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有哪些關於心血管保健的知識?

?有哪些關於心血管保健的知識?

心血管疾病保健

第壹,保持血壓正常;如果有高血壓,嚴格控制。

1,成年人壹年測壹次血壓。正常值:收縮壓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60-90毫米汞柱。

2.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收縮壓達到140毫米汞柱以上或舒張壓達到90毫米汞柱以上。

3、早期高血壓的預防保健,有的可以恢復正常,但也要長期註意觀察和加強保健。

4.高血壓患者在采取預防保健措施後,如果血壓仍不恢復正常,就需要服用降壓藥。服藥要遵醫囑,按時服藥,不可忘記;每月與醫生核對,找出最佳降壓藥和給藥方法,長期堅持,保證血壓正常,不自行停藥。

5、老年人高血壓的收縮壓不能過低,需要醫生指導用藥。

6.年輕人,血壓極高,波動頻繁,除了有特定原因的繼發性高血壓外,應詳細檢查。

7.高血壓是冠心病和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必須早發現,早治療,長控制。不要掉以輕心。

第二,保持正常體重,防止肥胖和超重。

肥胖是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必須加以控制。

2、控制方法:吃不飽,不吃肥肉,少吃糖果和零食。增加體育鍛煉。逐漸減肥,防止復發。

第三,維持血脂正常,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降血脂的方法:不吃肥肉,不吃內臟,少吃糖,加強體育鍛煉。無效時遵醫囑服用降脂藥物。

第四,我們必須戒煙。

香煙中的尼古丁會收縮小動脈,促進高血壓。香煙中的壹氧化碳損傷動脈內膜細胞,加重血小板聚集,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和腦血栓的致病因素。吸煙者更容易患心臟驟停。

戒煙方法:(1)知道吸煙的危害,才能決定戒煙;(2)親友勸說監督;(3)向戒煙門診領用戒煙藥或膏藥。

5.飲食講究科學

按需進食(視年齡和體力活動強度而定),但不要過量。主食是米面雜糧。豆制品常吃。不要吃肥肉,少用動物油,瘦肉魚和家禽2-4阿良天,少吃內臟,雞丹可以是壹天,牛奶或豆漿可以是壹杯。多吃蔬菜和水果是有益的。

壹天吃6克以下的鹽比較好。北京日均鹽12克,最好減半。醬油和鹹菜要少吃。使用低鈉高鉀保健鹽是有益的。

不要多喝含糖飲料。糖會增加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之壹。

酒少喝,多了有害,還不如不喝。茶是最好的飲料。

不及物動詞體育鍛煉的正規化

生命在於運動,多運動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保健。鍛煉方式和時間表由個人決定。最好每天鍛煉,忙的人周末補課。中青年人打球、跑步、遊泳、爬山;老年人散步、體操、拳擊;病人和老人也可以在床上做體操和自我按摩。

家務、上班的體力勞動、騎車上班都不能代替體育鍛煉。以坐為主的職業人士,特別需要安排體育鍛煉。患者要量力而行,不能超過限度。

七、加強心理健康,有適當的文化娛樂活動。

長期的精神壓力是高血壓的重要致病因素,壹定要學會自我調節放松或者從事壹些合適的消遣活動。彈鋼琴、下棋、書法、繪畫、音樂、唱歌、跳舞、打球和遊泳都是有益的。偶爾也要安慰壹下自己,盡快消除心理傷害。保持豁達,豁達,豁達。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應註意避免突然過度興奮、悲傷、緊張或疲勞,避免腦出血或心臟驟停。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這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壹。該病種類繁多,病因復雜。其中壹些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等都與營養因素密切相關,合理的膳食已成為防治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之壹。為了更好地討論這些問題,首先簡要介紹了心血管營養的壹些基本概況。

28.1.1歷史和現狀

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從某種意義上說,都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有關。在古代,人們過著采集狩獵的社會生活。他們攝入的是未經加工的天然食物,營養成分相對均衡。隨著生產的發展,階級的劃分,環境(包括飲食)的變化,逐漸出現營養不均衡的現象。少數人可能營養過剩,而更多的人處於營養不良狀態。這兩個極端,加上其他因素,會導致各種心血管疾病。據史料記載,古羅馬貴族生活奢侈,飲食構成與當今西方國家非常接近。這些人中有心絞痛和猝死的記錄。在埃及貴族的木乃伊身上也發現了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2000多年前中國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皇宮女屍,經現代病理學證實,有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的病理改變。盡管如此,這種病在古代還是少數。

到了現代,尤其是西方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根據最近的數據,美國人平均每天攝入的脂肪在65,438+000 g以上,而且主要是動物脂肪。食物膽固醇400 ~ 700毫克,平均560毫克。粗糧的攝入量很少,但是精制糖的消耗量很大(100g以上)。此外,酒精和鹽的消耗量也很大。總熱量攝入過多,各種營養素之間不平衡,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冠心病廣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壹。巴胡斯在指出西方飲食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危害時,引用了壹句話“人們在用自己的牙齒自掘墳墓。”這種情況引起了心臟病專家、營養學家、公眾和社會相關部門的重視。目前,世界上已有十六個“膳食脂肪與冠心病”專家委員會提出了壹系列膳食改革措施。1977年,美國國會提出“膳食目標”,倡導人們多吃谷物,使復合糖的攝入量從占總熱量的28%提高到48%,脂肪的攝入量從占總熱量的40%降低到30%,並適當控制動物脂肪與植物色素的比例,增加蔬菜和水果,限制膽固醇、蔗糖和鹽。

