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經絡理論中,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均起於足,而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均止於足。通過經絡在足底的交匯,足底與全身的臟腑器官緊密相連。刺激足部可以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和經絡運行,調節全身。所以足部保健可以有效延緩自身衰老。
按壓並揉捏彈簧
揉湧泉穴是足部保健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俗稱足心。唐代大醫孫思邈主張“足宜久揉”,長壽皇帝乾隆實行的“十法”養生法也包括“足宜常揉”。古代學者陳樹林記載了“擦春”的養生之道,並說“老人常在每晚擦足至千,故晚年步履輕盈”。蘇東坡每天睡前必做的事,閉眼蹺二郎腿,揉腳。
湧泉穴為什麽這麽受重視,有什麽保健作用?人的先天之根在腎,春天是腎經的起點,如泉水的噴湧,都是精氣所致。所以湧泉有滋腎水、降虛火、安神、健脾和胃、益腎利尿、疏肝明目、強足的功效。
手指揉湧泉穴:將左手拇指的螺紋面緊緊地壓在右腳的湧泉穴皮膚上,稍向下壓,繼續來回揉。每天睡前和睡醒後用右手揉左腳湧泉穴各壹次,反復揉30 ~ 50次,視腳感覺熱的程度而定。此法專門對湧泉穴施力,刺激量相對較大,具有明顯的疏肝、降壓、補腎、利尿作用。
揉腳趾
腳趾是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交匯的地方。根據全息理論,五個腳趾反映了大腦和面部的孔。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左腳大腳趾,向各個方向揉捏,然後輕輕壹拉。其他四個腳趾也是同樣的方法。然後用左手揉右腳趾。
腳趾離心臟最遠,外周循環差。揉捏腳趾有助於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有助於全身的順暢運行,保證經血的正常運行。此外,還具有健腦益智、通鼻明目的功效。可用於預防和治療頭痛和感冒。
旋轉腳踝
腳踝運動的方法在《老子推拿法》中有記載:“左腳放松,右手左右按腳,自上而下按兩次,右手按腳。來來回回,三次。左腳和右腳各按三次。來回搓腳,三次。”壓的意思就是壓。推意味著轉身。
轉動腳踝可以是站著也可以是坐著。站立時重心移向左腳,右腳指向地面,意趾為支點轉動腳踝;左腳也是。
比如,坐著的時候,把左腳放在右腿上,左手輕輕托住左腳踝,左手動腳踝,右手動五個腳趾;然後左手移動右腳踝。
沒有扭傷時,轉動腳踝放松肌腱,增加足部運動的靈活性,防止扭傷。已經扭傷的,酌情輕輕幫助活動腳踝,使氣血暢通,有助於恢復。
提示:扭傷後何時、如何活動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免加重傷情。
魚際至腳背
就是用手的魚際部分在腳掌上摩擦,緩解疲勞,通暢血脈。
具體方法是坐在凳子上,右腳放在左腿上,右手支撐右腳踝。在左手大魚際處上下推揉腳底,直到腳底發熱,其他腳照常推揉。
這種方法就是搓腳心區,搓腳心可以使腳部的血液通暢,進而使全身的血液通暢,可以有效緩解疲勞,防止腿軟。如果睡前用熱水洗腳再擦腳,效果更好,而且有利於睡眠,對手腳冰涼也有很好的效果。
腳對心對手的心
此法是用手的勞宮穴按摩足部的湧泉穴,以達到火、水、吉的效果。
具體方法是兩個手掌壹起搓,左手掌對著右腳中心,用整個手掌搓整個腳,整個腳是熱的。用同樣的頭發摩擦妳的左腳。睡前搓腳,也可以配合敲牙吞咽的方法。
此法用勞宮穴按摩湧泉穴,從足跟到足部,在咀嚼牙齒和吞咽津液的幫助下,濁氣下降,虛火下降。足部血液循環通暢,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可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頭暈、耳鳴、失眠、頭上頭痛、咽喉腫痛、腳無力酸痛、麻木浮腫、下肢攣縮。
用腳後跟擦腳
側臥或坐姿時,先用左腳跟摩擦右腳中央,再用右腳跟摩擦左腳中央,以腳心發熱為度。這種方法既方便又簡單。用腳後跟摩擦腳底還能起到補腎、降血壓、安神的作用,還能鍛煉腿部力量,可謂壹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