遠古時代,人類身邊越是神聖的東西。不僅神秘的生命現象是神聖的,壹些特殊的石頭、樹木、鷹、老虎、月亮、太陽等也是神聖的。是神聖的,已經成為崇拜的對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依靠自我理性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力量,於是各種神聖的東西逐漸被“祛魅”——消解了附著在它們身上的神聖,於是人類崇拜、敬畏、服從的對象越來越少,生命的神聖性也在這種祛魅過程中逐漸被消解。發現石頭只是壹種礦物,植物是壹種纖維體,動物是壹種有機體,曾經神聖的日月只是壹顆行星,壹顆恒星。至於生命,雖然更復雜,但也不過是壹堆碳水化合物和壹些DNA而已。
生命神聖性的消解所引發的生命危機令人震驚。人要麽羞辱自己的生命——自殺,要麽羞辱別人的生命——殺死別人。所有這些現象告訴我們,盡管科學提高了我們改造世界的能力,理性為我們提供了看待壹切的便捷方式,但我們人類仍然必須保持對自然、宇宙特別是生命的神聖性的認識。所以,我們要在理性的層面上恢復對生命神聖性的認識,對生命要有敬畏和崇拜。我們不應該違背生命的本性,不應該破壞生命的自然生長,不應該強迫生命只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雖然我們是生命的持有者,但在對待生命的問題上,我們不能為所欲為。我們應該懷著敬畏之心看待和對待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生命的神聖,認識到生命的價值。應該說,這是我們現代人在生活中獲得真正幸福的基礎,值得我們去努力。
第二,要通過生命教育改變青少年中的壹種不健康的人生觀,即“新新人類”所說的——“只要我喜歡,為什麽不呢?”
如果分析青少年自殺、殺人的案例,不難發現其直接原因,如:兒童心理預防機制不健全;惡性外界刺激;有缺陷的家庭,武斷或極端放縱父母的教育方式;來自社會和學校的強大壓力;精神障礙;極度消極,失望,孤獨,焦慮,痛苦等等。但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我應該說有。壹般來說,青少年自殺、殺人多是外部原因造成的。他們的心智尚未發育。很多人不知道自殺和殺人的嚴重性,不知道死亡的真正含義。因此,生活過程中突發的外因往往會導致青少年自殺或殺人。畢竟他們還太年輕,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全責。這樣,在青少年自殺殺人的問題上,家長、學校和社會就有了更重要的責任,我們在這方面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目前我國獨生子女在青少年中已經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些“天之驕子”有二代甚至三代長輩全力以赴滿足他們的壹切生活要求,也完全沈迷於感情生活,已經習慣了隨心所欲、眾星捧月、什麽都不缺的生活。壹旦成年人阻止他們看動畫片,阻止他們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阻止他們拿到自己想要的成績,阻止他們被老師和家長為難,“我活得不好,我喜歡死,所以我會死”,這大概是自殺的青少年的普遍思維模式;“他讓我不舒服,我不開心,我想擺脫他”,這大概是殺人少年的普遍思維模式。而這壹切都源於“只要我喜歡,為什麽不呢?”
壹般來說,青少年的自我毀滅大多是因為壹時的沖動,而生命的毀滅往往只是在壹瞬間。因此,我們應該大力提倡生命教育,讓孩子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妳要學會珍惜生命。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人性上健康發展,才能自然而然地體驗到做人的尊嚴,自覺或不自覺地懂得生命的價值,從而珍惜和關愛生命,獲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以要加強對青少年人生觀的教育,讓他們知道什麽是生活。壹個人應該怎樣生活?我們應該有怎樣健康合理的人生觀?這些都必須納入生命教育的大體系。
第三,在生命教育中,青少年要懂得處理“生命與生命的張力”,並使之保持動態平衡。
在生命教育中,要讓青少年從個人生命感受走向理性生命,再從肉體生命走向生命,走向社會生命,走向精神生命,最後走向普遍生命。我們應該努力消除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張力,走向它們的親和,即保持它們之間的動態平衡。換句話說,要讓生命回歸生命的基礎,生命就成為生命的自然表達。這就要求人們從個體化的生活走向普遍的生活,從個人的感受中去理解他人和社會的感受,從而建構對他人和社會的關心感和責任感。
壹般來說,成年人往往已經從生活走向生活。人的生命之外還有生命,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要成家,要創業,要做壹些大事,等等。而青少年的智力並不完善,他們很難意識到生活與生活的區別和聯系。他們甚至知道生活卻不知道,以為生活就是生活,以至於覺得生活不好就放棄生活,殺死別人的生活。因為他們把生活的感受當成生活的全部,挫折、失望、不開心等等。生活中的壹切都可以成為自殺或殺人的理由。他們沒有意識到失去生命的嚴重後果。孩子往往把生活問題當成生活問題,不小心撞翻了壹個燈泡,處理不了,嚇得要死,離家出走;和同學在壹起,沒有辦法解決,然後打架甚至殺人。很多青少年往往把生活中壹些難以承受的“沈重”當成生活中難以承受的“沈重”,覺得不好就放棄生活。這其實是壹種通過結束生命來解決他們生活問題的方式。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還承擔著其他的社會責任,比如孝敬父母,做出貢獻。
如果說青少年自殺是通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解決對生活感覺不好的問題,那麽青少年殺人是通過結束別人的生命來對自己的生活感覺良好。兩者都有不同的表現,但都不能正確處理生活與生活的緊張關系,都是通過解決生活問題來解決生活問題。這裏要特別註意的是,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痛苦和逆境,這些往往導致他們自殺、殺人。
