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由三清創始人創立。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周秦兩漢時期逐漸形成。
道教不是壹個人在壹個時間壹個地點創造出來的,而是融合了中國各地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宗教。
道教創始人老子把“道”視為宇宙的本體和萬物的法則,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建立了以“道”為基礎的道教神學理論體系;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構成了道教的核心信仰。
註重養生的修養,老莊提出的清靜無為、化繁為簡、健忘守壹等方法被信徒們繼承發揚。
戰國時期,齊國形成了以袁環、田片、沈導為代表的黃老學派,他們尊黃帝、尊老子,以道家的養生、無為而治思想為主體,吸收了諸子百家的壹些內容。
西漢初年,統治者推崇清靜主義的黃老之論,而忽視了薄賦,造就了封建社會的第壹個盛世——文景之治。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並形成黃勞道,由政治思想轉向宗教理論。黃是道教的前身,活躍在民間。
擴展數據:
道教在盛唐達到頂峰;
隋末,不少道士投靠李淵父子,編造李稱王的神話,如樓觀派道士齊暉、茅山派教主王等。
唐高祖李淵稱帝後,制定了崇道為皇教的政策:尊老子為祖,自稱“神仙後裔”,表明“道大佛小”,並頒布聖旨,規定“老為先,孔為次,釋最後教”。
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本我起於柱下”,再次下令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采取道家無為而治、懸梁治國的政策,實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在晚年,李世民也熱衷於長壽的食譜,並服用了大量的藥丸。
唐高宗、李贄繼續奉行崇道政策:尊老子為“太上皇軒轅”,最早為老子冊封;尊老子為王公官僚學習的經典,規定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修建道觀。
武則天依靠佛教徒為“武周革命”制造輿論,從而削弱道教。
唐中宗和唐睿宗恢復了崇道政策。
唐玄宗李隆基發起“開元史聖”,道教在其推動下達到頂峰,社會上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
唐玄宗的崇道政策包括:神話始祖“軒轅大帝”掀起邪教。
提高道士的地位,使其享有皇家特權;以“四子真經”為起點,規定道術體系;規定《道德經》為諸經之首,親自註釋頒布。積極收集整理道經,編纂了歷史上第壹部道藏——《開元道藏》;大力提倡齋戒,搞道教音樂,搞道教節日。
盛唐時期,湧現出壹大批道士,他們從哲學、道教、齋戒等方面極大地推動了道教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