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發熱原因:多數發熱是由感染引起的,病毒最為常見,如感冒、流感、麻疹、小兒急性皮疹、流行性肋周炎等。,其次是細菌感染,如扁桃體炎、猩紅熱、流行性腦膜炎等。,而且有些寄生蟲感染也有發熱,如瘧疾和黑熱病等。,但它們是罕見的;非感染性發熱包括中醫、脫水、白血病、腫瘤、外傷或手術後;還有壹些是散熱失調的疾病,如魚鱗泛皮炎、汗腺不足等。當然有時候也很難區分,但是搞清楚情況之後,可以給醫生提供參考。
2、觀察發熱類型:可以使用家庭常備體溫計準確測量腋下溫度並做好記錄。37攝氏度以下是正常體溫,38度以下是低燒,38-39度是中度發熱,39度以上是高燒。這取決於發燒的持續時間和伴隨的其他癥狀。
3.不要濫用抗生素:大多數家庭總是有抗生素。孩子壹發燒,就馬上用各種抗生素。這是不合適的。第壹,大部分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作用,但能抑制人體的免疫功能。其次,發燒本身就是人體抗病排除致病因素的正常反應。如果用藥物殺滅細菌病毒,會影響吞噬細胞的增殖和抗體的產生,從而影響機體抗病能力的增強,所以不要過早使用抗生素。
4.慎用退熱退熱藥:低熱或中熱壹般不需要退熱藥,因為過早退熱也會影響免疫功能的建立,藥物退熱往往會引起出汗、虛脫等不良反應。發高燒的時候,也要慎用藥物。控制能降低溫度的最小劑量就行了。不要連續服用。半歲以下的孩子更要謹慎。
5.提倡物理降溫:物理降溫比藥物化學降溫安全得多。可以用涼毛巾敷額頭,或者在頭頸部加冰袋。也可以用酒精擦頭、胸、四肢、手掌。沒有酒精,可以用來代替54白酒,還可以達到散熱降溫的作用。
6.熱性驚厥的預防:發熱在39度以上時,部分嬰兒可出現驚厥,表現為意識喪失、口眼歪斜、頸部僵硬、面部及四肢肌肉抽搐、憋氣、面色發青等。這是3歲前嬰兒的神經中樞功能不完善、不穩定、高應激所致。近年來發現,當發燒達到38度時,嬰兒每公斤可重0.2毫克。對於有熱性驚厥史,但伴有低鈣血癥和癲癇的患兒,應及時給予地西泮預防驚厥。
7.其他:發熱患兒應多飲水,飲食清淡易消化,註意口腔衛生,保持室內溫度、濕度和空氣流通。
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後,孩子體溫仍居高不下或再次升高,應及時到醫院就醫,明確診斷後按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