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繞日軌道上的位置定義的,屬於陽歷。地球繞太陽公轉360度,春分時為0度,清明時為15度,此後每15度為壹個節氣,其日期基本固定在陽歷中。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歷法的獨創,是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之壹。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設定了四個節氣,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早在周朝和春秋時期,用土規測量日影的方法就確定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春分和秋分。二十四節氣就是把壹年分成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取壹個名字,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名稱和順序是:立春、雨、蟄、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中、夏至日、小夏、大夏、立秋、初舒、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大寒。每個節氣大約相隔半個月,分為十二個月。月初稱為節氣,月中稱為“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物候關系密切。立春、長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春、夏、秋、冬的開始,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是季節的轉折點。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這五個節氣是最熱、最冷的時期;白露、寒露和初霜表明低層大氣中有水汽凝結;也反映了氣溫下降的程度。雨、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情況和程度;刺、清明、小滿、芒草是反應物氣候和作物生長的特征。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壹年的視運動,所以節氣的日期在現行公歷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為6日和21,下半年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
1.立春
每年(2月3日~5日)太陽到達經度315時,為立春節氣。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1。立春意味著進入春天。立春後,寒冷逐漸消失,氣溫上升,降雨量增加。它真的被稱為春風,雨和壹切。而春季的氣候學標準是五天平均氣溫要達到10℃。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氣候差異很大。所以各地春天的開始時間很不壹致。比如廣州的春天從2月開始,北京的春天從4月開始,而江淮地區的春天壹般在3月中旬左右開始。
有許多關於立春的天氣諺語,如“立春天晴,即使下雨”,“春節從打雷開始,雨從未停止”等等。
下雨
每年(2月18~20)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節氣。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雨季在冬末春初,東風解凍,冰雪融化成水,天氣轉暖,降水增多,因此得名雨節氣。
這意味著氣溫會變暖。此後,我國廣大地區將雪停雨起,雨量逐漸增大。
雨季,天氣多變,時冷時熱,時暖時冷。這樣的氣候條件對已經發芽返春的農作物,對人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害的。提醒人們註意保健,預防壹些疾病。
震驚
每年(3月5日~7日)太陽達到345時,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刺痛的意思是天氣轉暖,雨水增多,春雷大作,萬事皆驚。在地下休眠冬眠的動物逐漸蘇醒,開始出土。此時,江淮地區日平均氣溫將普遍升至5度以上,春耕將拉開序幕,提醒廣大農民朋友抓住有利天氣時機,安排好田間耕作。
打雷開始,氣溫和地溫逐漸升高,土地解凍,春耕開始,蟄伏在地下的冬眠動物開始蘇醒並出土活動。
此外,冷暖空氣交替頻繁,忽冷忽暖的天氣是節氣天氣的特點,容易引發感冒,提醒人們不要急於減少冬裝,確保身體健康。
4.春分
每年(3月20~22日)太陽達到360°時為春分節氣,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俗話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此時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相同,晝夜時間相同。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
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和秋分,古代統稱晝夜分,是晝夜相等的季節,是春秋的中間。這壹天,太陽直射赤道,到處都是白天和黑夜壹樣長,也可以理解為90天春天的壹半。
春分過後,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北移,我們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逐漸增加,天氣會壹天天變暖。同時,白天變長,夜晚變短。
5.清明
每年(4月4~6日)太陽到達黃徑15時,開始為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這個節氣的第壹天是清明節。氣候溫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動,天氣晴朗,萬物欣欣向榮。
古時候有步行掃墓的習俗。《月令七十二集》:“三月節...這時候壹切都幹凈明朗了。”到清明,黃河中下遊及其以南地區平均濕度普遍在10攝氏度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溫暖的氣候和茂盛的植被,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在農業生產中。忙著春耕和播種。江南農業諺語:“清明谷雨相連,不耽誤浸種耕”;“植樹造林。不太清楚。”
