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壹個。大寒過後,是冬天到春天的過渡期,日常飲食要從“冬藏”轉為“春生”。“小寒嚴寒,無風風寒”預防感冒還是要做的。
1桂圓-暖心
寒冷的天氣特別容易傷到陽氣,所以我建議妳多吃點桂圓粥,暖心補血。
2紅棗——保護肝臟
大寒與立春有關,自然界的陰極為豐富,而陽極為虛弱,無法萌發。這個時候就要兼顧養肝和備春,紅棗是最先被推廣的。
3吃酸——保護血管
在嚴寒節氣中,心肌梗死和中風的發病率達到全年較高水平。此時適當吃些酸性食物對血管有益,如醋、富含維生素c的蘋果、橘子等。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大寒前後天氣寒冷,但當時是冬末,吃了壹整個冬天的火鍋和油膩的飲食,再加上天氣幹燥,室內溫度高,很容易上火。
1心火-穩定情緒
心火過旺時,主要表現為焦慮急躁,口舌易蝕瘡,舌尖發紅。孩子們可能會煩躁易怒。
建議保持良好心態,防止情緒波動;避免長時間呆在過熱或過冷的環境中。
2肺火——多喝水
肺是壹個脆弱的器官。無論是溫熱還是寒冷,都有可能侵犯肺部,轉化為肺熱,出現咳嗽、咽幹、吐黃痰、口幹、喜歡冷飲等癥狀。
所以,在多風幹燥的冬季,壹定要每天喝足夠的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容易上火的食物;避免在戶外活動時感冒等。
3胃火——喝涼的
胃生氣的時候會感覺消化道有火在燒,會出現胃灼熱疼痛、想喝冷飲、口臭、牙齦腫痛、口腔潰瘍、便秘等癥狀。
胃熱多因食用辛辣食物過多或情緒不佳停滯所致。平時要註意少吃辛辣、過熱的食物,適當吃壹些“涼”的食物,比如蓮藕榨汁,蜂蜜服用,可以潤胃涼血。
1預防肺寒——喝熱粥驅寒
流鼻涕、咳嗽、頭痛...寒冷和寒冷是冬天最常見的問題。可以選擇清代惠芝堂經驗方中的神仙粥:“壹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七片姜煮熟拌上半杯醋,就能保妳不傷風感冒。”穿暖衣服後,蓋著被子上床,微微出汗。每天早晚1次,持續2天。
另外,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粘膜免疫力。
2防腰寒——雙手搓腰,溫腎壯陽。
中醫認為,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經絡,壯腰強腎。建議以腰部為“脈”(腰部周圍的經絡),尤其是脊柱兩側的腰椎,主要是腎臟所在的地方。
3防止腳冷——做壹個溫暖的足浴
足浴和熱水洗腳不壹樣。泡腳要註意三點:
最後需要註意的是,做完以上三點後,最好在半小時內上床,以保證足浴效果。
嚴寒中按“三點”
1百會穴:降血壓
百會對冠心病、高血壓、低血壓等循環系統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兩個耳尖之間做壹個連接,然後從鼻子中間到後腦勺再做壹個連接。兩條線相交的點幾乎在頭頂,就是百會穴。
2氣海穴:益腎精
按摩或針刺氣海穴有養元氣、補腎固精、延年益壽的作用。氣海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接肚臍和恥骨,從肚臍向下壹寸半。
關元穴:補益楊琪
按壓關元穴能補益楊琪,對神經衰弱、失眠、手腳冰涼有效。關元穴位於肚臍下3寸(四橫指),腹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