所以在生命教育中要讓青少年意識到,人不僅屬於自己,也屬於家庭和社會。生命只有壹次,失去了就無法復活。人的生命是由父親和母親的血液組成的,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存在和發展。這樣才能讓青少年認識到,我的生死不是個人的事,而是家庭、社會、大眾的事。另外,在生命教育中壹定要告訴他們壹個道理:對於自殺過的人來說,也許是壹種解脫,但他們有沒有想過親人的巨大痛苦,以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在學校和家長的教育中,每個孩子都要學會與人交流。他在為個人生存而奮鬥的同時,也要感受到親人、他人和社會的作用,從而使自己在生命層面上與所有人和社會相關,建構生命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青少年只有從生活層面出發,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學會關心社會和他人,從壹個“自然人”過渡到壹個全面的“社會人”。
第四,通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來構建青少年的意義世界。在學校教育中,除了生活能力教育,生活能力教育尤為重要。如果青少年只有知識和技能而沒有構建正確的意義世界,他們很容易成為四肢發達、極其聰明,卻沒有精神世界的“空殼人”。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改進現有的系統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生命教育的內容,同時從傳統文化資源中凝聚價值源泉,提供給學生,並內化為他們有意義的世界,使他們的生活得到安頓,行為得到規範。真正實現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
壹、生命最大的特點是生生不息。所以在生命教育中,首先要教會孩子對生命有敬畏感,對長輩有孝心。在這方面,我們應該特別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
其次,人類生命的另壹個重要特征是“人死後不能復活”,所以我們必須給孩子提供“生命無價”的觀念,在生命教育中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再次,人的生命的壹個重要特征是社會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須註重培養孩子的德性和正確的人生方向,從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實現人生的富足和成功。
第四,人生的過程必然是跌宕起伏的,所以在人生教育中,要培養孩子承受各種挫折和失敗。
第五,生命的本質是尋求快樂和幸福,所以生命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快樂和幸福教育。讓孩子在生活中擁有快樂和幸福,讓他們關註生命的價值,避免自殺和傷害。
《中國青年報》2006年6月2日發表了壹篇記者專題文章,說36%的中學生在進校門的那壹刻,情緒低落、緊張、疲憊、無聊、焦慮、恐懼。對學習感興趣的中學生比例不到50%。由於高考競爭激烈,80%以上的學生都有“失敗者”的心態。根據王永炎專員的調查,許多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他們先是逃學,然後輟學。沈迷虛擬遊戲對未成年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他們流浪,打架,偷竊,最後走上犯罪的道路。
可見,很多青少年在學習的過程中失去了快樂和幸福,必然會把學習視為生活之外的東西,必然會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很難確定他們的人生會走什麽路。《禮樂經》雲:“樂者樂,人情不可免。”追求快樂和幸福是人的本性,教育應該是使人快樂的途徑和方法,滿足、提升和規範人追求快樂和幸福的本性;但現在的教育在壹定程度上成為了扼殺和壓制孩子快樂和幸福的工具。壹般來說,幸福是人生活中的感官感受,是建立在身體愉悅的基礎上的;幸福是生活中理性的感覺,建立在靈魂的精神上。這兩者既不同又密切相關。青少年的生活主題是成長和快樂;青壯年的人生主題應該是事業和幸福;老年人的生活主題是休閑與健康。但是,青少年之所以不顧壹切或者殺死別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可能會不開心。妳為什麽不開心?因為他們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欲望得不到滿足,所以不滿,甚至有了邪念。青少年理性能力不強,往往在生活感受中追求快樂。當他們不能滿足時,他們會從不舒服到不開心,從而采取過度的行動。要教育青少年,第壹,快樂是有限度的,過度的快樂會傷害身體,以至於最後不會有快樂。如果沈迷網吧或者吸毒,對身體健康和學習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在這兩種情況下,幸福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是自己和他人對幸福的追求。有節制,讓大家開心,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英國的中學,已經設計並開設了“幸福課”。什麽是幸福?那些剛剛告別童年的中學生,可能還沒來得及仔細思考這個問題。英國惠靈頓學校會在10和11年級開設“快樂課”。此外,學校將舉辦壹個關於幸福的研討會。快樂課由宗教老師每周授課壹次,內容由尼克·貝勒斯設計。尼克·貝勒斯是壹名心理學家,也是劍橋大學新成立的幸福學院的院長。他說。“我們會讓這些年輕學生自己思考如何擁有幸福和快樂,”貝勒斯說。“開壹瓶紅酒或者吞下搖頭丸都能讓人感到快樂,但是來自食物、酒、毒品或者電視的快樂很快就會消失,留給妳的是比以前更痛苦的感受。我希望學生們明白,我們應該創造幸福,而不是消費幸福。”貝勒斯說,這門“快樂課”還將教會學生如何在逆境中獲得成功。“快樂課”還會教學生處理壹些實際的個人問題,比如“如果有人在球場上打妳,妳該怎麽辦?”“如果妳父親讓妳成為他的律師,妳會怎麽做?”等壹下。
