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鏈接:
鏈接:/s/1 dvkd 6 R4 gf 1 ompdfjhwodg
抽取代碼:avvb題目:禪宗理論莊子:人間,養生大師與英皇。
作者:馮學成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9-1
頁碼:190
內容簡介:人間生命、養生大師、英皇都是《莊子內篇》的篇章,都是最精華的文章。
作者簡介:馮學成,1949年生於四川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知青時結識並師從著名禪師、武術家海登大師(徐雲禪師的後人)。在海登大師的推薦下,我去見了本光大師。本光大師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出家後,為太虛大師當過侍者,在漢藏教育學院和金陵大學當過老師。他在儒、釋、道,尤其是易學、華嚴、唯識、禪宗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王先生幾年來壹直在關註本光大師。他遍訪儒家經典,深入禪宗,得其真傳。此後,他壹直意氣風發,在儒釋道之間自由出入。
文化大革命結束時,王先生被誣陷為“現行反革命”,在康定新都橋監獄服刑八年。王先生在雪域高原服刑期間,雖然歷盡艱辛,九死壹生,但決心不改初衷,逆境修心,苦難中禪修。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能為;以苦海為道場,化火為涼門。經過這次艱苦的訓練,王先生獲得了寶貴的內證經驗,為思考古今中外之變,咀嚼百家之言,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氣象和見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3年,王老師康復後回到成都,先後在的佛教高僧賈體濤、楊光岱、等處繼續學習,並前往樂至國保寺傳說中的佛寺,在自己想成為大師的地方參加和叩擊,獲得了心靈的慰藉,使自己壹直在修行的東西逐漸融合。在此期間,王先生參與了以王先生為主的《四川佛教誌》的編纂工作,並與、合編了《巴蜀禪燈錄》。《巴蜀禪燈錄》是繼清代醉禪師張編著的《錦江禪燈》之後,禪宗史上又壹部記錄本土禪師言行的壯麗作品。本書重新梳理和豐富了巴蜀禪宗的歷史淵源,彌補了《晉江禪燈》的局限和偏見,特別補充了宋元之際將禪宗傳入中國,使日本禪宗文化在唐代之後再次達到高潮的五準師範、蘭溪道隆等傑出人物的語錄,闡明了巴蜀禪宗與日本禪宗文化的傳承關系,使本書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美譽,成為目前唯壹的禪宗經典。其中,王先生撰寫的長篇導言《四川禪宗史概觀》是公認的“質量上乘、見解深刻的學術著作”(見賈體濤《巴蜀禪燈錄》序言中龍輝教授的話),對巴蜀漫長而復雜的禪宗史起到了清晰而凝練的作用。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王先生先後應全能、佛緣、凈慧三地老僧之邀,前往四川、廣東、河北三省的佛學院,向廣大僧尼講授中國佛教史和禪宗經典。在從教期間,為了拯救世界,拯救心靈,王老師以其淵博的學識,結合現實的人心問題,寫出了《環境之憂》、《人生大圓滿》、《大飲截擊》、《靈魂之鑰》、《月中隱鷺——千禪詩解析》等65,438+00多部作品。
2000年後,王先生的兩部代表作《雲門宗師話》和《趙州禪師語錄上墻》問世,體現了他在禪學上的獨到見解。雲門派的歷史是壹部浩如煙海的禪宗歷史。本書除了對《佛教通史》的通常史料進行整理和評論外,從筆法到內容都充分發揮了雲門祖師“蓋乾坤、絕眾、隨波”的三綱,使其不僅成為禪宗的優秀學術著作,也是禪宗修行者不可多得的壹部以俗講法、悟佛之作。書中同時經歷了北宋時期作為全國最大佛教宗派的陳雲門派的迅速崛起,到南宋時期的迅速衰落甚至消亡。其詳盡的分析和真知灼見,讓人看後感到憂心忡忡。這本書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於,通過對雲門宗興衰的分析,給當下中國佛教面臨的復雜局面敲響了警鐘。如果佛教界人士能以史為鑒,就能從這本書裏獲得極其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趙周禪師語錄》的壁觀與前者大相徑庭,是壹部《碧眼錄》式的“彎路說禪”之書。王老師通過對趙周禪師500余條語錄的點評,將趙周禪的精髓講了個水落石出,可謂是壹朵奇葩,性大談。這本書得到了佛教界的高度評價,得到了雲門老僧宗碩德佛緣的推崇,說這本書是王先生最好的作品,也是近年來最好的關於禪宗的書。甚至有學者評價說,《趙周禪師語錄壹壁觀》的出版,是禪宗和趙周禪師研究史上對趙周聰古老僧語錄最大的壹次整理和闡述。
王先生在雲門寺參訪講學期間,淵博的學識和深刻的禪悟贏得了全寺僧人的贊譽,更受到老禪師的器重。被譽為“當代維摩佛學家”,並撰寫了《學佛非我也,成名不成功》壹書作為禮物送給王先生。後來,王先生以其“深厚的修養和高超的禪功”(佛家語,見《雲門宗師話》序壹),獲得了佛源老僧的印信,成為雲門衍祖開宗以來的雲門宗書第十四代傳承人,徐雲老尚以來的雲門宗書第三代傳承人,也是居士中唯壹的佛教傳承人。
近年來,王先生感受到國學的衰落,在天下道義之下,於2003年創辦了儒商書院,開始向社會傳播傳統文化。2004年初,王先生創辦了中國第壹所以弘揚國學為己任的私立書院龍江書院,開始系統教授傳統文化經典。兩年多來,王老師先後講授《通書》、《菜根譚》、《大學》、《中庸》、《易經》、《老子》、《六祖壇經》、《莊子》等課程。2006年初,王老師面向社會,逐壹宣講《論語》。從頭到尾歷時九個月,預計在10個月內全部結束,這在國內絕無僅有。
自書院開辦以來,各國學者受到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關註,影響巨大,造就了壹代人致力於儒釋道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教育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