事實上,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第壹部醫學經典《黃帝內經蘇文》就充分體現了當今世界飲食改革的內容。指出人的合理飲食應該是“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補”這種觀點只是正確地闡明了人類飲食所必需的各種營養素,辯證地指出了它們之間的主次關系(即養、益、助、補)。奠定了我們民族優秀的飲食特色,對保障人民健康、預防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這種正確的觀點,在歷代眾多食療專著中不斷得到補充和發展。比如明代龔廷賢所著的《壽世保元》壹書中,飲食控制的重要性說得相當精辟:“善於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生者安五臟六腑,通血脈,故壹般流行而中和,不生病者放縱食欲,極好吃而飲食不佳。雖體飽滿,色悅,芝士勁。”這壹論述,對於今天防治肥胖、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對於中老年人的健康長壽,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古代醫學對營養、健康、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的認識和貢獻,來源於人們豐富的實踐,也指導著人們的實踐。正因為如此,它有著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無法比擬的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利用各種食物進行保健和防病,許多食物因為代代相傳而成為風俗習慣。然而,其他國家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例如,多克在《營養與心血管疾病》壹書中寫道:“2000多年前,在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的時代,盡管醫生建議人們通過改變飲食習慣來防控疾病,但大多數患者寧願吃藥或忍受疼痛,也不願采取飲食措施。”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早就知道吃素可以延年益壽。現代科學證明,素食中的許多成分,如植物油,含有大量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而香菇、木耳不僅能降血脂,還能改善凝血功能,有利於預防高脂血癥和冠心病。

縱觀歷史和現狀,不難看出,營養與心血管疾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28.1.2營養與心血管重量和疾病量的關系

(1)營養對心血管系統的重要性對於維持心血管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營養是能量的重要來源:任何機械工作都需要能量,心臟肩負著極其繁重復雜的任務。因此,它必須將食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遊離脂肪酸(FFA)(約67%)、葡萄糖和乳酸(各約65,438±0.7%)、氨基酸、酮體和丙酮酸是正常心肌細胞從血液中攝取的主要營養物質。按體重計算,正常心臟每天大約需要18g脂肪酸、11g葡萄糖、10g乳酸和0.6g丙酮酸。可見它攝入的營養量是相當可觀的。

心肌細胞對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利用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調節。最重要的是血液中營養物質的絕對濃度。濃度越高,攝入量越大。比如空腹時,血糖和胰島素水平較低,脂肪組織釋放大量FFA,導致血液濃度升高。因此,空腹時心肌細胞對FFA的攝取和利用也顯著增加。相反,餐後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升高,而遊離脂肪酸含量下降,所以心肌主要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另壹方面,劇烈運動時,血液中的乳酸含量明顯增加,成為此時主要的供能物質。可見,正常心肌細胞對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入和利用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但在病理狀態下,如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心肌細胞對營養物質的適應性明顯減弱。此時FFA對其有害,葡萄糖成為其良好底物。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時,滴註葡萄糖和極化液(葡萄糖加胰島素和鉀)是有益的。

和心肌組織壹樣,動脈壁也需要從血液中獲取各種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糖、脂肪和膽固醇。其中,膽固醇(包括部分甘油三酯和磷脂)以脂蛋白(主要是LDL)的形式進入動脈壁,然後通過細胞表面的受體途徑進入細胞並作為細胞的結構成分。這也可能是食物膽固醇被清除的方式之壹。

②營養物質參與心血管系統的壹些重要生理生化過程:心肌的舒張和收縮除了壹定的能量外,還需要某些金屬離子的參與,如鉀、鈉、鈣等。此外,食物中的壹些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心肌組織和動脈壁代謝中幾個重要酶系統的輔助群。

(2)營養缺乏或過剩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營養缺乏和過剩均可損害心血管系統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從而導致心血管疾病。

營養不良,比如維生素B1缺乏導致的腳氣病心臟病,早已眾所周知。近年來,壹些動物實驗表明,飲食中鉀、鎂、氯的缺乏可增加心肌細胞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從而誘發原發性壞死性心肌病。我國部分地區的克山病是壹種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可能與飲食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有關,如硒、鎂、鉬等。缺鎂可引起心電圖異常,促進心肌選擇性鈣化,誘發致命性心肌痙攣和快速心律失常。維生素B6和C缺乏會影響動脈壁的結構完整性。膳食纖維缺乏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發病率增加密切相關。

營養過剩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比營養不足更嚴重、更普遍。總熱量、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精制蔗糖攝入過多,容易誘發肥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如上所述。鈉攝入過多與高血壓的發病機制有關。此外,近年來發現壹些特殊的食物成分,如過量的芥酸(22碳烯酸),會引起動物的心肌損傷。某些植物油中的某些有毒物質可抑制動脈壁膽固醇酯水解酶的活性,從而誘發動脈粥樣硬化。

所有這些進展對於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理解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