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有五個內部器官,它們構成了身體的功能核心。而它們維持的十二經脈分布在全身各處,將氣血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五臟、十二經脈各有各的“性格特點”。我們所說的保健和調理,其實就是維護這些經絡和臟腑,讓它們的功能更強。但這只是目的,中間需要的手段其實在於“氣血”。
可以說氣血是我們養生和調理首先接觸的問題。它們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比如氣為陽血為陰,氣主動補血等等。五臟六腑也受氣血影響,控制氣血的程度不同。
所以,想要調理臟腑,只要順著它們的氣血狀況,就能事半功倍。
“五臟”與氣血最具代表性的關系是“肝肺”。為什麽這麽說?
這兩句話很好理解,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厥陰經氣血充足,氣少,太陰經氣血充足,氣少。或者換壹種說法,正常的厥陰經是指氣血充盈而虛弱,正常的太陰經是指氣血充盈而虛弱。
厥陰經是指足厥陰肝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太陰經是指手的太陰肺經和腳的太陰脾經。
所以從肝和肺的角度來看,它們的“生理功能”本身就有氣血強弱的區別。它們的調理和保養也必須結合氣血的盛衰。這樣,就可以認為是“不違背自然”。
為什麽說「厥陰往往血多氣少」?我們知道,肝藏血,位於下焦,最大的特點是“體陰陽”。既然說是“體陰”,那麽在氣血兩方面,營血都屬於陰,所以足厥陰肝經“血多氣少”就很好理解了。
另壹條厥陰經是手厥陰的心包經,心包經是六腑之壹,是心神的“外圍”。中醫有“心包代替心臟”的說法。心主血也不錯,厥陰心包經“血多氣少”也不錯。
所以從養肝的角度來說,正常情況下,肝經的血液是比較充足的。雖然我們常說“氣滯血瘀”,但是營血過多也會導致氣滯。所以,雖然對於肝臟來說,“肝氣郁結”是最常見的。但是我們在疏肝解郁的時候,比較合適的方法還是從補血入手。
這個觀點也符合“血為氣之母”的宗旨。事實上,很多養血柔肝的藥物和食物都有很好的理氣解郁的功效,如白芍、郁金,川芎被譽為“氣血之藥”。
按照“厥陰往往血多氣少”的理論,養肝,比如白芍、五味子泡水,這些方法應該都屬於這壹類。
為什麽說“太陰氣多血少”?肺主全身之氣,主呼吸,幾乎所有的職責都與“氣”有關。另壹條太陰經是足太陰的脾經,因為脾有“統血”的功能,所以很多朋友會認為脾經的“氣多血少”是不正確的。
其實脾要講究血的統攝。“氣為血帥”,脾主血靠的就是它的陽。所以說,太陰經氣多血少並沒有錯。
那麽,如何養肺呢?有人說肺濕則燥,常見的潤肺方法是潤肺。其實肺雖然是濕潤的,但是它本身的功能是維持它的氣機,也就是說肺氣要減少而不是增加,肺氣是最常見的情況。
所以我們平時的補肺方式應該是以宣肺氣為主,其他清熱潤肺的補肺方法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
事實上,蘇宣肺氣和清肺潤肺並不矛盾。陰多血少,中醫常說“氣多則火多。”所以很多清肺潤肺的產品都有很好的宣肺作用。如瓜皮、桑皮等。
因此,根據“太陰常氣盛血少”的理論,補中泄更為適宜。我們常用的養肺藥膳,如茯苓、百合等,可以適當搭配生姜、瓜蔞殼等。
總之,厥陰(肝經)往往血多氣少,太陰(肺經)往往氣多血少的理論,壹般被忽略。但從養肝潤肺的角度來說,這個方法還是值得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