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湯,我們中國人更有研究。
但妳可能不知道的是
喝湯的順序也很有講究
▼▼▼
有人認為飯前喝壹碗湯。
多吃食物不容易,因為能潤胃,先“墊底”。
會更苗條更健康很長壹段時間。
但也有人認為飯前吃壹大碗湯。
胃酸會被大大稀釋,可能會影響消化
我覺得飯後喝湯對胃比較好。
妳通常在飯前還是飯後喝湯?
為什麽?這真的有講究嗎?
▼▼▼
沒必要互相壹概而論。
對此,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壹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劉鳳斌教授解釋說,在南方,天熱時,人容易出汗,津液不足,產生口渴感。飯前喝壹小碗或半碗湯,補充水分,滋潤消化道,食物更容易下咽。在寒冷的天氣裏,飯前壹小碗熱湯可以迅速溫暖腸胃和身體。所以很多南方人喜歡飯前喝湯。
但是飯前喝湯太多確實占用了很多胃的容量,尤其是口渴的朋友,不吃太多的食物就讓人很快有飽腹感。有些人飯前喝湯後容易餓,所以習慣先吃菜,最後喝壹小碗湯。特別是在寒冷地帶,人體消耗很大,身體需要足夠的能量儲備。吃完後,喝壹碗湯。有人稱之為“滑縫”,這樣更舒服,更耐餓,更耐寒。
可以看出,在某些條件下
飯前喝湯或飯後喝湯都有壹定道理。
不是壹成不變的,沒有必要壹概而論。
喝湯也是日常飲食的壹部分。
健康的人可以根據個人情況。
只要適中舒適,各有千秋。
胖子飯前喝,瘦子飯後喝。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
食物種類豐富,面對各式各樣的美味。
很多人管不住自己的嘴,每頓飯都吃得太多。
長期營養過剩
甚至導致肥胖、“三高”等疾病。
“所以,有些特殊的人對喝湯的方式有點講究。”劉鳳斌說,比如體重超標的肥胖者,他們大多管不住自己的嘴,長期暴飲暴食,能量消耗過多,“走不動路”,能量消耗長期低於攝入量。他建議,這樣的人通常比較適合飯前喝壹碗湯,這樣就不會覺得餓,然後就會少吃東西。
相反,如果妳經常先吃飯,每次吃飽了再喝湯,時間久了,肚子會太飽,可能會越來越大,胃口也會越來越好。所以,喜歡喝湯的胖子,建議飯前喝湯,最好少喝脂肪含量高的“老火湯”,多喝清淡的蔬菜湯,從長遠來看確實對控制體重更有幫助。
瘦子則相反。劉鳳斌建議,想適當增肥的人,可以經常飯後喝湯,肚子會比平時填飽壹點,飯量也會稍微大壹點,更有利於增肥。但壹定程度上還是要克制,不然飯量會越來越大,體重增加太多。
另外,平時消化不良、容易胃脹、胃液分泌不足的人,飯前不宜喝湯,以免胃液稀釋,更不利於消化吸收。
喝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中醫講究辨證,喝湯因人而異。”
除了胖子和瘦子,都是有講究的喝湯。
壹些有基礎疾病的人也要適當註意。
例如,高血壓患者每天推薦的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盡量喝清淡的湯,少喝太飽太好吃的老火湯,因為這類湯往往油脂和鹽分含量較高,容易導致鹽分攝入過多。同樣,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的人也要少喝嘌呤含量高的老火湯,尤其是長期用海鮮、肉類、蘑菇等食材熬煮的老火湯。而“老胃病”最好少喝豆腐湯,因為豆腐性寒,吃多了難以消化。最好根據個人體質特點來選擇湯料。清熱祛濕的湯,比如五指桃,比較適合熱體質的人喝。對於寒性體質的人,可以適當選擇砂仁、陳皮、花椒、生姜等藥材煲湯。
註意煲湯的時間。
還有哪些常見的喝湯誤區需要了解?
▼▼▼
泡飯的湯容易消化。
很多胃不舒服的人喜歡喝湯泡飯。他們認為湯讓米飯變軟,吃起來沒有負擔。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
泡飯煲湯比較軟,但是吃的時候食物往往缺乏咀嚼,沒有太多的唾液消化就進入胃裏,會增加胃的負擔。
趁熱喝湯。
平時大家吃飯喜歡說“趁熱吃”,喝湯喜歡說“趁熱喝”,以為熱湯更暖更有營養。其實這也是不對的。
食道和口腔的表面覆蓋有粘膜。壹般情況下,它們的體溫大多在36.5℃ ~ 37.2℃,適宜食用溫度為10℃ ~ 40℃,可耐受的高溫只有60℃以下。
如果湯太燙,會損傷食管黏膜。雖然身體可以自我修復,但如果反復,就會增生,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
趕緊喝湯。
喝湯的速度很快,當妳意識到自己已經飽了的時候,妳可能已經吃了比妳需要的更多的食物,這很容易導致肥胖,增加消化的負擔。
慢慢喝湯,既能充分享受湯的味道,又能給食物的消化吸收留下足夠的時間。當妳感到飽的時候,妳吃得恰到好處。
只有湯,沒有肉。
很多人覺得煮久了的湯比食材更有營養。其實並不是。
事實上,無論煮多久的湯,肉的營養都不可能完全溶解在湯裏。所以喝湯的時候要吃適量的肉。
秋天是養生的季節。
喝壹碗湯,滿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