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東漢政權未亡,曹操面臨內部不穩。雖然曹操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但是漢獻帝的作用也不可小覷。雖然東漢王朝腐敗透頂,發生了黃巾起義,但是中央政府能夠撲滅黃巾起義,證明漢朝還是有壹定的組織能力的。長期以來,東漢皇妃和宦官的輪崗其實已經達到了壹定的平衡,不出意外的話朝廷還能維持壹段時間。
但由於何進將軍智力低下,這種平衡被打破,董卓被征召領兵入京,導致其死亡。外戚和宦官這兩股勢力,被打得體無完膚。董卓,壹個外來者,要想在朝廷立足,必須控制皇帝,所以他取代了皇帝劉辯,並使謝皇帝。這引起了關東英雄們的不滿,於是英雄們聯合起來攻打董卓,天下開始大亂。
其實董卓逼迫漢獻帝西遷的時候,漢朝已經滅亡了,但是這個時候,漢朝並沒有滅亡,魏昱還在,所以漢獻帝還是有壹些價值的。曹操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把漢獻帝迎進自己的地盤,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但也定義了曹操的角色。他是什麽?他是漢獻帝的臣子。朝臣的作用是什麽?統治世界。所以他所做的壹切,表面上是為了漢獻帝。只要漢獻帝在,就要不斷為他平定天下,否則就是失職,會受到大臣們的攻擊。
所以他如果不南下收荊州,打赤壁之戰,就必須整合內政,代表漢獻帝努力自立,建立自己的政權。但這個時候不成熟,必然導致內部混亂。曹操不想當皇帝,但他清楚地看到自己當不了皇帝,只能當國王。
第二,北方不統壹。馬超和韓遂在關西的勢力還是很強大的。漢中有張魯,遼東有公孫康。曹不能安心治理北方。雖然曹操打敗了袁紹,統壹了河北,但是馬超和韓遂在關西的勢力還是很強大的。還有漢中的張魯,遼東的公孫康。他們不會讓曹操安心治理北方。後來證明馬超和韓遂難打。曹操曾有過趕走馬超、平定關中、涼州的嘗試,差點死在馬超手下。
漢中的張魯,遼東的公孫康,雖然沒有那麽強大,但在關鍵時刻也能起到襲擾的作用,所以曹操要想安心治理北方,就必須平定他們。平定之後,曹操的時代不等人。
孫權已成為吳棟的強大勢力,劉備不以義謀荊州。如果益州的劉璋勢力聯合起來對抗曹操,也可以通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人的努力來管理壹戰。吳棟成為反對漢朝中央政府的最強大的力量,內部團結穩定。如果曹操率軍南下荊州,孫權和周瑜肯定會想盡辦法吞並荊州,屆時吳棟將變得更加強大。
但荊州勢力復雜,內有蔡瑁兄弟支持劉聰,外有劉備、劉啟。如果曹操不南下,這三方必然互相爭鬥。劉表死了,劉啟的日子也不長了。如果不出意外,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壹定能打敗劉聰,奪取荊州。但最大的未知數是吳棟會趁火打劫,取荊州。但無論如何,它是曹操統壹全國的最大威脅。
劉備拿下益州,主要是因為張松和法正的誘狼入室。要不是劉璋主動讓劉備去四川替他抗張魯,劉備要進益州也不容易。如果曹操進攻益州,劉璋的官員和臣民肯定會聯合起來抵抗,那麽曹操就很難進攻益州,會有壹場惡戰要打。
所以,即使曹操聽了賈詡的建議不打赤壁,曹操也無法治國。
其實晉朝司馬燕統壹天下的時候,只是在天下腐朽,地方力量非常弱小的時候才開始統壹戰爭,所以統壹起來很容易。只要有壹方能夠團結外界,就不容易團結。在曹操時期,東漢各地方諸侯還很強大,轄區內的治理也差別很大,所以統壹天下的條件還不成熟,時機還沒有到來。其實曹操應該先打馬超,再平定益州,然後在劉備和孫權爭奪荊州的時候統壹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