在生命教育中,應該給孩子壹種生命與生命和諧的生活。首先要明白壹個道理:如果在生活中壹味追求生命的美好感覺,就會危及生命的健康甚至存在。如果生活受到傷害,甚至失去,生活怎麽會有美好的感覺?那能有生命的感覺嗎?關鍵是我們要明白,生命不僅要維持,更要健康,這樣生命的感覺才能敏銳豐富,才能產生美好的感覺。所以我們追求生命的美好感覺,壹定不能損害生命的健康和存在。這是其中之壹。其次,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大多傾向於走向感官至上,所以往往受不了生活中的痛苦。人要明白,感情的特性是當下的,是稍縱即逝的。痛苦、挫折、不快、不快等。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人因為當下感覺不好而放棄生命,那麽生命就永遠定格在痛苦上;而人如果咬緊牙關,挺過過去,以生命的存在超越痛苦,就壹定會翻開人生新的壹頁,獲得幸福和快樂。再次,我們還應該認識到,雖然正確的人生觀是從感性生命走向理性生命,但是沒有感性生命的生命是萎縮的,而沒有感性生命的生命無疑是像沒有澆水的花朵壹樣處於雕零的狀態,生命之樹需要感性生命來滋養、培育和生長。只有讓生活與生活協調起來,壹個人的生活才能真正幸福。
三、關於生命教育的受眾、方法和原則。
為了促進我國生命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讓青少年接受各種有用的生死知識,建構合理的生死觀,降低自殺率,特別是青少年的自殺率,避免頻繁的殺人事件,從而大大提高青少年的生死質量,有必要對生命教育的受眾、方法和原則進行探討。
生命教育本質上是壹種生與死的教育,不僅是青少年需要的,也是全社會所有成員都應該具備的知識。相對而言,我國在生命教育方面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但不可否認的是,通過各方的努力,生命教育近年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臺灣省的生命教育已經推進了近十年,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隨著人們財富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預見,中國在生命教育方面壹定會有很大的發展。
第壹,關於生命教育的受眾。
生命教育的受眾應該是全體公民,壹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必須通過全民生命教育來改變。生命教育的對象不僅僅是青少年,而是全體大眾。因為,在青少年自殺殺人的問題上,壹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引導和家長的壹些過高期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社會上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泛濫,金錢、權力、地位成了很多人唯壹追求的東西。這些不良的社會習俗導致很多家長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唯壹標準,盲目地認為只有孩子取得好成績,才能上壹流的小學,考壹流的中學,上壹流的大學,才有前途,出人頭地。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很多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瘋狂追求,已經成為我國青少年自殺的第壹大原因。很多青少年的成績往往很差,有時根本不差,卻因為與父母的期望相差甚遠而被父母訓斥,對老師不滿。孩子自己覺得見別人很丟人,心理素質差的可能會有自殺傾向。但我們必須看到,考試的恐嚇和分數的壓迫是青少年自殺的常見直接原因,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金錢至上、地位至上的社會風氣和家長對孩子成績的扭曲預期。這是全社會和家長都應該深刻反思的,也是生命教育要解決的問題之壹。因此,生命教育的對象絕不能僅僅放在青少年身上,而是要把所有的家長都納入教育的大體系中,也就是說,生命教育應該是壹種全民教育。不應該是通常的傳授壹種知識,檢查接受者是否掌握的教育,而是壹種具有人應該具有的生命存在質量的教育,壹種獲取相關知識並在生活中實踐的教育;它不是對某些人的教育,而是壹個廣泛的社會教育過程。
青少年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感性多於理性,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如果他們粗心大意,他們就會“學得不好”。因此,全民生命教育的重點應該是簡樸民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消除物質主義、享樂主義、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的陋習,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的環境。
第二,生命教育的方法。
生命教育必須建立在問題意識的基礎上,也就是說要對普通人遇到的生死問題給予知識傳遞。由於生命教育不同於壹般的知識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品格,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有問題意識,以人們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
