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最為深遠和持久。雖然現在的理論中有許多迂腐的東西,但其中的仁義禮學思想是有積極意義的。中國人知書回應,溫文爾雅(現在看來沒必要推崇儒家)和儒家沒關系。
道教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說是壹種宗教。道教視老子為創始人,是老莊道家思想的創立者。但是,道家和道教是完全不同的。道教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道家是壹種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比較落後,因為它把萬物的誕生歸結於“道”字,認為道是萬物之本,這顯然是錯誤的,但比西方的上帝造人的信仰進步多了(不要為了基督教而打擊我~)。道教也影響了中國人。可惜人是可以修德的,就是可以超脫苦難。它是進步的,但它的不作為有點得過且過。至於樓上朋友說的煉丹,那是道士的宗教行為。大多數人可能會覺得它迂腐落後,但煉丹術對中國的醫學和養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主要宗教之壹。它形成於東漢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道教尊稱創始人之壹張道陵為石天,故又稱“石天道”。後來分成了很多派別。道教尊老子為祖,尊稱老子為“王座老先生”,其影響可見於中國古代名著和武俠,如《西遊記》和《吳唐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壹。是悉達多太子,也就是釋迦牟尼創立的。(我對佛教了解最少,幸好看過釋迦牟尼傳。)佛教是佛的教育,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是非宗教,非哲學。說佛教是宗教只是通俗的方便。其實是以般若智慧斷了無明煩惱,成就了菩提。佛教在歷史上傳播了世界文化。它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們。佛教起源於印度,但大多數印度人信奉印度教,甚至巴基斯坦也信奉伊斯蘭教。但是,佛教對亞洲其他國家乃至世界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同壹個例子:西遊記和少林派。
至於關系,我真的不知道怎麽回答妳。文化是包容多樣的,所有的文化都會相互影響。但都是獨立的方面,所以儒家就不好說了,因為可能沒有儒家,大多數人都稱之為儒家。道教和佛教是兩種不同的宗教,起源不同。充其量只能說是各自獨立,相互影響。
佛教對中國的貢獻
在文學上,佛經的翻譯推動了中國文學的革命,詩歌意境到文學風格的演變在魏晉南北朝有了新氣象。六朝時期,由於翻譯了梵文拼音——華嚴字母,中國文字的反切得到了啟蒙,由反切產生了四聲,五言七言詩由四聲改進為格律詩。中國人壹直提倡多讀書,多讀書。俗話說“讀萬卷書下筆如神”“讀唐詩三百首,不寫詩也能吟”,因為中國是壹個完全沒有語法的國家,但是到了唐朝,大量的印度佛經被翻譯過來,印度的語法也傳入中國,比如“八音”,就是名詞、代詞、動詞。再如《文心雕龍》,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文學批評巨著,但其作者劉勰(法名)生長於佛寺,晚年出家為僧,其作品受到佛教文學的極大暗示和鼓勵(註15)。唐代以後,風格近乎寫實流暢,但受到佛教文學的感染;隋唐至宋代,“彈詞小說”或“平話”的出現是受佛教“變文”的影響。唐宋時期的詩,如白樂天、蘇東坡的詩,都是因為禪宗的《上古之賦》和寒山、皮卡寫的樸素的新詩,甚至梁啟超先生要說中國古詩第壹長詩《孔雀東南飛》 是受A?vagho?a.大師《贊佛》的影響,唐代的禪宗大師創造了白話文語錄來闡釋佛教的本質,所以有宋明理學的語錄,完全是學禪的筆法。 明清小說來源於平話和準平話。小說中“詩為證”的文體,散文後以韻文結尾的形式,彈詞中說唱並用,佛經中“長行”與“頌”的結合都有明顯的暗示。由於佛經的翻譯,中國新增了35000多種語言。
在藝術方面,魏晉時期的佛教建築壹直影響著中國的建築形式。佛教建築雖然不像現代西方國家那樣實用,但它的特點是建築的藝術布置、裝飾、莊嚴和宏偉,這些在佛經中都有描述。再比如佛教傳入的佛塔建築,也是向前邁進了壹步,為中國建築史上開辟了新的裏程碑。佛教傳入中國後,也把造像藝術帶到了中國。在此之前,中國沒有雕塑藝術。唐代的佛教造像很漂亮,有壹個非常繁榮的時期。幾十年前,日本人在蘇州的壹座寺廟裏發現了唐朝的塑料墻,蔡元培申請政府保存。洛陽的龍門,大同的雲岡,那些偉大的佛像雕塑,浩大的工程,精湛的技藝,都有展翅高飛的潛質,栩栩如生,既是中國的藝術寶庫,也是世界性的藝術結構。在繪畫方面,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也是世界聞名的。正如莫大元先生所說,“雲岡石室、敦煌石室、龍門石室是中國北方三大佛教藝術展覽館”。他還說:“自漢代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的美術由貴族美術變為宗教美術,而建築由宮塔變為寺廟寶塔,繪畫、雕塑由君臣畫像變為佛菩薩,工藝由器皿、服飾變為宗教佛物。這種藝術形式的延續,從後漢延續到現在...實際上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見《佛教藝術在中國》)。由於保存了許多佛教石碑,為中國書法保存了無價的財富,許多名家的手跡被佛教傳遍民間。《魚山白凡》是受佛教梵文影響的中國音樂。從敦煌石室的發現,我們知道,在馮導印刷術之前,佛教在隋唐時期就有了壹種流行的印刷品。
在科學方面:在佛教進入漢代之前,中國已經提出了鄧、惠施、墨子、荀子等類似的倫理學說(著名學說),中國有完整的倫理學說,但在佛教傳入後始於明的學說。從唐朝到明朝,中國使用的是壹行禪師制定的歷法,這是根據印度天文學制定的。
哲學和宗教方面:佛教剛進入中國的時候,道教是很排斥的,但是到了魏晉時期,講佛教的人引用老莊,講老莊的人也引用佛經。從那以後,道教經典變得越來越完整,在很多方面都是以佛教為基礎的,比如地獄和閻羅的概念,道教欣然接受並使用。在佛教未來之前,中國對閻羅沒有印象,到了宋代全真教的時候,這是根本。受禪宗的啟發,宋元明時期出現的儒學-理學基本上是禪宗儒學。他們雖然因為偏執而抨擊佛教,但卻是“坐在禪床上咒禪”。禪宗只是佛教的壹個分支,但宋明理學家對禪宗教義只是淺嘗輒止,不敢深究,生怕深究之後會失去自己的地位。朱讀的佛經比較多,而朱有過這樣的經歷。中國近代以來的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張、梁啟超、胡適、梁漱溟等。,都受到過佛教思想的啟發,雖然他們未必信佛。最近(1964年6-8月),在夏威夷舉行的第四屆東西方哲學家會議上,中國方東美也強調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和佛教要建立的宗教世界。歷史學家錢穆對佛教非常推崇。哲學家唐君毅聲稱受到了經等人的啟發。可見,佛教過去對中國的貢獻如此之大,現在如此,將來也壹定如此。其實佛教不僅對中國如此,對全人類也是如此!
