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從最低的生存需求到最高的自我價值實現需求,都需要與外界事物相關。因此,他們壹方面享受著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另壹方面卻不斷品嘗著自己釀造的苦果:無節制的濫用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人們由於生產生活的需要,汙染和破壞了水、大氣、土壤等人類生存環境,導致可利用的稀有物質資源越來越少,生存、吃飯、生活都受到了嚴重威脅,地球上每年有成千上萬種生物消失...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全球25%的疾病和死亡是由環境問題引起的,全球每年死亡的4900萬人中有3/4是由環境惡化引起的,其中就有兒童。事實上,片面追求物質財富而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是壹個地區、壹個國家的問題,更是需要全人類共同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與此同時,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2004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所王俊英教授在《中國教育報》上從宏觀環境角度分析了中國的11環境問題。即水資源缺乏,水汙染嚴重,水資源浪費嚴重;空氣汙染嚴重;耕地數量日益減少,土地沙化和土壤酸化、鹽漬化嚴重;濕地減少,生態功能退化;森林、草原數量和質量下降,水土流失嚴重;海洋汙染加劇,海洋環境不容樂觀;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物種減少;自然災害頻發;農業農村汙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突出。面對如此艱巨的環境汙染和生態失衡問題,我國政府也充分認識到環境汙染的潛在巨大危害,並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多次提及環保問題,呼籲全民節能減排,樹立環保意識,倡導低碳生活,建設節約型社會。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經濟建設的生力軍,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面對改善生態環境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大學生首先應樹立先進的環境意識,從而帶動全社會進行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和諧。
二,大學生環境意識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加強大學生的環境意識教育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基本素質。大學生素質教育是高校辦學的關鍵環節,環境意識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道德素養的重要手段。壹個高素質的人應該具有高度的環境意識,具有不斷調整自己的經濟社會活動和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身關系的實踐活動的自覺性。21世紀的環境意識將成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標誌,也將成為21世紀人類必須具備的素質之壹。培養大學生的環境意識是新世紀發展的客觀要求。
其次,加強大學生環境意識教育有利於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十壹五”期間提出的新課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要制定完備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還要建立壹支高素質的環境執法隊伍。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倡導人們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大學生只有在心中樹立起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信念,才能肩負起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的重任,實現我國乃至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最後,加強大學生的環境意識教育有利於促進思想道德教育。通過環境意識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是壹個關系到地球和人類未來的嚴肅問題,樹立全球意識和全球觀念,認識到人類的價值是為人類生存做出貢獻,為全人類的根本利益而奮鬥;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自覺關註周圍環境,關愛我們共同的家園,培養大學生的憂患意識,啟發他們樹立對自己、對國家、對世界的責任感;還能培養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自律意識,培養珍愛和平、集體主義等美德。
三大學生環境意識分析
1.大學生缺乏環保知識。
目前大學教育主要以基礎課和專業課為主,與環保相關的課程相對有限。上海師範大學教師陳源的調查顯示,很多學生對廢棄物資源化和廢棄物無害化的知識知之甚少,講不出化學機理的故事,也講不出掌握環保知識的意義。
2.大學生不積極。
由於環保問題提出的時間不長,很多學生對環保知識和環境問題的危害後果知之甚少,加上學校教育的缺失,導致部分大學生積極參與環保的意識淡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垃圾減量意識、垃圾分類意識、節能減排意識、參與環保活動意識等。
3.大學生環保活動載體不多。
目前,高校環境保護教育和環境知識普及的主要渠道是講座、講座、社團活動和媒體宣傳。從實際情況看,高校環保活動的載體還不夠豐富。除了缺少必要的環保相關課程,環保學生社團的建設也沒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導致學生的環保活動以宣傳知識為主,難以深入實際工作,導致大學生對環保缺乏興趣,從而影響環保意識的培養。
第四,提高大學生環保意識的措施
1.加強環保理論知識的普及。
首先,高校作為培養教育大學生的主陣地,應該從教育的角度積極普及大學生的環保知識。高校在制定專業培養計劃時,應註重大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對於非環境專業,要開設環境方面的65,438+0 ~ 2選修課,如“環境研究”、“生態學”等。同時,應開設壹定數量的公共選修課,如“環境監測”、“普通生物學”等,在大學生中普及環保知識。
2.加強校園環保科技文化活動建設。
校園環境文化活動對提高大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和環境觀念的形成具有積極和可持續的影響。在重視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知識普及和環境意識教育的同時,還應加強教學方法以外的其他教育手段的開發。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世界無煙日、世界水日、世界糧食日等宣傳環境科普知識。邀請環境專家學者到學校講解環境政策法規、現狀、問題及解決辦法;其次,高校還可以與所在社區的地方政府開展“環境建設”等大型活動,充分組織大學生與社會環保組織開展環保活動,如與社會環保組織同步的“地球壹小時”熄燈活動;再次,高校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新能力強的特點,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環保知識、技能、設計等競賽,如大連大學舉辦的“節能減排設計大賽”、“宿舍節電大賽”、“環保創意大賽”等,激發大學生環保熱情,增強環保意識。
3.加強高校環保組織建設。
高校環保活動主要由高校環保社團發起和組織。如今,高校環保社團已經成為我國環保事業中壹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近年來,我國各類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自己的環保社團。他們通過開展各種環保活動宣傳和保護環境,對中國的環保事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高校的環保社團大多是自發組織,缺乏專業指導、資金和物質支持,所以大多是自生自滅。其積極影響和貢獻並不明顯。因此,高校要重視環保社團建設,加大經費和引導力度,開展“小、巧、精、智”的活動,具有可操作性強、易成功、有實效的特點。比如在高校做環保網站,在宿舍設立電池、固廢回收點,設立固定的環保知識宣傳欄,組織大學生騎車外出宣傳環保知識。
總之,環境保護是全人類的責任和使命。大學生作為未來祖國建設的生力軍和高學歷人才群體,也應該非常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為自然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大學生也要提高環保意識,同時努力帶動全社會群體關註環保,開展環保活動,最終將環保落到實處,形成人人關心環境、人人節能減排的良好環保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