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擺脫我體內的重寒濕?

如何擺脫我體內的重寒濕?

體內水分過多會使人感到困倦,四肢沈重,沒有食欲,手腳冰涼,皮膚起疹子,臉上粘粘的難受,甚至腸胃炎。濕氣重讓人不舒服。做壹個有良心的人,排除體內濕氣,遠離疾病。

1.曲氏理療灸

不用吃藥用艾灸也是不錯的選擇。具體方法如下:

艾灸以下五個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濕作用。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處,是保健和力量的重要穴位。長期艾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的功效。艾條灸10 ~ 15分鐘或艾條灸20 ~ 30分鐘。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上,臍上4寸。艾條灸10 ~ 15分鐘或艾條灸20 ~ 30分鐘,可有效緩解胃病的各種癥狀。

風龍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側踝尖上方8寸,脛骨前緣外側兩橫指(中指)處。這是祛濕的好穴位。每天艾條灸15分鐘,能有效健脾祛濕。

解溪穴位於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此穴為全身化痰祛濕穴,對緩解下肢水腫有很好的效果。艾灸每天15分鐘。

用艾條灸10 ~ 15分鐘或用馬克杯灸20 ~ 30分鐘,取足三裏穴外膝下3寸處,脛骨外側手指處。

2.越懶越鍛煉。

大部分身體濕氣重的人是吃油膩食物和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往往感覺身體沈重,四肢無力,不願意動,但越不喜歡運動,體內積累的水分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濕氣侵入脾臟,引發壹系列疾病。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的運作,加速水分的排泄。跑步、散步、遊泳、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於激活血液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三步:飲食療法

(1)清熱利濕粥

原料為赤小豆3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木棉芡實20克、燈芯絨花10克、萆薢10克、茯苓15克。

制備:將萆薢、茯苓、木棉、燈心草洗凈,加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制成粥。

用法取其溫。

療效是清熱利濕。適用於暑熱引起的小便不利、胃脘郁結不適、腹脹惡心等癥。

註意事項:大便幹燥者不宜使用。

(2)鮮土茯苓豬肉湯。

原料:鮮土茯苓200g,豬肉【月嫂】500g,生姜1~2片。

將鮮土茯苓制作、清洗、切片;豬【月秀】肉洗凈,整塊不用刀切。然後放入裝有生姜的陶罐中,加入3000毫升清水(約12碗水),用武火煮約2個半小時,加入適量鹽和生油。

避免潮濕的環境

日常生活中最好減少接觸潮濕環境。尤其是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註意以下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的水分會下降,地板潮濕,容易侵入體內,引起四肢疼痛。最好睡在離地板有壹定距離的床上。

(2)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濕衣服。

(4).飲水量要適度。

5.避免冷食和甜食,不飲酒。

外部環境只是誘因,內部環境過於潮濕。陳偉說,中醫認為脾胃控濕,不要在這樣潮濕的環境下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冷食,冷飲。喜歡甜食的人也是禁止吃的,因為“甜變濕”。另外,酒精有助於濕邪,少碰酒精比較好。

6.多使用洋蔥、生姜和大蒜

蔥、姜、蒜是我們家最常見的調料。它們為我們的菜肴增添了風味,並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春天萬物生長,要多吃蔥、姜、蒜。針對體內的濕氣,我們也可以嘗試在家煮壹碗熱騰騰的姜湯,利用姜湯的奇妙功效,將濕氣逼出體外。全身出汗後,癥狀就會減輕。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