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二十四節氣對人類生活有什麽影響?

二十四節氣對人類生活有什麽影響?

自然界的壹切生物都與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人離開天地之氣就無法生存。人體的五臟、四肢九竅、肌肉和骨骼的功能都受四季和二十四節氣變化的影響。

(在《內經》中說:“人與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內經·蘇文六期臟象》中說:“天以五氣吃人,地以五味吃人。”這些都說明,人體必須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才能生存,同時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明代醫學家張景嶽說:“春以肝為本,夏以心為本,長夏以脾為本,秋以肺為本,冬以腎為本。”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季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和諧的平衡。這與現代科學“生命的條件是天地之間物質和能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的觀點基本壹致,人類需要攝取食物,呼吸空氣,與大自然交換物質,才能維持正常的代謝活動。

1.四季與人體的關系與人體密切相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的精神活動。中國古代醫學名著《黃帝內經》中有壹篇文章,專門論述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的精神活動的影響,即蘇文《四氣調神》第二篇。對於這壹條,《黃帝內經》的直接解釋指出:“四氣可調神,用春夏秋冬四季之氣,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也可調神。”著名醫學家吳也說:“以四時之氣說話,調攝心神,亦治病於院前”,故文章稱“四氣調攝心神”。這裏的“四氣”是春夏秋冬四季;“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誌。四季的氣候變化是外部環境的主要方面,精神活動是人體內部臟氣活動的主人。只有達到體內臟氣與外界環境的統壹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2)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氣血活動。中醫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如《內經·論八義神》壹書中說:“天氣溫暖,陽光燦爛時,人的血液充滿津液,所以血易瀉,氣易運行;天氣又冷又陰,人就會凝血流淚,就會抑郁。”也就是說,在炎熱的天氣裏,氣血通暢,易於運行,而在寒冷的天氣裏,氣血停滯,澀澀不暢。

《內經·蘇文論精微脈》中也有說:四時之脈,春日浮滑,如魚遊水波;夏脈在膚之上,脈滿如萬物繁盛;秋脈在皮下,仿佛蟄蟲即將躲藏;冬天的脈搏埋在骨頭裏,就像蟄蟲躲得很緊,又像冬天在房間裏避寒的人。

以上充分說明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經絡的影響是顯著的。如果氣候的變化超出了人類適應的範圍,就會阻礙氣血的運行。比如《黃帝內經》說:“經脈通而不絕。寒氣入經絡,哭都來不及。客在脈外,血少,客在脈中,氣受阻,故死而痛。”這裏哭而不做,是指寒邪侵入脈外,使血液循環不暢;如果寒邪侵脈,血液病就會影響氣機,脈氣不暢,就會突然疼痛。

(3)四季和二十四節氣與人體五臟的活動密切相關。在《內經蘇文金匱嚴陣》壹書中,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影響”,即五臟對應自然界的陰陽四時。在《內經·蘇文六階段臟象》中,就明確地說:“心是生命之本...陽中之陽,與夏氣相通;肺是氣的來源...為陽中太陰,與秋氣相通;腎臟.....是陰中不足陰,導致冬氣;肝,極致的精華...是陽氣中的陽氣不足,從而導致了春之氣……”另外,《黃帝內經》中有明確記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

其實四季氣候對五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以夏天為例。夏天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尤其是在外面活動量很大的時候,活動量相對增加。另外,夏季白天長,夜晚短,天氣特別熱,睡眠時間比其他季節少。這樣身體消耗大量能量,加速血液循環,大量出汗。因此,在夏季,心臟的負擔特別重,如果不註意加強心臟功能的保健,很容易受到損害。由此可見,中醫提出“心主夏”的觀點是正確的。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古代壹直有兩種劃分壹年四季的方法:四季和五季。因為人體有五臟,所以常常把五臟和五季搭配起來解釋五臟的季節變化。

