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中醫常說:“思傷脾。”說明長期思考某件事影響了脾的功能。中醫認為,脾臟負責消化水谷,使其變得微妙,並將其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如果脾的功能下降,食物就滯留在胃裏,失去了進食的欲望。
壹般來說,食欲不振的原因有兩個:壹個是身體疲勞,再加上暴飲暴食,消化功能降低;其次,壓力、悲傷、憤怒等精神原因對消化系統造成了障礙。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人所有的壓力越來越大,精神厭食癥的病例也越來越多。
待遇1。足穴療法治療厭食癥,應根據其心理或生理原因,選擇不同的穴位進行刺激,才會有效。對於生理性食欲不振,應選擇胃經的穴位,以“裏對”和“足三裏”的作用最為突出。如果精神因素導致食欲不振,腳掌中央的“心包區”是最有效的。
但30歲以上的人適合艾灸治療足三裏;年輕人針灸可以,艾灸不適合。至於孩子,最好不要刺激這壹點,以免阻礙他們的成長。
如果想快速消除腹脹等不適,可以用發簪刺激,註意不要刺激過猛,以免造成反效果。“心包區”要推或揉,使穴位附近有溫熱感。用吹風機溫暖這個部位也是壹樣的效果。
2.足部反射區療法可輕輕按壓胃、十二指腸、腹腔神經叢、脾、腦反射區,調節消化系統功能,增強食欲。
燒心有的病人飯後立即感覺到,有的病人飯後兩三個小時感覺到,有的病人空腹時就有。胸部和上腹部壹個接壹個的悶響,像是被灼傷或燒灼的感覺,也就是“燒心”的感覺。
燒心的根本原因是胃酸分泌過多,回流到食道,引起食道周圍疼痛和燒灼感,或者是食道下部黏膜過敏引起的。
患胃炎和十二指腸潰瘍後,容易引起燒心。胃酸分泌不足,胃蠕動減弱,食物滯留在胃裏,也容易導致燒心。另外,當精神壓力過大,或者有強烈的絕望感時,也會引起燒心癥狀。
不管什麽原因,不舒服的感覺都是壹模壹樣的。如果此時能刺激相應部位,調節胃酸分泌,就能消除這種不適。
待遇1。足部穴位療法。
燒心的原因不壹樣,治療選穴也不壹樣。飯後壹兩個小時,或者空腹燒心,屬於胃酸過多,治療的特殊穴位是“第三裏兌”。
相反,胃酸分泌不足引起的燒心,通常發生在飽腹後。治療的專穴是“足三裏”。用手指用力按壓,妳很快就會感到舒適。
2.足部反射區療法。
可以經常按摩腹腔叢、胃、腎、食道(食道反射區位於足底第壹跖趾關節處,為帶狀區域),增強機體自身防禦功能,調節胃酸分泌。
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主要指胃和十二指腸球部的慢性潰瘍,其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有關,故稱為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壹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世界範圍內均有分布,約10%的人患有此病。它的發作是季節性的,秋冬和冬春之交比夏天更常見。
這種疾病的病因並不完全清楚,比較確定的疾病是由於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和胃酸分泌過多。其他致病因素有:遺傳素質、壓力和心理因素、吸煙等。
吸煙的不良影響尚不完全清楚,但可以明確的是,煙葉中的尼古丁可輕度損傷胃黏膜,長期吸煙可增加壁細胞增殖和胃酸分泌,從而加重潰瘍病的病情。消化性潰瘍以上腹痛為主要癥狀,可為鈍痛、灼痛、脹痛、劇痛,但也可僅表現為饑餓樣不適。典型患者劍突下有輕度或中度持續性疼痛,可通過抗酸劑或進食緩解。部分病例不具有上述典型疼痛,僅表現為不規則、模糊的上腹部疼痛不適,並伴有飽脹、厭食、發熱、泛酸等癥狀。
胃潰瘍的疼痛常出現在上中腹部或下劍突向左,常出現在飯後1小時內,1 ~ 2小時後逐漸緩解,直至下壹餐後出現上述節律。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發生在中上腹,或臍上方偏高,多在兩餐之間,持續不減,直至下壹餐進食或服用酸性藥物後緩解。
待遇1。足部穴位療法。
裏對、足三裏是治療消化道潰瘍的特需穴位。因為兩者都與胃的消化功能密切相關。另外,很多胃潰瘍都是精神壓力造成的。所以胃病也可以稱為情誌病,治療要選擇“第三種力量”。
2.足部反射區療法。
可按摩胃、十二指腸、腹腔神經叢、脾臟和上身淋巴腺反射區。此外,在選擇反射區時,大腦反射區也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緩解情緒,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但對於消化道潰瘍最重要的防治,還是要養成規律穩定的日常習慣。
