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他等船,終於到了十裏洋場上海。汪曾祺進壹步體會到生活的艱難和找工作生存的艱難。成千上萬的普通人因為失業而瀕臨死亡。物價飛漲,人民生活貧困。汪曾祺想通過熟人在上海找工作,人們對他表示無奈。連續撞了幾個釘子後,汪曾祺後悔離開了昆明。心情最壞的時候,他甚至想過自殺。他寫信告訴他最信任的老師沈從文,他在上海的遭遇。不想沈從文先生回信罵他說:“為了壹時的困難這樣哭,甚至想到自殺,也沒有用!”妳手裏有筆,怕什麽!"汪曾祺收到沈先生的信後,既感動又慚愧。在信中,沈先生簡單介紹了他初到北京的情況。當時沈先生才20歲,貿然闖入北京。他沒有朋友,甚至不會使用標點符號,但他自信地想用手中的壹支筆征服世界。這些情況汪曾祺都聽說過,也都知道。他記得沈先生常常擔心找不到東西“消化”。冬天,家裏沒火的時候,沈先生就裹好被子,繼續寫。只上過小學的沈先生,終於真的用筆出了名。
沈先生的信教育和提醒汪曾祺,要向沈先生學習,用好手中的壹支筆!沈老師雖然罵了汪曾祺,但心裏還是壹門心思想著自己的學生,焦慮、擔心,想為危難中的汪曾祺找到壹條出路。他親自給李健吾先生寫信,請他關照汪曾祺。李先生找了壹所私立中學讓他去教書。
1948初春,汪曾祺離開上海前往北平。
汪曾祺壹到北平,就感覺到了要下雨的氣氛。不穩定的局勢必然導致人民生活和就業困難。汪曾祺不得不再次經歷失業的痛苦。不僅找不到工作,而且在北平發表壹篇文章也不是那麽容易,以至於他感嘆:“北方不收我!”
沈先生敏銳地意識到,他的學生們,因為生活貧困,因為不滿現實,找不到出路,又因為讀了較多的西方現代派作品,很容易在作品中,在平時的言行中,表現出壹種帶有悲觀情緒的尖酸刻薄、嘲諷憤世的態度。這時,沈老師帶著濃重的湘西口音對自己喜歡的學生說:“曾琦,不要這樣,不要這樣!重要的是對生活的‘堅持’和對生活的熱情。即使面對嚴酷的現實,也不要覺得‘不可取,不可為’。壹個人應該總是用自己的創造來讓世界變得更好,給世界增加壹些美好的東西。在任何逆境下,我們都不能失去對生活的抒情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愛。”
經過近半年的失業,終於,沈從文老師幫汪曾祺在歷史博物館找到了壹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對於作家汪曾祺來說,在吳門歷史博物館工作,增加了不少歷史知識,增加了人生閱歷。
人生格言
不僅相似相同的性格容易成為朋友,朋友往往是妳空虛的填補,缺點的補充,靈魂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