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保持了30年的腰線粗了壹寸多。要知道,周長多了壹寸,厚度卻大相徑庭。
於是,我下定決心,趁著這次疫情,好好待在家裏,認真鍛煉,嚴格控制飲食。
壹個多月了,雖然談不上吃糠咽菜,但絕對是清湯少水,主要是炒菜。誰知腰圍壹點沒變,腹部贅肉越來越猖狂。
我只好耐心等待,開始認真反思自己的壹套保健理念和知識。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終於翻開了營養學方面的書籍。放下“我的健康我做主”的主觀固執,而是用科學的方法真正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
這本營養學的書是《不要在營養學的方向上誤入歧途》。作者是壹名醫生。他曾經用滋補飲食的方法治愈了他的IgA腎病,該病目前已被診斷為無有效治療方法。
因此,作者與營養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走上了營養學之路,開始了從營養學角度治療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歷程。
在書中,作者用她十幾年來治療的許多病例來說明營養對壹個人健康的重要性。她的壹些想法打動了我。
說實話,我是壹個很難被說服的人,但是壹旦我相信了,我就會完全相信和接受。
她說服我最關鍵的壹句話是:妳的身體是妳的決定,健康是需要堅持壹輩子的東西。
我忍不住在書裏這句話旁邊寫下我的心聲: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
是的,這是我壹直堅持的。人的壹生,總有太多的事情是他主觀上想掌控的,而客觀上能掌控的卻太少。所以人總是在這種主觀與客觀的巨大落差中痛苦掙紮。
其實唯壹能控制的就是妳的身體。妳可以問問自己什麽時候起床,什麽時候睡覺。也可以問問自己吃什麽喝什麽。也可以要求自己跑步或者做操。
除此之外,妳還能要求自己做什麽?甚至很難要求自己快樂。但是,當妳真正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了前幾件事,妳自然會開心。
那麽,對於眾所周知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心理平衡,我們能做些什麽呢?還是什麽都懂,就是做不到?
這本書主要針對合理飲食。作者認為:我生病是因為吃錯了。換句話說,妳自己的行為就是慢性病的罪魁禍首。
所以,我們每天都在吃飯,難道真的連吃飯都不行嗎?確實如此。
可以說,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經過了溫飽填飽肚子的階段。現在我們吃的更多是為了味道,為了舌尖上的味道,為了食欲,卻忽略了營養和飲食。
營養是生命之源。除了水和空氣,營養物質賦予人生命,無時無刻不在滋養著人的生命。
但有多少人能解釋清楚食物中所含的七種必需營養素呢?有多少人能說清楚這七種食材來自哪五種食物?
知道了這些營養知識妳還會正確飲食嗎?不完全是。
因為每個人的健康狀況不壹樣,尤其是這種情況是動態的。就像我壹樣,壹年不運動,不節食,腰就會變大壹圈。
每個人在不同健康狀況下的營養需求自然是不壹樣的。因此,如果同樣的食譜對我有效,它可能對妳無效。所謂營養方案,肯定是因人而異的。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壹種壹刀切的說法,少鹽少油多蔬果。我以為每個人都應該這樣。
眾所周知,像我這樣壹個月以上的素食,會導致蛋白質嚴重不足。蛋白質缺乏最明顯的癥狀是免疫力低下。
壹般人每天攝入的蛋白質只有1 ~ 2個雞蛋,300ml牛奶,100 ~ 150g瘦肉,這其實並不難實現。
再比如,人們都說喝粥養胃,但這樣健康嗎?我們只是犯了壹個嚴重的錯誤,就是我們吃飯不是為了消化,而是為了吸收。
除了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和大病初愈的人,在特定的階段建議喝粥。腸胃功能正常的人長期喝粥,反而會削弱消化能力,正好符合用之不竭棄之不盡的原則。長期攝入這種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高血糖和腹部肥胖是不可避免的。
書中詳細介紹了五種食物短缺的後果,還針對不同人群給出了不同的營養方案。
這本書可以作為了解營養知識的普及讀物,內容通俗易懂。特別是作者作為壹名醫生,通過治療自己的疾病和治療許多不同疾病的患者,使她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也是在這本書裏,我了解到我們身體裏不同的身體有不同的“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的周期。
眾所周知,皮膚細胞每28天更新壹次,所以很多愛美女性充分利用這壹特性進行護膚。
是第壹次知道我們的肺更新周期是2 ~ 3周,然後才明白為什麽疫情中需要14天甚至21天的檢疫。
肝臟的更新周期約為150天。然後,半年喝壹次就可以了。
所以不需要講油葷酒的色變,只要正確的飲食結構就可以了。做起來其實並不難。
保證每天盡量多吃12種食物,壹周至少吃25種。
因為只有均衡的飲食才會健康;只有吃對了飯,才能真正抗衰老。
正如作者所說,讓我們用健康管理的理念來解決我們的健康問題。我對自己的健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