(4)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水液代謝。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例如,《內經·靈樞·五津液》中說:“盛夏厚衣,使體松,所以汗出...天冷,身體是封閉的,身體不濕,就待在水下的膀胱裏。也就是說,在春夏季節,氣血趨於表裏,表現為皮膚松弛、出汗等;秋冬季節,陽氣收攝,氣血趨向於內,表現為皮膚致密,出汗少,水多,以維持和調節天人合壹。

2.不符合“四季規律”對人體的危害所謂“四季規律”,是指人類只有適應了四季的陰陽變化規律,才能發展壯大。自然氣候春夏秋冬的變化也與人類的生命活動相反,人體必須適應四季的氣候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否則會擾亂人體的生理節律,降低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即使不是因為感受外感邪氣而致病,也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出現病變。

《內經·蘇文》中的“四神論”明確指出:

“陰陽寒四季,萬物之根。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所以在生長之門,與萬物同升降。妳違背了它的根,妳就割斷了它的根,那就真的不好了。所以陰陽四時是萬物之終,生死之本也。反則禍,從之,不堪,謂之道。”

這清楚地表明,人在養牛時要順應四時陰陽。

它圍繞著“生於陰陽,逆則亡”的基本觀點,論述了養生的原則,提出了陰陽平衡、四時相合的理論,即積極調節五臟六腑與外界環境的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人如果不符合陰陽四時會怎麽樣?《內經·蘇文·四齊調神論》說:

“若春氣反,陽氣不生,肝氣內變;逆著夏天,太陽不長,心是空心的;與秋氣相反,太陰,肺氣盛;逆冬,少陰不藏,腎獨。”

這段話的大意是:春季如果不養生,違背了所生之氣,體內少陽之氣不能生長,就會引起肝氣郁結之病;夏季不註意保養,則與夏季之氣相逆,太陽之氣不能生長,就會引起心氣不足之病;秋季,如果秋收之氣被侵犯,太陰之氣不能收斂,肺熱就會脹氣喘息;冬天,如果不養生,會觸犯冬藏之氣,陰少之氣不能藏,所以腎氣病變不能藏。

這段話警示人們,如果五臟適應四時陰陽變化的正常規律被破壞,必然導致人體內外環境的失衡,產生病變,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醫養生把適應陰陽四時作為壹切生物生存的重要條件。所謂“適者生存”仍然是生物學中不可逾越的客觀規律。

3.春天的六個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1)春天引起的人體生理變化是給萬物帶來生機的季節。當自然界的陽氣開始萌芽,“人對應天地”,此時人體內的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發散,其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氣血活動加強,新陳代謝開始旺盛。中醫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是顯著的,如熱天氣血運行通暢,冷天則停滯澀澀。春季的氣候介於夏熱冬冷之間,氣候溫和,所以氣血活動也介於兩季之間,即春季的氣血活動逐漸增多。這種情況可以從脈象上反映出來,正如《論精脈》所說:“春日如魚遊於波”,意思是人體的脈搏在春天是浮動而平穩的,像魚遊於波。楊琪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人類新陳代謝的能力,而楊琪的出現意味著人類新陳代謝開始蓬勃發展。

②肝主春,肝氣開始旺盛。蘇文金匱嚴陣曾明確提出過“五臟應四時受,各有影響”的問題,即人體的五臟與自然界的陰陽四時相對應。具體到春天,就是“肝”...是陽氣中的陽氣不足,而且是在春天。”另外,《黃帝內經》有記載“肝主腹腔”。所謂“肝主春”,就是人的肝臟與春天相對應,春天肝臟的功能相對較強,表現為蓄血散泄的功能逐漸加強。由於氣候溫和,人們的戶外活動逐漸增多,所以儲存在肝臟的血液流向四肢。春天,隨著氣候變暖,戶外活動增多,人們的精神活動開始活躍起來。這些生理變化對春季飲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春季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影響然而,春季六節氣中的壹些有害物質,如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等也會乘虛而入,乘虛而入,各種病蟲害肆虐,對人們造成極大的危害,尤其是在我國南方地區。