在民風方面:中國最初的儒家信仰側重於現實生活的建構,無暇研究死亡前後的問題,所以孔子說:“不知生,何以知死?”?對於生與死,以及宇宙的形而上本體論來說,存在與不存在是沒有關系的,所以應該說“祭神如其在。”即使涉及善惡的補償和懲罰,我也只希望是所有人的後代。所謂“積好之屋必出余慶,積不好之屋多災”(《易經》),就是說這個概念;事實上,從現實的歷史角度來看,寄希望於後代的結果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佛教傳入以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觀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強大希望。佛教已經指出了生死輪回的問題,以及善惡報應的問題,告訴我們壹切行為都要對自己負責,好的結果是自己的,壞的後果也是自己的。妳現在不舉報他們,下輩子再舉報。這鼓勵人們積極地消除邪惡;這種觀念對幾千年來中國大眾社會的穩定和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真的是無法估量的。
道教是從我國的歷史文化中發展起來的,是老莊思想的開端。
道教是起源於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它在中國古代的影響力僅次於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與儒家、佛教壹起被視為各種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
道教在其形成初期的稱謂是不壹樣的。先秦諸子百家中的許多人習慣把他們的理論和方法稱為“道”。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以各種理由自稱“道”。儒家最早使用“道”這個詞,把王之道和孔子的學說稱為“道”。佛教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所以也叫“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五門道學,自稱“道”,取“道以善”之意。此後,為了表示與眾不同,其他流派也不再自稱“道學”,成為五鬥米道的專用名稱。
道教現在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繼承方、黃等壹些宗教觀念和修行方法,逐漸形成以“道”為最高信仰,以老子為龍頭,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以修身為仙的新宗教。
道教從壹開始就把老子的《道德經》經典作為基本經典,把“道”和“德”作為基本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由“道”演變而來的。而“德”就是“道”的體現。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佛)為教主,即老子。此外,道教的最高神在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壹、玉清元石天尊是最高神;二、上清靈寶天尊是最高神;三、空靈清道德天尊是最高神。後來演變成老子壹氣化三清凈三位壹體。
道教重生恨死,追求長生不老。它相信人的壹生可以自己做主,不必聽命於天。人們認為,只要人們善於培養健康,就可以長生不老,長生不老。所以修煉方法有很多:煉丹、取食、呼吸、胎息、按摩、指導、房間、避谷、思考、奉符、誦經。
道家神學和道家思想未必壹致,尤其是在深度上;兩者的異同值得玩味。而祖先被稱為老莊的道教,把《道德經|老莊》作為經典,畢竟吸收和繼承了老莊思想的很多內容。此外,還受到易和陰陽家的影響。
明清以後,道教已基本停止發展。進入現代社會後,道教更加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中國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實施,以前的壹些道教規章制度因違反現行法律而失效。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管理中國道教內部事務。到了文化大革命,道教和中國其他宗教壹樣,遭遇了壹場浩劫。直到文革結束,道教才開始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但信奉道教的人口並不普遍。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於佛教的天堂和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兩個,壹個是世俗的,壹個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經》中說得很清楚,希望世界變成壹個沒有災難和戰爭的公平和平的世界。宗教的理想世界是“仙境”,道教追求長生不老,從而可以超越生死,在仙境中過神仙般的生活。與其他宗教不同的是,道教並不認為人死後可以到達仙境,而是認為人的身體可以通過某種形式的鍛煉而永生。成仙後,他們也可以活在凡夫俗子的世界裏,做“活神仙”,活在仙境裏。但要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並不容易,於是後來出現了“屍檢”等方法。而且,提到的仙境,大部分都在現實中。比如,很多所謂的“洞天福地”,都是中國的壹些風景名勝。
大多數宗教教義認為,人生充滿不幸或罪惡,靈魂只有死後才能得救。但道教認為,活在世上是美好的事情,死是痛苦的,所以道教追求長生不老。所以養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氣功,道教裏已經發展出來了。
很多宗教都認為人的壽命是無法改變的。但是,道家不這麽認為。有句話叫“我命在我,不在天”,出自道教的西天取經。另外,道教作為多神教,認為萬物有靈,甚至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有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