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個概念叫“積”。
積聚分為:氣積聚、血積聚、食積聚、酒積聚、痰積聚、肉積聚、水積聚、乳積聚.....這些堆積是由於經絡不通,血脈不通,五臟受累,筋骨受損所致。究其堆積原因,中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
所謂外因,中醫認為是“風、寒、熱、濕、燥、火”等外邪的侵襲;所謂內因,就是暴飲暴食、運動量減少、體內營養物質堆積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營養過剩,或者情緒低落導致的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出體外,是堆積的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風是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後風。我們不妨來看看堆積的原因。現代疾病和亞健康綜合征沒有壹個不是和積累有直接因果關系的,所以有十人九品!慶父死,路南未死,人不積累,不配。
針對上述常見的“欲不盡,憂不盡,精氣不良,泣而防之”的現象,《內經·論湯醅》響亮地提出了“清積”的典型原則,用清瀉除積的方法疏通和洗滌臟腑血管,以達到精神自我發展,身體自我繁榮,血肉強健,健康長壽的目的。
第二,?“和諧”
和諧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內經》五常政治大學論指出,無病者可求之,藥可除之,食可隨之,內外兼施,使其完成工作。
大意是,堆積的渣滓會長期盤踞在人體內,對各個臟器的功能造成壹定程度的損害。就像賊潛入屋內,先要開門驅賊,也就是先要用藥物清除積聚,沒有積聚的時候就要想辦法藏起來,用它吃,用食療調理腸胃,修復諸侯壁,這樣壹切都可以好起來。
廣義的“中”是指體內的腹腔,稱為“中府”、“中州”;狹義上是指脾胃或消化系統。中醫非常重視脾胃及其功能:“脾胃是後天之本”,認為人能否健康長壽,取決於脾胃的興旺。
此外,脾胃是人體營養敷布的主要中樞器官。
《內經·經脈論》中指出“飲入胃則溢精,飲入脾則脾氣散精,飲入肺則通水道,然後輸入膀胱。水和精會分布在四個地方,五經平行,與五臟、陰陽四時相契合,所以拍擊是正常的”。
可見,脾胃不僅吸收水谷之精,分配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還對臟腑經絡血管的陰陽調節起著關鍵作用。這就是中醫說的“得胃氣者活,失胃氣者死”的道理。由此看來,調理脾胃,內外養生的原則尤為重要。
第三,?“養元”
活力是讓人安身立命,健康長壽的總宰。是人的精、氣、神的總匯。
清代醫學家徐靈臺有這樣的描述:“有生機者,無形而迎之,附於氣血之上,宰於氣血之前。當它們成形時,就已經註定了。”並說:“無火則能暖諸體,無水則能潤五臟,靠的就是這個。”也就是說,生命力是人類生命的基礎和源泉。雖然看不見,也不可取,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對人的健康和生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他還把生命力比作柴火的關系:“比如妳把工資放在火上,剛開始會輕微燃燒,但時間長了會很強烈,工資會耗盡,火也會熄滅。”如果長期有差異,工資就堅而脆。"
大意是:生命的長短取決於生命力的興衰,就像火的長期燃燒取決於薪水的堅固與脆弱。說到養,很多人會認為養就是補,這是壹個誤區。滋補和補充是同壹個概念嗎?不完全是。
《內經·五常政大論》中有明確的表述:“夫經脈相通,氣血循行,補不足,人同,和為貴,時待,衛氣,無所傾。其形顯,其氣長,其命稱聖君。”也就是說,養是有前提的。清除糟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修復臟腑,才是關鍵。
因為人體是壹個有機整體,體內的營養物質會通過臟腑相互轉化、相互補充。我們通過調整臟腑的功能,把那些惰性的功能激活成積極的功能,把那些無用的物質變成有用的物質。通過調整,陰陽得以平衡,元氣得以滋養,精氣得以充盈,於是“調”字當頭,滋養在其中。通過調養,人體呈現出高度和諧統壹的狀態,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