中醫認為,春季的氣候以風氣為主,普通感冒可以單獨作為壹個致病因素,常與其他致病因素相結合。當風邪侵入人體時,壹般會發生以下病理變化:

壹是傷到上部,比如感冒常見的頭痛、鼻塞、流鼻涕、喉嚨癢等癥狀。再比如風水第壹病也是以眼皮浮腫為特征。

二、病損範圍廣,因風邪善行數變化,且變化不定,常上下擾亂,故病損範圍廣,表裏可留於皮毛或肌肉之間,或遊於經脈之中;對著頂,可以直達額頭;犯時可侵犯腰部、膝蓋、脛腓骨等。

第三,“風征和動”,其證以動為特征。所以,每當看到肢體動作異常,如抽搐、痙攣、震顫、蠕動,甚至出現足弓內翻、落枕等癥狀時,往往歸咎於風,歸為風病。

四是雜病,即風邪常與其他邪氣相結合,侵襲人體。例如,在漫長的夏季,普通感冒常與濕邪壹起侵脾,常可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脾胃受損的癥狀;如果與熱結合,就是風熱,如果與寒結合,就是風寒,或者說風寒濕,就會侵襲人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風熱為外感,風寒為外感,風濕為靜。此外,風還可與體內痰等病理產物結合,形成風痰,可引發多種疾病。

醫學氣象學證實,當風呼嘯時,空氣中的碰撞、摩擦噪音會使人感到心煩意亂,尤其是音頻頻率過低,甚至達到“次聲”的標準。科學家發現次聲波是殺死聲波,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的神經系統,引起頭痛、惡心、煩躁甚至死亡。同時,狂風往往會嚴重減少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導致人體內對天氣變化敏感的化學過程發生變化,血液中分泌大量血清素,使人感到緊張、抑郁和疲勞,並會造成部分人的甲狀腺負擔過重。

此外,強風使地表強烈蒸發,趕走大量水汽,降低空氣濕度,會使人群幹燥唇裂,鼻粘膜變得幹燥,防病功能也會下降,使許多病菌乘虛而入,導致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流感、肺結核等。這些疾病的廣泛流行,往往是“風助病”的結果。所以《黃帝內經》也說:“風是百病之始。”

(3)春季六節氣對生命健康的影響①立春,立春是春天的第壹個季節。立春後,氣候變暖,陽光明媚,氣溫逐漸升高。立春後,人體開始發生變化。肝木應在春季,從立春之日起,人體的少陽開始上升,肝陽、肝火、肝風也隨著春季陽氣的上升而上升。因此,立春後,我們應該註意肝臟的生理特點,緩解肝氣,保持情緒穩定,使肝氣通暢,而不影響其他臟腑。

②雨季人體的肝陽、肝火、肝風會隨著春季陽氣的上升而上升,要多註意肝氣的釋放。大自然生機勃勃,尤其是南方地區,萬物欣欣向榮。養生的人也要振奮精神,充滿朝氣,心中有決心,有事可做。

⑤驚悸期間,人體內的肝陽之氣逐漸上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要符合陽氣之升,萬物之始的特點,使人的精神、情誌、氣血都通暢如春。飲食起居要符合肝的性質,助脾氣,使五臟平和。老年人應該更加註意身體的保養。元代丘處機在《論取體新聞》中說:“到了春天,食物的味道要降格為酸甜,以滋養脾氣。.....天氣忽冷忽暖,不能去棉衣。老人體弱多病,冷空氣易傷理智。衣服暖和了就容易準備,而且越來越重。不要暴走。”這就是俗話說的所謂“春天”。

就人體而言,春分僅次於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對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

