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道教有哪些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

道教有哪些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

道教重視生命,重視生命,積極探索如何讓人活得更久,看得更遠。為了促進生命的健康長壽,道教探索了各種養生方法。道家養生的三大原則:自然養生原則、清靜養生原則、道德養生原則。所謂自然保健,就是順應自己的本性,不強化行為。比如妳困了,就該上床睡覺,這很自然;但是,如果妳明明覺得很困,卻還堅持熬夜,繼續加班或者找樂子,這就不自然了。餓著吃,渴著喝,是人生的本質。食必精,飲必求美,這不是生活的本質。老子主張“為胃服務,而不是為目的”,即希望人能滿足維持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而不是過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則“五色致盲,五音失聰,五味爽口,野獵狂化”,“求生之厚”會傷命。那麽,是不是說整天無所事事就符合自然的養生之道呢?不完全是。太安逸不是養生。莊子說:“我丈夫給我許多形,使我生,使我老,使我死”(《莊子大師》)。也就是說,天地既然賦予了我形狀,自然要以犧牲我壹生的勞動為代價,讓我的晚年過得舒舒服服,讓我帶著死亡安靜地休息。該努力的時候不努力,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這是不自然的。所以勞逸結合是最自然的。所謂靜養生,就是要做到“淡泊寧靜、節欲淡定”。道教所有的武功都是以內心的平靜為基本出發點,所有的武功都只是以追求那種平靜安寧的心態為最終目的。只有達到永遠清靜的境界,才能真正步入養生的好境界。淡泊名利很重要。老子指出:“名與身的相對者是誰?身體和貨物誰多?”過於貪圖名利的人,必然會努力工作,付出沈重的身心代價。老子主張“簡簡單單,少壹點自私,少壹點貪欲”,指出“知足不辱,知足不險,能長久”。他勸告那些貪圖名利的人,“幸福的從此以後,妳不能保持它;富而驕,咎由自取;功成身退,這是天道。”生命的健康,首先取決於個人的心情。安靜可以使人的心靈安全,平靜,空虛。壹個人如果能做到心平氣和,不為外界因素所擾,無論生活環境如何,都不會擔心吃苦。動中保持靜《詩經》說“真理要常回應事物”,“常靜”才能達到“常靜”的境界。呂洞賓也說過:“真的需要對事物做出反應,對事物做出反應而不著迷。”眾所周知,在無事可做的時候,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安靜是相對容易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讓自己的心態壹直保持安靜就太難了。道家修行則是“常靜”,事到臨頭,要靜。就像壹面鏡子,東西來的時候閃閃發光,去的時候鏡子裏卻沒有影子。而要做到這壹點,就要有壹個主導的頭腦,而不是為了事物。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富貴貧窮,永遠不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永遠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讓人心平氣和,很舒服。在處理復雜事物的過程中,要遵循《莊子》中所說的“去智去古,順天理”的原則,即做事要順其自然,不要自作聰明,自私自利。這樣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