6.谷雨
每年(19年4月~ 21年4月)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是谷雨中的節氣,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意思是“雨生百谷”五谷豐登雨季降雨量顯著增加,因為有了雨水,五谷才能生長。谷雨過後,天氣轉暖,氣溫回升很快。俗話說“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江淮地區日平均氣溫在16度以上,霜雪現象基本停止。“清明多種樹,谷雨會種地”,“清明早,收割晚,谷雨種棉”,各地正處於種豆、種棉、插秧、采茶的農忙季節,應抓住有利時機,合理安排田間農活。
7.漫長的夏天
每年(5月5日~7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長夏節氣,長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顧名思義,長夏是指夏天的開始。但是各地氣溫不同,入夏時間其實也不壹致。
過了這個節氣,高溫天氣就來了,氣溫會明顯上升。農業活動已經進入了繁忙的夏季。在這個季節,氣溫和降水量大幅度增加,物候特征明顯。
8.小滿
每年(5月20~22日)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稱為小滿節氣,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曉曼的意思是這個時候自然界的植物飽滿茂盛,小麥的籽粒也逐漸飽滿,但還沒有到最飽滿的時候。
小滿時節,江淮地區平均氣溫普遍高於22℃,壹派盛夏景象。農事活動即將進入農忙季節,夏收作物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長勢旺盛;秋收作物馬上就要播種了。早稻要及時烘烤,棉田要中耕松土,果園要澆水,小麥要防幹熱風。季節不等人,希望農民科學安排生產。
9.芒屬植物
每年(6月5~7日)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草節氣,芒草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芒”是指小麥等有芒的作物成熟,開始收割;“種”是指粟類作物的播種。對於江淮地區來說,篷季是農業生產最繁忙的季節。夏糧要收割,秋糧要播種,春糧要管理。真的可以說是“事事忙”。
芒代表壹些有芒的作物,芒種表示小麥、大麥等有芒的作物成熟(種是指種子)。或者標明種植晚稻、谷子、黍等作物最忙的季節。
然而,在江淮地區,遮陽篷季節往往是天氣變化最復雜的時候。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就是提醒人們這個時候要多關註天氣變化,合理安排生產,不要讓成熟的糧食受到損失。
10.夏日至日
每年(6月21~22)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季至日,夏季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到,就是極端的意思,也就是太陽長到了極致。在夏季的至日上,太陽的高度是最長的,陽光幾乎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在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天氣開始變熱。夏季至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南移,白天開始逐日變短。南半球則相反。
天文學規定夏季至日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氣候學以每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的開始日為夏季的開始。夏季至日過後,北方氣溫高,日照充足,雨水增多,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長江中下遊仍處於雨季,經常出現持續時間長、雨量大的降雨,引發洪水,甚至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應該註意加強防洪。但有時在異常年份,夏季至日天氣炎熱,表明後期天氣既幹燥又炎熱。
11.小舒
每年(7月6日~8日)太陽到達經度105時,開始為輕夏,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11節氣。“暑”就是熱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氣。
夏天熱意味著熱。暑熱期間暑熱上升,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此時暑熱上升,氣候炎熱,但還不夠熱。人們常說“三伏天熱”。夏天,江淮地區雖然還沒有進入三伏天,但也不遠了。提醒民眾特別註意防暑降溫。
12.酷暑
每年(7月22-24日)太陽到達經度120時,開始是大夏,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12節氣。酷暑是壹年中最熱的季節,尤其是江淮地區,驕陽似火,萬裏無雲,風速低,濕度大,白天酷暑蒸騰,晚上悶熱難眠。午後最高氣溫往往在35℃以上,提醒人們註意防暑降溫。
此外,在此期間,由於天氣晴熱,蒸發量大,容易發生夏旱,造成農作物缺水。對孕穗期正在開花的中稻,要及時追肥和淺水灌溉以防幹旱,雙季晚稻要及時移栽。
13.立秋
每年(8月7-9日)太陽到達經度135時開始立秋,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13節氣。“秋”是指暑熱去涼,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秋高氣爽,明月清風的秋天開始了。但是在初秋,江淮地區的天氣仍然很熱。
按照平均氣溫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五天平均氣溫在22℃以下才算入秋。按照這個標準,江淮地區壹般在9月中下旬入秋。立秋之後,雖然暑氣壹時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暉,但總的趨勢是天氣越來越涼。氣溫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白天很熱,晚上很涼。秋天的意思其實是指莊稼即將成熟。
