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四季之首,也是萬象更新的開始。《黃帝內經》說:“春為三月,謂之陳。萬物皆生,萬物皆榮。”也就是說,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太陽是大自然中的精靈升起,萬物復蘇,柳暗花明,萬物欣欣向榮。在春天的三個月中,有六個節氣:立春、雨、蟄、春分、清明和谷雨,其特點是寒冷消退,氣候變暖,萬物復蘇發芽。
中國古諺“春捂秋凍”,符合春天養生的道理。因此,春季宜註意保暖,註意避寒,尤其是體弱多病者。
經過壹個冬天的禁閉,人體內的陽氣要在春暖花開、太陽生長的時候,隨著春天的趨勢而運動,向外升起,與天地之氣相對應。唐代養生專家孫思邈說:唐代養生之道,往往是少勞多得。“在寒冷的冬天,人們室內活動較多,所以各器官、臟器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春天氣候轉暖,要加強戶外運動,舒展四肢,鍛煉筋骨。
春天,氣候轉暖,萬物復蘇,百花盛開。許多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等。也進入了旺盛的生長繁殖階段。另外,春天天氣幹燥幹燥,容易有大風,容易導致哮喘、過敏等健康問題,需要避免。"
飲食方面,要遵守《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原則,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春天,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發散。因此,春季飲食養生壹定要掌握時令氣機升舒的特點,註意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充沛並逐漸旺盛,凡是損傷陽氣、妨礙陽氣的情況都要避免。
隨著四季氣候的不同,對寒、熱、苦、酸、辛、甜食物的選擇也應該有所區別。春季以肝為主,酸對應肝,能增強肝臟的功能。肝屬木,脾屬土,五行中木能克土,容易造成肝氣過盛,抑制脾胃功能。所以春季容易脾胃虛弱。唐代養生家孫思邈說:“春季宜存酸增甜,以養脾氣。”這意味著當春天來臨時,人們應該少吃酸的食物,多吃甜的食物。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補人體的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