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細胞和胰管慢性進行性炎癥、破壞和纖維化的病理過程,常伴有鈣化、假性囊腫和胰島細胞減少或萎縮。
此病多見於40歲以上人群,男性多於女性。病程往往超過幾年或十幾年,表現為癥狀不同的無癥狀期和發作期交替出現,發作頻率不壹,也可能發展為無明顯癥狀的胰腺功能不全。
發病初期僅見上腹部不適、食欲不振、陣發性腹痛。腹痛多位於上腹部中間或上腹部左側,可放射至背部、側翼、胸部。腹痛多由飲酒、飽腹或高脂膳食引起。疼痛與體位改變有關,平躺時疼痛加重。向前坐或彎腰,或側身卷腿時可緩解,常伴有發熱。
按摩脾、肝、腎、胰腺、輸尿管、膀胱、十二指腸、上體和下體淋巴腺的反射區。用可以忍受的疼痛刺激反射區。
在慢性胰腺炎的治療中,壹定要絕對戒酒,避免飽腹感和高脂餐。尤其需要註意的是,急性胰腺炎壹定要送醫院治療,以免危及生命。
惡心是指嘔吐的強烈感覺,是由嘔吐中樞的刺激引起的。病因有食物中毒、腦溢血、消化系統疾病、尿毒癥、眼睛疲勞,甚至各種壓力,不勝枚舉,錯綜復雜。但通常暴飲暴食和食物中毒更為常見。
如果懷疑是食物中毒引起的,就讓患者咀嚼生黃豆,如果馬上吐出來,基本可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因為食物中毒的人感覺不到生黃豆的味道,不會當場嘔吐。
待遇1。足部穴位療法。
對於各種壓力引起的消化不良或惡心胃部不適,可選擇“二裏對”作為治療的主要穴位。此外,“第二大穴”、“內庭”、“足三裏”也是消除惡心的重要穴位。
如果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惡心,可以用發夾刺激“第二勁”。如果因為慢性腸胃病要嘔吐,用香煙灸比較好。孕婦特有的惡心嘔吐,如果嚴重幹擾正常飲食,可以用香煙灸“第二勁”
2.足部反射區療法。
經常按摩脾、胃、腹腔神經叢、肝臟、十二指腸反射區,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但需要提醒的是,壹旦發生食物中毒,壹定不能阻止患者嘔吐,應設法幫助患者將胃內內容物吐出,並立即送醫院治療。
痔瘡痔瘡是肛門附近血液循環不暢,靜脈曲張形成的靜脈團。痔瘡患者用力排便時,腹壓升高,引起微血管破裂,從而導致痔瘡出血。
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其中外痔患者占絕大多數。痔瘡的形成與個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如飲酒過量、辛辣食物、久坐不動缺乏運動、長期便秘或腹瀉等,都容易導致痔瘡。
如果癥狀較輕,休息後瘀血會消失,即使輕微紅腫,也不會妨礙生活和工作,所以容易被患者忽視。但如果經常忽視,以至於癥狀逐漸加重,就會因每次排便引起出血而導致貧血,並引起劇烈疼痛,使人坐立不安。所以發現了就要及時治愈,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待遇1。足部穴位療法。
治療痔瘡的關鍵是促進血液循環。所以“金門”、“足銅鼓”就成了最重要的穴位,要用艾灸。治療以患側為主,另壹側為輔。
2.足部反射區療法。
經常按摩肛門、直腸、骶骨、腎臟、輸尿管、膀胱、上下半身的淋巴腺反射區,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對痔瘡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毫無疑問,預防痔瘡最好的方法就是促進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除了艾灸按摩,多做肛門收縮運動也是必不可少的。
便秘便秘是指便秘,排便時間延長,或排便困難的壹種癥狀。可引起腹部脹滿,甚至腹痛、食欲不振、頭暈、頭痛、睡眠不安。長期便秘還會引起痔瘡、便血、肛裂等。
便秘多由排便動力不足(如膈肌、腹肌無力)、腸道刺激不足(主要是食物對大腸、直腸的機械或化學刺激不足)、腸黏膜應激能力減弱(腸黏膜的壹切病變,如痢疾)引起。
延遲性便秘最常見於老年人,因為腸道張力低,蠕動減少。這種情況下糞便又稠又硬,排便需要很大的力氣,所以會導致痔瘡出血。
痙攣性便秘,使用或增加瀉藥可能不會明顯改善便秘,但會導致腹脹、腹痛、腸鳴音亢進。此時由於腸道張力增加,痙攣性收縮,兔糞中糞便小而硬。因此,瀉藥應與抑制腸運動的抗膽堿能藥物壹起使用。
如果治療後便秘效果不明顯,而且越來越嚴重,就要去醫院檢查了。在沒有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足部按摩可以獲得更好的療效。
1.足部穴位療法。
與便秘關系最密切的是脾經、胃經和膀胱經。最重要的治療穴位是腳趾這三條經絡的終點和起點。其中,“白胤”、“李兌”、“尹稚”是非常重要的穴位。另外,內踝上三橫指的“三陰交穴”是治療便秘的專用穴位。
