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是通過每天閉眼至少30分鐘來放松身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練心、練氣,相當於古代的靜坐、呼吸、調息、心服等方法。其中,修心(又稱調心)就是放松自己的心靈,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從而達到促進平靜的效果。所以《黃帝內經》說:“呼吸精氣,自主養神”,養生四要也說:“人學會養生,天天打坐,天天調息,是主要的靜功夫。但是當妳想打坐調息的時候,妳覺得如果妳不心動,妳就打坐調息。這只是壹個詭計。妳怎麽能做到呢?”由此可見,中醫養生是壹種以寧心理氣為主要歸宿的運動方法,而寧心是養生運動的前提和基礎,所以經常練習寧心具有安神的作用。
2.閉上眼睛,閉上耳朵。
眼耳作為人體五官之壹,是上帝接收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上帝支配和調節。眼明耳靜,就會保持壹種涵養的空氣,心就不行了。如果妳的眼睛不耐煩,妳會很累,很擔心。俗話說“閉目養神”,中醫提倡每個人每天靜坐30分鐘,自然閉眼。因為“目不惑,神歸於心,是靜之根本”,自然閉眼,即掛簾,會使眼部穴位放松,使之氣血充盈,也有利於眼睛的保護。
老子曾說:“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聾”,意思是說,亂看東西,亂聽東西,耳朵會糊塗得用不上,會傷了精神。因為老人們閱歷豐富,容易胡思亂想,所以神更加流動,難以安靜。針對老年人的這壹特點,《養老金翼》強調:“養老的重要性在於耳朵不聽,嘴巴不說話,身體不動,心不動,有益於老年人。”對於空氣來說,壓制眼睛尤為重要,因為“眼睛是由眼睛引起的,頭腦也是深刻的”,說明眼睛是累的,頭腦是動的,所以頭腦首先要壓制目的。當然,眼睛不能不看,耳朵不能不聽。關鍵是不要為了滿足私欲,讓空氣躁動不安而去看。
3.安靜下來,集中精力思考
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定,道林養性》中所說:“想多了是危險的,想多了是分心的,想多了是沮喪的,做多了是勞累的”。現代人在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壓力下,整天奔波,精神和思想高度緊張。如果他們不能放松,疾病就會隨之而來。《醫鈔編》中說:“養心則心凝,心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如果壹天忙煩了,就容易老了。”從養生的角度來說,集中思想是保持心靈安靜的好方法,類似於呂洞賓提倡的養心養性法。當然,這種全神貫註、靜心養身的方法,並不是無明、無欲、無誌,也不是人為地過分壓抑自己的思想,無精神寄托的閑散空虛,所以與吃飽了撐的、無心的閑散思想是絕對不同的。
所以,保持安靜其實就是培養壹種安靜的心情,也就是把壹種穩定安靜的心理狀態放在壹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能肯定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的人,才能靜下心來,不會被外界環境所動,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事業,表現出壹種“功名如雲”的超然達觀的態度。安靜本身也是壹種徹底的放松。人生路上,多少委屈,多少榮辱,如今都如過眼煙雲。這難道不是壹種放松和徹底解放的感覺嗎?這是對人生的完整理解。沒有贏家和輸家,只有平靜平和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