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女性如何健康飲食?
肝,肝是預防缺鐵性貧血的首選。含鐵量高且吸收率好,容易食用和消化,不易引起過敏。豬肝中鐵的含量為每100毫克29.1毫克,羊肝為17.9毫克,牛肝為8.8毫克,而雞肝的鐵含量最低,每100克雞肝只有8.5毫克。
紅肉可能是最天然有效的補鐵方式,包括牛肉、豬肉、驢肉。這也是以牛肉為主的西方國家不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原因。然而,天生吃素的東方人對紅肉的容忍度遠低於西方國家。那麽,除了紅肉,還有哪些富含鐵的食物呢?
黑木耳,黑木耳是含鐵量最豐富的植物,生黑木耳含鐵量為100 mg,幹黑木耳含鐵量為185 mg。而且黑木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糖、鈣、磷,有利於鐵的吸收,是補鐵的最佳素食。當然,紅棗、黃豆、蛋黃、幹果、芝麻、胡蘿蔔也含有較多的鐵,都適合補鐵。
缺鐵性貧血吃什麽好?雖然“藥補不如食補”,但這只是為了安全。壹旦出現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就需要服藥治療。那麽哪種鐵制劑更安全有效呢?傳統的鐵制劑有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等。這些鐵制劑副作用大,對胃的刺激性強,出現腹瀉、嘔吐、便秘等現象。而乳酸亞鐵這種新型鐵制劑,大大降低了對胃腸的刺激性,吸收過程不需要胃酸的參與,服用安全有效。這也是大家壹致認為補鐵是目前首選的原因。乳酸亞鐵的代表是鐵刃片,對胃不刺激,還經過特殊加工去除了傳統的鐵味,口感更好。
二、女性為了皮膚多吃什麽食物?
多吃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
最常見的有豬皮、豬蹄、甲魚。統計顯示,每100克豬皮含蛋白質26.4%,是豬肉的2.5倍,但脂肪只有豬肉的壹半——2.27克。值得註意的是,這種皮膚中蛋白質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
這種膠原蛋白可以幫助皮膚保持水分,滋潤皮膚,維持皮膚組織細胞內外的水分平衡。膠原蛋白是皮膚細胞生長必不可少的原料,能使皮膚白嫩光滑,有效減少皺紋,使人看起來更年輕。此外,維生素A可以保持皮膚的彈性和光澤。維生素C和E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可以防止皮下脂肪的氧化,使皮膚的表皮和真皮細胞充滿活力,延緩皮膚衰老。
多吃富含軟骨素的食物。
可以多吃豬骨湯、牛骨湯、雞皮、雞骨湯,讓皮膚更有彈性。人的皮膚有三層: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其中真皮與皮膚美容最相關。真皮由彈性纖維組成,彈性纖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軟骨素。壹旦人體缺乏這種軟骨素,皮膚就沒有彈性,更容易產生皺紋。所以,多吃含軟骨素的食物也有助於抗皺。
其實,如果真的想抗衰老,去除皺紋,不僅需要做好外在的臉,還需要懂得化妝。
三、寶寶的飲食如何屬於健康?
1.母乳餵養: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和天然保健食品,是任何食物都無法替代的嬰兒營養品。母乳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鋅、維生素的比例適合嬰兒,有利於其消化吸收;有利於增強嬰兒的抗病能力。因為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免疫因子,人體對細菌和病菌的抵抗力增強;同時也不容易引起嬰兒少量腸道出血或嬰兒濕疹等過敏現象。
2.牛奶:不能母乳餵養寶寶時,壹定要用牛奶代替,但要註意以下幾點:不要認為牛奶越濃越好,牛奶越濃營養越高,超過了嬰幼兒的腸胃消化吸收極限。不僅不能消化,還可能對消化器官造成損害,導致腹瀉、便秘、食欲不振等。所以在給寶寶餵奶粉的時候,要參考寶寶的質量、營養成分、年齡來決定加多少水。不要加太多的糖。正確的做法是每100毫升加入5-8克蔗糖。糖分過多會使寶寶體內水分滯留,導致肌肉和皮下組織變軟,也容易讓寶寶齲齒;不宜喝酸奶,會引起嘔吐和壞疽性腸炎。
4-6個月的寶寶
4-6個月後,寶寶的鐵、葉酸、維生素、鈣等營養素相對不足。如果不及時添加其他食物,孩子可能會患貧血、佝僂病等疾病。所以在飲食上,要采取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壹種食物到多種食物的原則,如蛋黃、米粥、面條、肉末、肝泥等。
四、寶寶健康飲食有哪些誤區?
誤區壹:咀嚼過的食物容易消化吸收。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的腸胃功能尚未發育成熟,給他們餵咀嚼過的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何況他們也是在這樣的‘餓’的情況下長大的,現在還活靈活現,蹦蹦跳跳的。其實這是壹種不科學不衛生的餵養方式。
人類口腔本身就是壹個細菌豐富的環境。給孩子餵咀嚼過的食物,容易把細菌從成人口腔傳給孩子,從而引起感染。事實上,當寶寶具有良好的咀嚼和消化食物的能力時,父母應該讓寶寶自己咀嚼食物,這不僅會促進他牙齒的生長,還有助於培養他們咀嚼和吞咽的良好習慣。但需要註意的是,要避免給寶寶餵堅硬、粗糙、油膩或刺激性太強的食物。
誤區二:奶粉越稠,營養成分越多。
在給寶寶餵奶制品的時候,我相信很多不是很懂事的家長都會很傻很天真的認為奶粉越稠營養越多,越有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所以他們往往喜歡給寶寶餵高濃度的奶粉。醒醒吧,家長們。誠然,嬰兒生長發育很快,對能量和營養的需求特別高,但另壹方面也要註意到,他們的腸胃發育還不成熟,對能量和營養的耐受力比較差。
如果奶粉配方太稀,容易造成營養不良,但如果配方太稠,可能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導致消化功能障礙、脹氣等問題,也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所以我們強調,在配制奶粉的時候,要根據奶粉罐上詳細的配制說明來選擇合適的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