14.暑假
每年(8月22-24日)太陽到達經度150時,酷暑開始,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14節氣。“出”就是去的意思。夏天,酷暑到此為止,也就是夏天,炎熱的夏天會過去,氣溫會逐漸下降,降雨量也會逐漸減少。
但這只是壹般規律。在江淮地區,壹年比壹年差異大。有些年份酷暑期間的天氣甚至比夏季還要熱,如1959 1967,酷暑前後最高氣溫達到39~41℃,形成所謂的“秋老虎”天氣。正因為如此,所以有,這個時候要提醒人們註意防暑,同時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早晚要及時添加衣服和被子。此外,夏季前後是秋播的繁忙季節,及時安排田間耕作。
15.千禧年
每年(9月7~9日)太陽到達經度165時,開始白露。千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意味著氣溫漸冷,清晨的植被上可以看到白露。俗話說“千年分秋夜,壹夜寒。”。白露節前後,氣溫逐漸降低,夏季風逐漸被冬風取代,多吹偏北風,天氣逐漸轉冷。白天溫暖,夜晚寒冷,更容易達到結露的條件,所以越來越重,呈白色,故稱白露。
16.春分
每年(9月22~24日)太陽到達經度180時,為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秋分”是指在秋分的這壹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長短幾乎相等,晝夜分別為12小時。秋分後,陽光直射位置越過赤道,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氣溫逐漸降低。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廣大地區日平均氣溫降至22℃以下,進入涼爽的秋季。北方的冷空氣團繼續加強,活動開始頻繁。原本占據大陸的暖空氣迅速南撤,被北方的冷空氣填補。
秋分時節,秋雨期已基本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降雨量明顯減少。長江中下遊平均降水量20毫米左右,比中部少壹半甚至三分之二。上海9月下旬年平均降雨量18.3 mm,比9月中旬少49.9 mm,“秋燥”氣候開始出現。所以這個時候要防秋燥。
秋分過後,秋高氣爽,螃蟹肥黃,是壹個美麗宜人的季節;秋分也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季節,此時棉鈴和晚稻開始成熟。
寒露
每年(65438+10月8~9日)太陽到達經度195時,為寒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壹書說,“九月半,露將寒,露將凝”。意味著氣溫已經很低,露水越來越濃,植被枯萎。這個時候露水涼了,會結冰,是氣候逐漸轉涼的季節。
“寒露”是指此時的氣溫低於千年節氣時的氣溫,地面上原本潔白晶瑩的露珠即將凝結成霜。
“寒露先霜節,緊風為雪”。寒露時節,南嶺及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已入秋,東北、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此時北方冷空氣的影響已經加強,不斷入侵南方。有些年份冷空氣特別強,使江南地區氣溫降到16℃以下,形成“寒露風”,對南方雙季晚稻危害很大,造成空糧,糧食大幅度減產。因此,要經常註意收聽天氣預報,防止“寒露風”的危害
寒露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往往白天暖和,晚上涼爽,萬裏晴空,對秋收十分有利。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抓住晴朗的天氣收割棉花,實現豐收。
18.初霜
每年(65438年10月23-24日左右)太陽到達210經度時開始初霜,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18節氣。降霜是壹個節氣,代表氣溫下降,促使近地表水汽凍結成霜。《月七十二候》書中說:“九月中旬,氣凝滯,露成霜。”可見,落霜就是開始見霜。“入秋後北風緊,夜有霜。”在第壹個霜凍季節,溫度下降得相對較低。此時,只要北方有強冷空氣南下,氣溫就會急劇下降。當地表溫度下降到0℃或0℃以下時,附著在地層上的空氣中的水汽會達到飽和,凝結成微小的冰晶,形成霜。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差異很大。“霜降在先”反映了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征。北方黑龍江、內蒙古9月中下旬進入初霜凍期,南嶺以南65438+2月才出現初霜凍。上海初霜壹般發生在11年中,早年在1年下旬,終霜日壹般持續到次年3月下旬。霜凍的出現說明地面最低溫度已經降到0℃以下,對農作物會有壹定的影響。霜凍出現的越早,對農作物的危害就越大,因為植物不僅不能吸收外界的水分,還會把自身的水分凍成冰,會使農作物遭受凍害。
霜是地面上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氣時凝結而成的。所以不是初霜中的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地球會有初霜。
霜降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幹旱,降水明顯減少,空氣相對幹燥,容易引發火災。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防火工作。
“初霜不割糧,壹日少壹葦。”初霜凍季節,晚稻成熟,要抓緊收割,否則會因鳥害、落粒導致糧食減產。
19.立冬
