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飲食養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現在壹般習慣上把飲食養生稱為“食補”、“食補”,意思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飲食來強身健體,滋補身體,延緩衰老。“蘇文?藏氣論指出飲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相合,以補精氣”。因為飲食是保證機體氣血充盈、五臟六腑功能旺盛的主要物質基礎,所以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可以提高機體的健康水平,抵禦外邪的幹擾。所謂科學合理的安排飲食,不僅包括合理的飲食調配、飲食適度和飲食衛生,還包括餐後保健和餐後調理,如餐後散步、揉腹等。
但由於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應運而生的獨特飲食方式,往往會讓身體要麽處於饑餓狀態,要麽暴飲暴食,導致身體無法按照壹定的規律攝取營養。此外,飲食搭配不合理導致飲食種類的優勢或下降,導致某壹臟腑功能過剩,或體內缺乏某種食物成分,從而導致疾病。現代研究已經知道,人體缺乏某些食物成分會導致疾病。比如過量食用脂肪和甜食會引起血脂、血壓、血糖升高、超重等。此外,飲食偏好也會導致內臟功能障礙。
如《蘇文-怒田童論》中指出“味過酸,肝氣生津,脾氣絕;味道太鹹,骨頭筋疲力盡,肌肉短小,內心壓抑;味道太甜,心滿氣喘,色黑,腎不平衡;味道太苦,脾氣不強,胃氣濃;味道太辣,筋骨松弛,精神恍惚。”“因此,我願與五味相合。骨滿筋,血流,理密。如果是這樣,妳就好了,妳就有命運了。”這就意味著飲食的五味壹定要調和,飲食壹定要適當,才能充分滋養五臟,不能偏食某壹個或某壹類,否則容易導致陰陽失調,產生疾病。
在中醫食療中,藥食同源、藥食同源壹直是中醫食療的壹大特色。在食療或輔助治療疾病的應用中,其作用與藥物治療基本相同,以祛邪扶正為主,體現了“虛為補”、“實為瀉”、“寒為熱”、“熱為寒”的原則。現代研究,如生山楂、燕麥可以降血脂,芹菜、木耳可以降血壓,蓮子、百合、桂圓可以安神,核桃可以消除大腦疲勞。總之,飲食調理或者治療身體的例子數不勝數。因此,合理安排飲食,保證機體的營養,是保證臟腑功能旺盛、氣血充盈的主要方法,對亞健康人群能起到壹定的幹預和治療作用。
2.生活和保持健康
相關研究表明,亞健康人群主要集中在30-55歲階段,這部分人大多處於身體或精神活動旺盛的時期。長期處於激烈競爭和超負荷運轉的狀態,壹般表現為作息不規律,日常生活無常,缺乏鍛煉和自我調節,導致身心疲勞、乏力、健忘、失眠、頭暈、頭痛等無法緩解的癥狀。
中醫養生強調的是常規與活動相結合,其中常規主要是指日常生活,包括吃、穿、住、站、坐、臥、享受生活、放松身心,都能有壹定的規律,符合自然和人體生理常規,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所謂法,是指客觀的規則和戒律。現代醫學證明,人的生命活動遵循壹定的周期或節奏。經過後天的訓練和培養,人體大腦皮層的調節活動形成了節律性條件反射系統。條件反射系統壹旦建立,其活動就相對穩定。
規律的生活習慣可以在大腦的神經中樞建立各種條件反射,並使之不斷鞏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提高人體的適應能力,護理人的空氣,使人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相反,不規律的生活和休息會引起早衰,甚至導致疾病。正如《內經》所言:“人生無節制,故半百而衰。”因此,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按時睡覺和起床,按時吃飯,規律地工作和學習,有利於身體的健康和長壽。
此外,動靜結合、適度作息對人體保健也有重要作用。孫思邈在《備急用》中提到:“養生之道,在於努力,但不能累,而要強。”這意味著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適當的勞動(包括體力和腦力),可以起到強身健體、強身健體、鍛煉筋骨、鍛煉意誌、調節精神的作用。但是,勞逸關系是相互對立又相互協調的。妳既不能過度工作,也不能放松。它們需要平衡,勞逸結合運動,對人體有益。
3、情緒健康
現代人長期處於快節奏、高度緊張的競爭環境中,導致精神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不協調。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癥狀已成為亞健康人群的普遍現象,如抑郁、心煩、焦慮、孤獨、註意力不集中、工作學習困難等。,所以心理保健已成為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壹。
中醫認為人有七情,七情不僅影響人體氣機的血液運行,也影響內臟的功能活動。如《內經》指出:“怒傷肝,喜悲,思脾,悲肺,恐傷腎”,“怒則氣升,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降,驚則氣亂,思則氣郁”。所以歷代醫家都把養神作為養生長壽的重要環節,認為“神清氣和,心結皆和”,“心中無慮,以樂為務,以自得為功,保持形體,謹記可數”。
調神的方法主要有安靜調神、決心調神、開朗樂觀、情緒調節、心理平衡等。可采用打坐、氣功、琴棋書畫、運動等方法,使心靈寧靜,心情愉悅,堅定信仰,保持心境平和,淡泊屈辱,形神舒適,達到“淡泊虛無,順真氣,藏靈於內,安疾病”的效果。
2008年《世界衛生報告》呼籲回歸初級衛生保健,認為當前初級衛生保健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適用。由於目前提供醫療保健的模式往往側重於疾病、高科技和專業醫療,健康被視為生物醫學幹預的結果,預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如果能夠更好地利用現有的預防措施,全球疾病負擔可以減少70%。中醫在長期的實踐和發展中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形成的預防保健體系具有現代醫學無法比擬的全方位優勢。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和治療,
與西藥相比,具有費用少、副作用小、療效明顯、治療方法多樣化的特點。在調整方面,提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在保健調理方面,除了上述方法外,還有保健針灸、按摩、沐浴液、睡眠、健身等不同的方法,即所謂的“混合療法,各有各的用武之地”。在整體觀的指導下,通過調整臟腑氣機,促進陰陽平衡的恢復,防止疾病的發生和轉化,這與西醫是不同的。
亞健康人群的出現雖然還沒有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但已經反映出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的不和諧。這些不和諧可以通過適當的預防措施轉化為正常的健康,如果不加以幹預就會進壹步發展為疾病。中醫保健方法獨特實用,在西方國家逐漸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