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後癢的原因艾灸後出現皮疹,出現癢難耐、心煩悶悶等癥狀,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都是由身體不同內臟的濕、寒、感冒引起的。比如蕁麻疹,是因為脾虛後濕邪積聚,與肝火轉風的感冒勾結入血,發作時不定位壹塊發作。其他西醫都說皮疹斑疹丘疹帶狀皰疹癥狀不同?常見的風寒、寒邪團夥,以濕邪為主,四處遊蕩破壞,導致各種皮膚病。
艾灸後,由於肝脾腎陽氣的有效補充和恢復,艾灸功能加強,排毒自愈能力增強。借助對抗邪氣的力量,將邪氣趕出內臟、血液等組織器官,進入皮膚。當它們排出時,皮膚上會出現不同癥狀的皮疹,這是中醫的排毒和疾病排出反應。類似西醫說的皮疹,有的癢,有的痛,有的黃,有的幹脫皮?越癢,毒氣越重越深,對內臟、血液、器官的損害越嚴重。可以判斷,致病因素進入這個階段已經很久了,可以稱之為?多年的重病?疾病。而且往往這樣的病人還是不耐煩,既然?多年的重病?要給艾灸壹段時間,給身體排毒壹段時間。別擔心。
皮膚的功能之壹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如果身體有什麽疾病,身體首先要通過皮膚把毒素排出體外,毒素可以排到皮膚上。看起來有多可怕,沒有威脅。中醫說:?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先受內因,再受外因?。只要能送出去,病就好了,就看病人能不能給病壹個出院的機會。能堅持到致病因素完全排出嗎?
《明痛麻木論》中有兩句話:?如果人質燒傷皮膚附近,會是瘡,離火近會痛,離得遠會癢。痛是實,癢是虛,不是虛冷,是微熱。?在這段話中,作者用人與火的距離來說明痛與癢的關系。疼,因為離火近;癢,那是因為離火遠。
所以呢?癢?是因為軟弱,不是軟弱,而是?火力不足,也可以理解為陽氣不夠溫暖。
艾灸的作用是什麽?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平衡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利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的效果。
2.溫經散寒。艾葉的溫熱和熏灸的點燃,使熱量到達肌層,溫補氣機,促進血液循環。艾灸具有溫經活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解痹止痛的功效。
3、氣血循環,瘀滯相生。氣見熱可動,見冷可凝,見溫可動。艾灸是壹種溫刺激,能協調氣血,調和營衛,調和血液循環,促進氣血循環,祛瘀散結。
但是很多人反應艾灸後皮膚癢,這是妳身體的反應。因為艾灸有很好的溫筋散寒、祛風解表的作用,會把體內的寒氣排出體外。如果有這種癥狀,請連續使用艾灸,配合清熱利濕壹起服用,這些小紅疹會自動消失。
艾灸後的反應是1。有的人出汗多:艾灸時感覺出汗,艾灸後出汗。這是壹種排毒現象,壹般持續幾天或更長時間。
2、當有些人出現皮疹、硬疙瘩時,這也是排毒的壹種表現。壹般如果繼續艾灸,會慢慢消失。
3、有些人小便很多,這是從尿道排出毒素的壹種表現。這個時候要多喝水,這些反應會逐漸消失。壹般艾灸後尿頻說明腎臟和泌尿系統不太好;女性暗示婦科會有問題。
4、有的人拉肚子,排出的糞便特別臭,也是排出病氣的反應。有這種反應的壹般都是腸胃有問題。
5.艾灸後皮膚發癢,說明體內有普通感冒,是普通感冒外排的壹種表現。
6、有些人會喉嚨痛、牙痛等。這時候多喝水,或者煮壹點綠豆粥喝。嚴重者可停灸。這些癥狀過去後,繼續艾灸,可能會出現上述癥狀。壹般重復幾次後,就不會有上火的癥狀了。
7.第壹次艾灸後,有些人會出現發燒的癥狀。沒關系。多喝水,可配合督脈、膀胱經刮痧或拔罐,清熱降火。因為艾灸之後,元氣在臟腑聚集的時候,邪氣往往會自尋出路。這些途徑不是我們設計的,而是致病因素本身的路徑。下肢壹般疾病的路徑是我們理想的路徑。
9.有的人艾灸後會頭暈、耳鳴、眩暈。如果他們遇到這樣的反應,他們可以停下來休息幾天。也可以穿刺椎穴放血或刮傷,這種反應會逐漸消失。
10,艾灸正常,不要大驚小怪。最好有艾灸,經絡暢通,提示經絡是否暢通。
11.艾灸後,有些婦科病患者會有褐色分泌物,有些會有水樣分泌物,有些會有膿樣分泌物。這些都是調整過程中的放電反應。如果有肌瘤、積液、囊腫等婦科疾病,月經期間會有腐肉、血塊、血塊,給疾病以出路。
12.艾灸後,有的人會出現四肢冰冷,這是艾灸後體表受寒的反應,臟腑內的寒氣有的表現在體表,冬春季節更為嚴重。如果有這樣的反應,說明身體陽虛嚴重。需要繼續艾灸,同時配合患處的刮痧,或者按摩等輔助治療,盡快排出寒邪。
13,有的人艾灸後想睡覺,有的人比較特殊:人體只有陰陽調和才能睡覺。艾灸後身體會自我調整,不同的身體狀態會有不同的結果。原來陽虛艾灸,補陽之後會犯困。原來陰虛的艾灸,補陽之後會更有精神。但長期堅持艾灸,陰陽會回歸平衡,所謂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艾灸註意事項1。要專心耐心:施灸時註意集中註意力,施灸時不要分散註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傷害皮膚,浪費時間。對於保健艾灸,要長期堅持,偶爾艾灸達不到預期效果。
2.註意體位和穴位的準確性:壹方面,體位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註意,體位要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確定位置和穴位,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現代人的衣服很多是化纖、羽絨等質地,容易燃燒。所以艾灸時壹定要註意防火,尤其是用艾條灸時,要防止艾條翻滾脫落。艾條灸完後,可將艾條點燃的壹端塞入直徑略大於艾條直徑的瓶中,以利熄滅。
4、註意保暖防暑:因為艾灸要暴露壹些體表部位,冬天要保暖,夏天要防暑,還要註意調節室內溫度,打開換氣扇,及時交換新鮮空氣。
5、防止感染:化膿灸或艾灸不當,局部燒傷可能生瘡,造成艾灸生瘡,切不可破瘡,如果感染已破,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6.掌握艾灸的程序:若穴位多而散,應按先背、胸腹、頭背的順序進行。
7、註意艾灸的時間:有些疾病壹定要註意艾灸的時間,比如失眠應該是睡前艾灸。飯前和飯後不要空腹施灸。
8、循序漸進,第壹次使用艾灸要註意掌握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使用小艾條,或灸時間較短,力度較小。以後加大劑量。不要從大劑量開始。。
9.暈灸的預防雖然少見,但壹旦暈灸,就會引起頭暈、目眩、惡心、臉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甚至昏厥。暈灸發生後,立即停止灸,平臥靜臥,足三裏加灸,溫和灸約10分鐘。
10.註意艾灸溫度的調整:對於皮膚不敏感者或兒童,將食指和中指放在艾灸部位的兩側,感知艾灸部位的溫度,既不會灼傷皮膚,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