目前,我國中小學已經普遍開設了政治、思想品德課。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初中的思想品德課、高中的思想政治課,都非常註重把學生培養成有遠大理想的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突出舍己為人、生命為義、家庭為大家的集體主義;對青少年進行系統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堅持下去。同時也要看到,培養學生的人格和道德是壹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相當復雜。將兒童的各種生活問題及解決方法納入範圍,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對眾多青少年自殺、殺人事件的原因分析,可以發現在校青少年至少會遇到四大問題,應盡快納入教學內容:壹是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包括青少年如何對待同學,老師和學生,父母和孩子,朋友,陌生人等等。思想品德課在講授這些內容時,要突出問題意識,用問題統領課堂教學。不要從道理出發,用例子來證明道理;而是以問題為核心,再升華出相應的普遍真理。比如和同學看法不壹樣怎麽辦?和別人意見不壹致甚至吵架怎麽辦?如何更好的與老師和家長溝通?男生如何正確表達對喜歡的女生的愛?女生如何友好地接受或拒絕對方的求愛而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如何應對社會上的壹種不正常狀態?如何與陌生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等壹下。二是如何正確對待物欲。人的本性是無止境的物欲,但人是有理性和文化素養的,能夠克制過度和過分的欲望。但孩子就不壹樣了,他們還不成熟,往往沒有在頭腦中建立約束機制。如果放任自流,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甚至會出現自殺、殺人的情況。有些問題要在課堂上教:家長不讓看動畫片,不讓玩遊戲怎麽辦?大人不給錢買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怎麽辦?還有競爭壓力下互相攀比等問題;如何正確對待欲望,采取那些合理的克制手段;嫉妒等。第三,學習壓力的問題。告訴孩子:如何、怎樣正確看待中考和高考?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來減輕學習壓力?如何正確看待分數高低和排名順序?如何建構正確的成功觀,避免瘋狂追求分數,漠視生命?要教給孩子“平平淡淡就是福”的觀念,告訴孩子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社會精英,壹個人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種,生活的方式也有很多種,等等。第四,社會關系。教孩子如何融入社會。如何看待社會的陰暗面?如何與社會上的人交流?如何正確看恐怖小說和看恐怖電影?如何合理玩網遊?等壹下。問題。在課堂上,老師要提出壹個又壹個問題,讓孩子比較、討論、選擇,最終達成壹定的壹致,內化為青少年的道德和習慣。處理好這四種問題,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防止青少年自殺或使用暴力。
第三,在生命教育的具體過程中,除了要有問題意識,還要貫徹以下原則:
(1)螺旋推進原理。在內容設置上,從最基礎的內容入手,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和接受的規律,逐步深化教育內容。比如學校對學生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關於快樂和幸福的教育;青年人的人生教育在於成功教育和職業教育;老年人的生命教育在於休閑、健康和健康教育。根據城鄉的不同特點,按照區域規劃,分層推進,逐壹全面推進。
(2)知行統壹原則。既要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讓他們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又要引導學生親近生命、體驗生命,在生命實踐中融知、情、意、行於壹體,讓學生豐富生命體驗,收獲生命體驗,擁有健康人生。
(3)互動結合原則。要通過學校老師的教導接受教育,通過家長、社區、醫院等機構和團體的幫助,將生命教育的內容內化為青少年的自覺行動;還要倡導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註重自救、自律、自我教育,增強他們的應對技能和困難求助意識。
(4)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原則。在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要根據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選擇貼近青少年生活和實際,與青少年成長、發展、學習、交往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科學的組織和安排,既有利於他們學習和接受,又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開展。
(5)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原則。生命教育既要發揮學校教育的積極導向作用,又要積極開發和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在學校課程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中實施生命教育的同時,還應積極引導家庭和社會通過家長學校和社區活動,培養青少年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自然相處的技能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