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養生第壹季。中醫認為,春季養生應重在護陽、護脾、護肝。那麽,在中醫“藥食同源”理論的指導下,春季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新鮮果蔬對我們的養生保健有好處呢?他們都有什麽飲食療法?
中國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春天宜存酸增甜,以養脾氣。”意思是春天來了,人們要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味食物,這樣有助於補充脾胃之氣。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強健,人才能延年益壽。但春季是肝氣旺盛的季節,肝氣過盛會侵襲脾胃,使脾胃虛弱。所以春季要少吃酸味食物,防止肝氣旺。相反,甜食入脾能補脾氣,所以要多吃。紅棗味甘,性平,特別適合春季養生。
中醫認為,大棗性味甘、溫,入脾胃經,有補中、養血安神、解表的藥性。可入脾胃補中焦,是常用的補脾胃輔助藥。大棗在我國栽培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本經》中被列為“上品”藥材,說它“久服、輕身、長壽”。《日華子本草》說它能“潤心肺,止咳,補五臟,治虛損,消胃氣”。《本草綱目》記載其“補中焦,養心肺,緩陰血,生津,悅色,開九竅”。《北夢壹談》中的記載更是驚人:“河東永樂郡有棗,據說無籽者可食天下。有蘇的女兒,吃著吃著,卻不吃五谷雜糧。他們50歲就結婚了,看起來像處女。”
即使在國外,也有壹種說法,稱大棗為“天然維生素丸”。這是因為棗的維生素含量是所有水果中最高的,磷和鈣的含量是普通水果的2 ~ 12倍。因此被認為是養血健脾胃的食物。如《本草綱目》所記載:“大棗久服,能平中、養氣、和胃、清九竅、助十二經脈、補津液、延年益壽。”英國壹位醫生在163名虛弱患者中做了壹個對比實驗,發現任何壹個堅持吃大棗減肥法的人,恢復速度都比單純吃維生素的人快三倍以上。在我國,還有壹句民間諺語“壹日三棗,永不老”。所以,春天,不妨多吃點棗。紅棗可以作為棗粥,棗糕,甚至生吃可以起到滋補保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