每年(165438+10月7~8日)立冬,太陽達到225°時,節氣為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立冬是反映季節變化的節氣之壹,中國的民間習俗是立冬是冬天的開始。《月七十二相》壹書說:“始也立”“冬也終,萬物收”。事實上,中國幅員遼闊,冬天並不都在同壹時間開始。按照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如果平均氣候溫度低於10℃為冬季,那麽“立冬即立冬”的說法只符合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中國最北部的漠河和大興安嶺以北地區已經在9月初入冬,北京已經出現了6月下旬65438+10月入冬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天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會真正開始。上海165438+10月前5個月的平均氣溫也在10℃以上,最後壹期降到了10℃以下,所以上海的冬天直到最後壹期165438+10月才開始。初冬時節,雖然北半球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但夏季地表仍有壹些熱量儲存,所以壹般不會太冷。天氣晴朗無雲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此時北方的冷空氣也有強大的勢力,經常南侵,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因此,在初冬季節,天氣忽冷忽暖,冷暖交替頻繁,對人們的生活、人體健康和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所以要多註意收聽天氣預報,根據天氣變化調整衣物,保證身體健康,對農作物采取防凍措施,防止凍害。
民間有“立冬無雨冬晴,立冬有雨冬多雨”、“立冬有西北風來年豐收”等說法,可見立冬天氣對未來氣候影響很大,需要註意。
20.小雪
每年(165438+10月22~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為小雪節氣,小雪是24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表示降雪的開始時間和程度。二十四節氣說:“十月中旬,天寒地凍下的雨稀,所以凝結成雪。小人之言,不盛也。”小雪前後,黃河流域普遍出現初雪。但是,雪不是“被雨凝結,被冷空氣稀薄”,而是當雲中溫度低於0℃時,水汽凝結在雲中微小的冰晶上,長成雪晶。如果雲下溫度高於0℃,雪在降落過程中會融化成雨滴。
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川北盆地開始入冬,“荷花無雨遮,菊花仍有傲霜枝”,已呈現初冬景象。由於秦嶺北麓和大巴山有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降低寒潮嚴重程度,盆地“冬暖夏涼”顯著。
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少很多。大雪之前降雪的機會不大,即使是隆冬,也很少能看到“吹開萬株梨樹花瓣”的迷人景色。在許多年裏,有些地方根本看不到下雪的痕跡。曾經長期生活在四川的詩人杜甫,就有“川西冬天不下雪”的感慨。因為冬季盆地表層溫度往往在0℃以上,下雪比下雪更難。偶爾,天空雖“嗡嗡”作響,地上卻沒有“碎玉”。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通常壹年四季都是65438+10月開始下雪。高原西北部壹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部分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將四川多雨少日照的氣候特點描述為“雨日不斷,日出犬吠”。盆地小雪後,是壹年中霧最多、日照最少的時期。冬季的霧天可占全年的壹半,日照時數只有全年的七分之壹。
小雪期間,盆地西北部可見到初霜凍,需防範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甘肅、阿富汗北部最低氣溫多在-15℃左右,需做好牲畜保暖防寒工作。
21.大雪
每年(65438+2月6~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節氣。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21節氣。此時的地球已經穿上了冬裝,天氣更冷了。降雪的可能性大於小雪季節,所以稱為大雪。
大雪時節,中國北方已經是壹片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壹般情況下,江淮地區大雪季節降雪的天數並不多。當然,在某些年份,強冷空氣影響較早,萬裏冰封雪飄的北國風光也會出現在江淮地區。
俗話說,“薛瑞預示著壹個好年景”。如果嚴冬有積雪覆蓋大地,為越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如果很少或沒有雪,越冬作物就會遭受凍害。然而,雪季並不是壹年中最冷的時候。農民要抓緊時間給冬小麥、油菜施蠟肥,勤檢查儲存的蔬菜、土豆,及時通風。
22.冬季至日
每年(65438+2月21~23),當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冬季至日節氣開始。冬季至日是24個節氣中的第22個。冬季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少。冬季至日過後,太陽的直射位置會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會逐漸增多。所謂“吃冬天的至日面條使壹天變得更長”就是這個意思。
從氣候學上來說,冬季至日預示著隆冬的開始。從今天開始,將進入嚴寒。今天是初九的第壹天,9981天後,寒冬的結束將迎來明媚的春天。此外,冬季至日季節的天氣條件與整個冬季的天氣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民間流傳著許多氣象諺語,如“幹冬多雨年”、“冬至日幹冬無雨”等。
23.小寒
每年(65438+10月5~7日)前後,太陽運行到黃經285度時為微寒節氣。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這不是壹年中最冷的時候,但經常在3月9日左右。
俗話說:“三月九冷”,冷的程度可想而知。華北有句話叫“小寒嚴寒,滴水成冰”,但今年這種說法並不靈驗。近期北方無強冷空氣活動,華北中南部最高氣溫達到7~11℃,也為歷史同期罕見。目前北方大部分麥區氣溫偏高,但由於冬小麥弱苗比例較大,仍不能放松防寒保墑。
關於小寒的天氣諺語有:“小寒不冷,清泥潭”,“小寒太冷,明年春天就暖和了”。小寒天氣晴朗溫暖,預示著明年春天會很冷。
24.大寒
每年(65438+10月20日-21)太陽運行到黃經300度時,為嚴寒節氣。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壹個。嚴寒意味著極度寒冷。嚴寒季節在4月9日和江淮壹帶,雨雪量比輕寒多。俗話說“雨雪年年有,四月九日無”,“三月九日走在冰上”正是嚴寒季節氣候特征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