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經常敲打這八個穴位來祛斑美容。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因此,我們在化妝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不知道我們人體有自然美斑,經常壓色。女性經常敲打這八個穴位來祛斑美容。
女性經常敲打八個穴位祛斑美容1 1和陰三穴。
位於小腿內側,足踝內側尖端3寸處(指同壹尺寸,即患者拇指和指骨的橫度為1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每天晚上9:00-11:00可以按摩陰三穴幾分鐘,可以調節月經,保養子宮和卵巢,祛除斑點和皺紋。
2.關元
下腹部的中線在臍下3英寸。能滋養元氣,導紅通淋,對生理不適、神經衰弱、失眠、頭暈等有療效。,並能淡化斑點,美容祛斑。
3.腎俞穴
位置是第二腰椎棘突旁1.5寸。具有補腎壯陽、壯腰利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貧血等癥狀,從而消除由其引起的色素沈著問題。
4.鐘山角
位於胸部第四肋間隙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此穴匯集心包經氣血,主要用於心悸、心煩、胸痛、呃逆等癥,常對色素沈著有壹定作用。
5、磨機孔
位於陰三角上方3英寸處。經常按壓能健脾滲濕,對腹痛、月經不調、乳腺炎有療效,並能抵抗由此引起的色素沈著。
6.足三裏穴
外側膝蓋在眼睛下方3寸,外側脛骨約壹橫指。此穴可強身健體,抗衰老,祛斑美容。
7.脾俞穴
位於背部,第十壹胸椎棘突下,左右開兩指寬(1.5寸)。按摩此穴主要用於健脾和胃、利濕化濕,對消化不良、胃炎、貧血、月經不調等有少許作用。,從而達到美白祛斑的效果。
8.氣海穴
此穴位於第三腰椎棘突下,側開1.5寸。主要用於治療月經不調、便秘、腹脹、腰痛等癥狀,還能起到祛斑的作用。
美容養顏粥推薦
1,山藥枸杞蜂蜜粥
配料:山藥、粳米、枸杞、蜂蜜。
做法:山藥去皮切塊,期間可以用溫水泡枸杞;鍋內倒入冷水,然後加入粳米、山藥、枸杞子等材料用大火煮;轉小火不斷攪拌至粥成,加入蜂蜜調味。
2、蓮子桂圓粥
配料:蓮子、芡實、米仁、桂圓肉。
做法:芡實、北子、龍眼肉、蓮子洗凈,壹起放入鍋中,加水,小火煮1小時;用少許蜂蜜調味,1次服用,蓮子配粥食用。
3.玫瑰花粥
配料:粳米、含苞待放的玫瑰、冰糖。
做法:可以先加適量的水煮玫瑰,再用玫瑰汁煮粳米,粥更香。
女性經常敲打八個穴位,祛斑美容。2.雪海穴位
拍打或按摩雪海穴對女性痛經、經血過多或不足有效,按摩三陰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經伴有嘔吐,按摩此穴同時按壓足三裏穴可立即緩解癥狀。
按摩方法:每天早上9-1: 00輕拍(11)或按摩(每側輕輕按摩3分鐘)雪海穴,晚上21-23: 00艾灸此穴,對婦女月經不調、痛經、肥胖、氣滯血瘀引起的關節疼痛有效。
二、天樞穴
經常按壓天樞(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可以保持胃經和大腸經的活動,促進胃經氣血的循環,幫助氣血從胃經運化到大腸經。
胃經氣血充盈,消化功能增強,為生血系統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為補血提供最基本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能保證循環和循環的正常排泄功能,即止瀉通便,保持腸道清潔,避免“毒素”的困擾雙手大拇指向下(適度)按壓左右健康穴位,由外向內打圈按摩,每日100-200次,補血排毒。
三、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足太陰脾經穴)為肝脾腎三臟交匯之穴,脾主血,肝藏血,腎生血。所以三陰交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作用。
每天早上11點,在左右小腿內側按壓此養生穴20分鐘,可排出體內濕氣、濁氣、毒素,對濕疹、蕁麻疹、皮炎有療效。
經常按壓三陰交穴,可以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定,特別適合低血壓人群。
四、足三裏穴
刺激足三裏穴(足陽明胃經穴位),補益氣血,滋養元氣,滋養腦髓。保證肝血充足是首選。
對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暈耳鳴、神經衰弱、胃動力不足的人,胃氣不足的人,用眼過度或失眠熬夜引起的肝損傷的人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裏,溫中散寒,健脾補陽,補中益氣,適當通風,導下氣,強身健體。胃酸過多、空腹燒心者不宜灸足三裏,可選用陽陵泉穴,效果較好。
五、關元穴
足三裏、關元、氣海是人體的三大支撐點。古有“針必取三裏,灸必加關元”之說。說道。關元穴是人體袁茵和元陽的交匯點,是“男儲精女儲血”之地,統轄足、小腸三陰經和任脈病。
按摩關元穴,改善脾胃生化氣血功能。每輪輕輕按8下,每次8下,補血消小肚子。
第六,隱藏的白點
白胤穴(足太陰脾經穴位)調血止血。
此穴對於鼻出血、月經量多可以按摩或艾灸。
“太陰根於隱白,故稱陰中之陰。”按摩此穴可以刺激脾經,促進氣血的持續生化,是女性補血的壹大穴位。
七、追關穴
追關穴(足陽明胃經之穴)是脾土顆粒沈降於胃經的地方,是小腹之陰與大腿前部之陽的交匯處,是調節下肢胃經的總穴。
此穴用法:寒則補灸,熱則瀉而用針。
多按此穴,健脾祛濕,固脾土。理氣和胃,治胃痛。此外,按壓此養生穴對風濕、關節炎、臀部和大腿肥胖的人減肥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八、下官點
下關穴(屬於足太陰脾經)是膽經和胃經的交點。
功效:疏通經絡,放松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按摩此穴對腎虛缺血或胃火引起的牙痛有很好的效果;同時改善腎虛血虛的狀況;促進陰陽平衡,祛胃火。
腎虛缺血引起的牙痛:隱痛,偶有痛但不痛,持續性,伴有牙齦萎縮、牙齒浮脫和牙痛,腰膝酸軟。(用顴骨穴位和腎經按摩。)
胃火牙痛:牙痛厲害,牙齦腫,臉頰腫,口渴口臭,咀嚼困難。(用臉頰點、分支溝、腹部脂肪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