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在《A-B經序》中說:“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灸經九卷,今蘇文九卷,為內經。”然而,有人認為這三本書,蘇文,真鏡和唐明,不是黃帝的作品,但似乎起源於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作品可以這樣嗎?宋代高寶衡等人在《蘇文傳》中駁斥了他的理論。這大概是壹種沒有根據的主觀猜測,不值得深究。但醫學仍被視為壹條道路,連《內經》都被當作無用之物丟棄了。這是壹個很有智慧和眼光的人嗎?我看了蘇東坡的《楞嚴經》,後記說:“(醫)經中有難經,句句深刻,字字成規。”
我不知道難經出自《內經》,只有十分之壹是編的!難經如此重要,內經可想而知。《內經》使人的生命得以生存和保存。在鼓舞人心、培養人心方面比十三經差嗎?所以皇甫謐說:人承父母之體,身高八尺,不知醫事。這就是所謂的遊魂!就算他有孝心,有善心,壹旦妳父親有了危險,百姓陷入炭火的泥潭,也沒有辦法幫助他們。這就是前代聖賢深思熟慮,深入探索,窮盡醫學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壹個懂書、懂禮的儒家,能不全心全意研究這本書嗎?可惜現在搞醫學的人也忽略了淩叔和蘇文,不懂生命科學的深奧原理。診治疾病,讓繁華更繁華,讓弱小更弱小,給人留下災難,引來病邪失義,毀人壹生。那些所謂的醫術高明的人,其實就是這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內經》含義深刻,學習起來確實很難。想了解高深的醫學理論是絕對不行的,但是想了解神,想詳細使用,才能佩服和追到大聖。
自唐代以來,雖然壹直依靠王冰的註釋,盡可能地澄清了《內經》中未解之謎的內容,但也有許多疏漏。總的來說,有的人遇到困難就沈默,有的人和原來的理解不壹致,有的人分散在每篇文章裏,不方便查閱。總之,遺憾的是他的解釋不夠完整,也沒有對《靈樞》進行註釋。到了現代,只是壹個有隨筆的故事,所以困難依然無法解釋,細微之處依然無法厘清。有什麽好處?
起初,我致力於這本書的研究,並為自己的研究做了壹些摘要。然後我探索了很久。久而久之,覺得《內經》的原句像石頭,文字像珍珠,分不清哪些可以提取,哪些可以舍棄。所以,我努力下了決心,希望有些秘密能接近顯而易見,變得輕松,盡可能地啟發他們的秘密,公之於眾。要讓後世學者淺顯易懂,覺得方便,抓住要旨,循序漸進,越來越深,都知道它的由來,才不會誤人子弟,達到盡善盡美。因此,本文對其方法進行了詳細的探討,認為只有徹底改變《內經》原有的體系,上下顛倒調整,按內容區分類別,再按意義解釋,其寓意才能清晰明顯。但是,我又不敢擅自更改聖賢經典,不敢下手。
考察過去,秦越人摘抄了《周代八十壹難》、西晉皇甫謐的《經典》、唐代王冰對的刪補、元代華壽的《讀鈔》。看到這四位聖賢的舉動後,他們下定了決心。再者,《內經》這本書不像《十三經》,因為不需要分類,而這本書需要喚醒未知的博士,為迷失的人指明道路,所以為了方便不允許分類。因此,我大體上探究了蘇文和靈樞這兩部經典,先推導了它們的難度。過了幾年,我漸漸掌握了他們的線索。然後將兩者合二為壹,命名為井磊。“類”的含義是指靈樞和互相啟發,闡明其深刻微妙的理論,這些理論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並穿透其本質。
現在把這兩部經典編好了,分為十二類:人世間的事,沒有像生死這樣的事,照顧道理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所以第壹類是“取命類”。萬物的進化和生長的規律是由陰陽支配的。陰陽已立,天、地、人三才各居其位,故二是“陰陽範疇”。人有生命,臟氣為根本,五臟通暢,三焦穩定,所以三是“藏象”。要知道人體的內部情況,就要考察其外部表現,又要察色、切脈,這樣才能判斷好壞,所以第四類就是“脈色”。臟腑主內,經絡主外。如果妳能了解經絡循環的起點和終點,妳的身體就安全了,所以第五類是“經絡”。萬事皆不同,必有始有終。明白了先治病的道理,就掌握了要領,所以第六是“標本”。生命靠藥物和食物,氣味搭配得當五臟旺盛,所以第七是“聞”。雖然百年人生如眨眼,但誰能保證沒有病人呢?如果治療沒有失誤,就可以轉危為安,所以第八是“治療”。疾病侵入人體,異常且不可預測,病理清楚就能觀察到,無處可逃,無處可藏,所以屬於第九類“疾病”。蔡的達不到患處,而且古代就有針灸。九針之法,可搜深病,醫學研究可出類拔萃,故屬針法第十類。像天壹樣無邊無際,古今都有運行,包括無限,以陰陽協調天地為壹體,用五運六氣理論去研究就可以了如指掌,所以十壹屬於“運氣範疇”再比如經文貫穿,難以劃分,有壹部分依附於其他範疇。想找卻不容易得到的,為了藏起來,要列在文章裏,像血液壹樣貫穿,所以第十二條屬於“壹般範疇”。合並成壹本書,分成32冊。另外附為《圖翼》十五卷。因為《內經》的壹些含義是深刻的,無法用語言概括的,沒有形象就無法概括其本質;雖然形象明顯,但含義仍不通順,沒有解釋的幫助,很難看出其中的玄機。從此,組織清晰,輪廓明顯,晦澀的地方清晰,細微的道理顯露出來,無論大小,歧義完全澄清,書壹旦打開,就像壹個沈重的門戶,最細微的意義也生動起來。不僅對以後的學習大有裨益,也方便任何渴望養生的人探索其中的奧秘。
對於這壹次《井磊》的編撰,確實是由於前代顯學的不全、雷同或失誤,掩蓋和埋沒了《內經》的精髓和精髓,使這壹最奇妙的醫學之道不完全為世人所知,而被禁錮了四千多年。於是我冒昧地無視自己的學識,拼命像蚊子壹樣挑起無能的包袱,卻不值得沿街依賴別人。所以,每當我們遇到明辨是非、糾正錯誤的問題時,往往會直言不諱,明知道這是不優雅的。只是因為人心久了習以為常,才會誤傳,即使開了堤引來長浪,也擔心難以擺脫;如果辨別無效,就永遠沒有恢復和改正的壹天。這就是我再三考慮,不敢回避的原因。
啊!我是什麽樣的人?怎麽敢改前代的訓詁?在我演講結束之前,我就知道偷看我,然後在背後批評我會有錯誤。是對是錯,這個判斷不在於我,而在於後來的智者。即便如此,用他山之石可以幫助雕寶玉,死水可以當鏡子看形狀;甚至透過墻洞的光影和訓練包裏反射出來的熒光也能幫助到努力學習的人;竹屑看似無用的廢物,對武將也是有益的。如果我的匯編有壹點可取之處,就會被聖人采納。還有什麽比這更讓人欣慰的呢?只是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種,只有我壹個人寫的簡單,每壹個字都是我用筆寫的。壹共30年過去了,手稿修改了很多次才完成編輯工作。所謂江海不擇細流,泰山不在乎土,因為也是要幫其達到高度和深度。後世會有楊子雲這樣有學問的人,可能會同情我的辛苦,給我指正。不是很幸運嗎?而那些幫助過我的有德之士,可以說誰不是我後來居上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