平時比較輕微,只要用手指揉按穴位,癥狀就能減輕。如果是幾天不排便的習慣性便秘,用香煙灸肯定能改善。但穴位刺激應在早餐前(早上6-8點左右)進行。因為這段時間大腸的蠕動最活躍,效果也更明顯。
另外,如果有早飯後上廁所的習慣,可以先擡腳,再放下,反復多次後再用手指刺激穴位,可以事半功倍。
2.足部反射區療法。
按摩直腸、肛門、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反射區,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如果再加上踩鵝卵石的保健方法,預防便秘的效果就更多了。
此外,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早餐前喝涼水或冷牛奶,保持精神舒適,養成每天早上定時排便的習慣也尤為重要。
腹瀉腹瀉,排便次數增多,腹瀉大便稀薄或水樣,多見於夏秋季。包括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神經功能障礙、結腸炎等。,是由細菌感染和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的。
近年來,腸易激綜合征(IBS)是壹種由緊張引起的慢性腹瀉,多見於活動頻繁的年輕人和中年人。
待遇1。足部穴位療法。
尹稚穴,位於小腳趾外側,對腹瀉有很好的療效,所以要加強對該穴的按摩。
2.足部反射區療法。
腹瀉患者,經常揉揉胃和十二指腸反射區,可以調節胃腸功能。此外,脾、肝、肛門、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泌尿反射區也很重要,但不要按摩直腸反射區。
需要註意的是,如果腹瀉是由細菌或疾病引起的,壹定要盡快就醫。對於不明原因的生理性、神經性、慢性腹瀉,足底按摩都能產生效果。
肝病肝臟是人體最強壯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不僅是加工和積累營養物質,還能分解體內毒素、侵入體外的毒素和代謝廢物。肝臟是保衛健康的重要防線。壹旦受傷,會產生重大病變,對其他器官產生很大影響。
雖然肝病有很多種,如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其中,肝炎是現代人最現實的頭痛問題,甚至是壹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因為它不僅死亡率高,而且感染的速度和範圍都很驚人,讓人防不勝防。
壹般來說,肝炎可分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癥狀包括發燒和食欲不振,類似感冒。都有疲勞、乏力等特殊癥狀。如果不迅速治療,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
治療至今西醫還沒有找到治療肝病的特效藥,所以無法完全控制病情。使用足部按摩療法,只要有耐心,註意飲食起居,效果會非常突出。
1.足部穴位療法。
無論是肝炎還是其他肝病,治療的重點都是從大腳趾側開始的肝經上的穴位。其中以“太沖”為主。除了太沖穴,“Interrow”、“大敦”都是對肝臟影響很大的特效穴。操作時,可用發夾或牙簽刺激上述穴位。肝硬化和酒精中毒引起的肝炎用香煙或艾條灸治療。
2.足部反射區療法。
按摩足部反射區時,除了肝膽反射區,淋巴腺和十二指腸反射區也很重要。肝臟不好的人,按壓這些部位應該會有疼痛感。另外,在進行足部按摩治療時,不要忘記泌尿系統。足部按摩刺激後,尿液顏色和氣味變濃,是好轉前的征兆,不用擔心。
慢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常因膽結石的存在而發生。約70%的復發性膽囊炎患者有膽結石。因為感染,炎癥復發,炎性細胞浸潤膽囊壁,破壞了膽囊的正常結構,導致纖維組織增生,瘢痕形成,完全喪失了濃縮和排出膽汁的功能。
這種疾病的患病率女性多於男性,尤其是中年人和肥胖者。臨床癥狀常不典型,可持續多年無癥狀,但多數患者既往有膽絞痛史,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上腹痛,常發生於夜間及飽餐後,持續存在,並伴有油膩食物、腹脹、發熱等消化道癥狀。,而且在合適的季節有時肋骨和背部會隱隱作痛。
待遇1。足部穴位療法。
按摩足紋間、太沖、足理氣、足竅陰等穴位。
2.足部反射區療法。
按摩肝臟、膽囊、腹腔神經叢、腎臟、輸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腸和淋巴腺反射區。膽囊反射區和肝臟反射區是按摩的重點,胃腸反射區和腎臟反射區也是相關的反射區。
此外,患者飲食宜清淡,避免油膩厚味,誘發膽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