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我不想在斯裏蘭卡快樂。
孟子說:仁,不如仁深。
莫紮特說:音樂永遠不應該是不好聽的,而應該是優美的,好聽的,讓人覺得很舒服,這樣音樂才能永恒。
貝多芬說:音樂比哲學更能給人啟迪。
音樂作為壹種自然療法和養生的工具,以其獨特而神奇的功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註。音樂可以調節人的生物節律,這壹點沒有被現代生物醫學證明。而且古代有“樂師和天地”之說。樂之聲也”,“可接天地,接神明。”說道。
音樂是壹個很難用語言描述的概念。在20世紀之前,有人逐字逐句地寫了幾百篇關於音樂的評論,盡管許多名人提出了許多吸引人的理解:音樂是耳朵的眼睛;音樂是人類靈魂神秘而潛意識的數學問題;音樂是唯壹無害的感官享受;音樂是人類的通用語言;音樂是用聲音思考的藝術;音樂是聲音的數學,正如光是光的幾何學;音樂可以看作是壹個精神沖動的平衡系統等等。但是愛默生的“我討厭引用”讓這些概念變成了無聊的解釋。
《辭海》音系(1997版)指的是音樂之聲。《禮樂誌》:“聲相應,故變;成為壹方,也就是聲音。”音樂被解釋為壹種藝術,通過有組織的音樂形成的藝術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音樂起源於勞動,作為壹種社會意識形態,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音樂是表演的藝術,只有通過演唱和演奏,才能讓聽眾感受到,產生藝術效果。雖然音樂的定義還存在爭議,但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是旋律和節奏,重要的相關表現手段是和聲、復調和管弦樂。當用有組織的音樂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時,可分為聲樂和器樂。按體裁和形式還可分為歌曲、合唱、交響樂,以及竹簡、打擊樂、說唱等音樂,音樂還常與詩歌、戲劇、舞蹈相結合,成為歌劇、芭蕾、傳統戲曲等綜合藝術。
最傳統的音樂傳播方式是現場聆聽音樂家的演奏。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場音樂也有了廣播電視的傳播,也可以通過唱片、磁帶、數字CD、視頻DVD等音樂載體方便地傳播。隨著MIDI技術和相關軟件的發展趨勢,過去只能在錄音棚裏完成的音樂制作,也可以由音樂愛好者自己通過唱歌、演奏樂器或作曲等不太嚴格的方式來制作。據報道,聾人也可以通過感覺自己身體的振動來體驗音樂。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聲音是機械振動波的傳播,聽是人感知到耳膜作為傳感器將聲波傳遞給大腦聲音處理神經元的結果。作為聲源的振動,每秒鐘機械波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為了紀念德國物理學家海因裏希·魯道夫·赫茲對物理學的貢獻,他的名字被用作頻率的單位。1赫茲(Hz)縮寫為赫茲,是指每秒鐘周期性變化的次數。
振動頻率在20 ~ 20000Hz之間的聲波,人耳能聽到,稱為可聽聲;20 Hz以下的振動頻率稱為次聲;20000 Hz以上的稱為超聲波。不同的人,因為耳朵功能的不同,聽得見的聲音的頻率範圍也會不同。人的聽覺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壹般老年人只能聽到50~12000 Hz的聲波。
有兩種聽得見的聲音:音樂和噪音。樂音發生器的振動是有規律的,並且具有精確的高度。音樂能給人愉悅的聽覺,使人享受音樂的快樂,如鋼琴、小提琴、二胡等。樂音是音樂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材料,音樂中的旋律與和聲都是由樂音構成的。不同樂器演奏的各種音樂聲音的有序排列,會產生壹個優美的音樂聲音集合,形成壹個可供欣賞的旋律。從聲學的角度來看,樂音主要有三個特征:壹是響度,即通常的聲音大小和強弱;二是語氣,通常稱為厚薄。比如男人說話和女人說話是通過語氣來區分的;第三是音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音色。人耳可以根據音色分辨出同壹音樂旋律是由不同樂器演奏的。響度、音調、音色被稱為樂音三要素。
噪音發生器的振動是不規則的,混沌的,發出的聲音沒有壹定的高度。噪音會給人刺耳的感覺,讓人難以忍受。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打擊樂發出的聲音不是噪音,而是壹種特殊的音樂。
音樂學中使用的固定音高的音符之和稱為樂音系統。整個音樂系統大約有97個音,從最低音(大約每秒16次振動)到最高音(每秒4186次振動)。音樂系統中的音調是按升序(由低到高)或降序(由高到低)排列的,這種排列稱為音列。在鋼琴上,妳可以清楚地看到音樂系統中使用的音符和序列。鋼琴是音域最廣的樂器。它有88個鍵,可以彈88個音。換句話說,音樂中很少使用這88個音以外的聲音。
人唱歌的聲波頻率大約是60 Hz(低音)到2500 Hz(女高音)。鋼琴最低音27.5 Hz,最高音4086 Hz。國際標準聲音是小字A,聲源的振動頻率是440 Hz。
要弄清音樂何時開始存在於人類社會是不可能的。人類在產生語言之前,就已經知道如何利用聲音的高低和強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出現了統壹勞動節奏的號子和互相傳遞信息的吶喊,這是音樂最原始的雛形。人們在慶祝豐收,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會敲打石器和木頭,以表達自己的喜悅和喜悅,這就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墨丘利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據說,當他沿著尼羅河散步時,他的腳碰到了什麽東西,發出了美妙的聲音。當他撿起來時,他發現這是壹個空龜殼,裏面有壹根幹肋骨。墨丘利受到啟發,發明了弦樂器。雖然後世在水星之前就已經有了弦樂器,但可能是受到了它的啟發。
中國古代史記載了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壹個叫淩倫的音樂家到西部的昆華山去采集竹子做笛子。當時正好有五只鳳凰在空中飛翔,他與法合拍。這個故事雖然不能完全相信,但也算是壹個關於管樂器起源的神秘傳說。
黃帝是五千年前創造歷法和文字的君主。當時除了前面提到的淩倫,還有壹個叫“伏羲”的樂師。他彈了壹架有50根弦的鋼琴。因為音色太悲傷,黃帝把它切掉壹半,改成了25弦。在帝王時代的傳說中,還有壹個叫神農的樂師,他教人種地,發現草藥,創造班卓琴,這可能是中國五聲音階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