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養生息政策,是指在大動亂或長期戰亂之後,統治者不搞浪費民財、嚴刑峻法的統治,而是采取寬刑薄稅的政策,維護民力,繁衍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從漢高祖開始,經過幾個皇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休養生息政策已經實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納百川,國力可觀。”班固曰:“漢興,收拾煩惱,與民同息;至於孝,則是禮儉結合;小靜跟著行業走。五六十年之間,至於移風易俗,李玟是醇厚的。”
漢文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57年)
漢文帝,即漢高祖的兒子劉恒,首先被任命為代王。呂後死後,周波等人平定了諸路叛亂,他成了皇帝。他從公元前180年到公元前157年在位。他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農業生產,主張輕奢賦稅。文帝二年、十二年,兩次將地租減為三十稅壹。十三年(167年前)地租完全免除,直到景帝元年(156年前)才恢復到三十稅壹,成為漢朝的習俗。文帝還將計算稅(人頭稅)從每人每年120元降至40元。徭役也相應減少,由壹年服壹個月改為“三年壹物”。他還主張從寬處罰。十三年,他下令廢除坐在親戚旁邊的法律和壹些有損身體的體罰,比如在臉上紋身、割鼻、割腳等等。納稅輕緩,減輕處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文帝註重節儉(文小字裏有停止修建梯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壹次,有人送給鄧文迪壹匹千裏馬。文帝說:皇帝出門前有禮儀儀式,身後有車。我壹天走50英裏。壹個人騎千裏馬可以去哪裏?他把馬還給送馬人,付了路費,叫他回去。他還下令:“我不獻,所以叫四方不要來。”文帝勵精圖治,註重節儉,節約了財政開支,形成了廉政風氣,減輕了百姓負擔。所以當時《財海》成績斐然。
漢景帝(前188-前141)
韓晶是漢文帝的長子劉啟。前156-前141年在任。景帝重視農業,曾經和官員壹起為農業出謀劃策,讓皇後監督種桑、養蠶、織布。景帝上書曰:“農為天下之本,金珠玉食於饑,衣於寒...它使郡政府建議農民種樹,並獲得衣服和食物。”景帝還減少了對文帝的鞭笞(文帝體罰後改為鞭笞)。鞭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越獄較輕,獄務簡單。對人民的壓迫明顯小於秦朝。當時王國勢力擴大,景帝用晁錯削諸侯。後來平定了七國叛亂,削弱了王國的力量,加強了中央政府。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稱“文景之治”。
陸家
魯賈,楚人,從漢高祖開始統治天下。經常在漢高祖身邊,他出謀劃策或者派群臣。他在漢高祖面前說話時,經常引用《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中的詞句。漢高祖大罵:“馬上得到的是公邸,那詩和書呢?”陸賈答道:“既然馬上得了,為什麽不馬上治?.....文武雙全,亦是長技。”漢高祖說:給我寫幾篇文章,分析壹下秦朝為什麽失天下,我為什麽能夠得天下。於是陸賈寫了12篇,呈給漢高祖,稱為新語。“每奏壹篇,高帝無不稱之為好”(見《漢書》卷四十三《陸賈傳》上)。《新語》卷上《無是第四》:“秦始皇將其定為車裂以鎮邪之刑。為月湖在景榮建長城。強加大量,吞下少量,這對世界是壹個很大的震動。.....事情越煩,世界越亂(指農民起義);法律越多越奸詐(法律越復雜,違法的人越多);兵馬越多,敵人越多。秦飛不想治,輸的人暴力(殘忍討厭),用太極(過分)。”第九德中有“強者耕田”之類的話,主張農民要有時間種地。
讓士兵復員生產,避免多年的勞役...
據《漢高祖書》記載,公元前202年5月,“眾兵歸家。聖旨上說:諸侯之子在關中時將滿十二歲(入關滅秦的關東人願留在關中12年),歸來時將滿六歲(願回鄉六年)。當著百姓的面,把寶山澤(戰時逃到山澤的人)集合起來,讓他們各歸其郡,(恢復)老爵和田宅。.....因饑餓而出賣自己作為女仆的人都免於成為庶人。軍事官員的頭銜...那些沒有頭銜,對醫生不滿的人,就被冠以醫生的頭銜。所以,醫生給的職稱就高了壹級。其七品博士以上(七品以上官員)皆作美食城。凡不在七博士之下者,應歸其家,無所作為(以下七博士免其本人及全家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