高血壓在春季多發,也容易頭暈失眠。而且這也是心理疾病的好時機,所以丟掉情緒很重要。

人們要順應春天充滿生機的特點,多做戶外活動,調節情緒。如在野外放風箏,沐浴陽光,呼吸新鮮空氣,嬉戲玩樂,拋開壹切煩惱,迎著天氣,隨風送去心事。

⑤清明時節,氣候潮濕,使人感到疲倦困倦,而乍暖還寒的多變天氣使人著涼,產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春季也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腦膜炎等疾病。清明節過後,很多慢性病都容易復發,比如關節炎、精神病、哮喘等。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應避免食用容易得病的食物,如海魚、蝦、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以免舊病復發。

⑥谷雨,谷雨,氣溫升高,雨量增多,使人在此期間更加困倦,要註意鍛煉身體。

4.夏季六節氣與人的夏季生活健康,為了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壹種認識外界環境變化並能自動調整自身生理活動以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1)夏季給人體帶來的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夏季氣血運行旺盛,為陽升之極。陽氣充沛,溫度較高,盛於表。人體的陽氣運行於外,氣血趨向體表。另外,即使是白天,早晚的氣溫變化對人體氣血的盛衰也有相應的影響。人體的陽氣“壹日主外,日中陽健,日中陽強,西陽弱,閉於閥門。”由此可見,人體陽氣的盛衰是隨著晝夜陰陽的盛衰而有節奏地變化的,這就為飲食養生的壹日三餐的選擇和調配提供了理論依據。另壹方面,人體的脈象可以進壹步反映氣血活動的變化。《蘇文·脈診》雲:“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四變運動。脈搏隨著它上下起伏...夏天應該在這壹刻的中間...夏季至日第四十五天,陰略高,陽略低……”。意思是四季氣候變化,人的脈象也隨之上下變化,所以夏季的脈象要與時刻壹致。夏季至日後四十五天,自然界的陰逐漸上升,夏季的陽開始下降,這是夏季陰陽盛衰和脈象變化的特點。

(2)體液滲漏。夏天天氣炎熱,容易使身體排泄和泄漏體液。出汗量(汗是指陽氣蒸發氣化後從汗孔排出的液體)比其他季節多得多。正常情況下,人體汗液的排泄依賴於齊威對穴位的開合作用。穴位打開時,汗液排出體外,穴位關閉時,汗液不出。因為汗是由津液轉化而來,血與津液同源(中醫有血汗同源之說),血以心為主,所以又稱為“汗為心之液”。夏天也與心臟相連,夏天出汗容易使心臟放松而不收藏,所以夏天保存或補充體液非常重要。因此,在夏季的飲食養生中應充分考慮這壹生理變化,以達到及時補充津液不足和津液外漏過多造成的陰精消耗的目的。

⑤夏季人體心臟和五臟的功能隨著四季、陰陽、五行的變化而變化。蘇文的六個故事理論中明確指出:“心是生命的基礎...太陽中的太陽,與夏天的空氣相連。”所謂“心與夏氣相通”,是指人的心臟與夏季相對應,夏季心臟的生理功能相對較強,具體表現為心主血脈,氣血旺盛,運行順暢;汗液排泄增加;陽氣飽滿,外飄,功能活動也加強,精力充沛。因此,為了更好地應用夏季飲食,我們必須把握季節和臟腑的關系,在夏季三個月有目的地補充心臟消耗的能量,保護心臟。

(2)夏季六節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①長夏,長夏是夏季的第壹個節氣。長夏時節,要早睡早起,多曬太陽,註意情誌調理,保持肝氣通暢,否則會傷心氣,使妳在秋冬季節容易生病。

長夏是春夏之交,是孩子發育最快的時候。因此,在日常飲食中要註意兒童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及時補充鈣、維生素和食物營養,更要註意兒童和青少年的衣著和體育鍛煉。

夏末之交,飲食上要註意避免吃發熱上升的東西,以免耗氣傷津;同時,不宜過早吃生冷食物,以免損傷脾胃陽氣。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日常食物容易變質,夏季應避免不潔食物,預防腸道疾病。

(2)小滿的季節,萬物繁茂生長最旺盛,人體生理活動也處於最旺盛的時期,四季中消耗的營養物質最多。所以要及時補充,保護身體不受損傷。夏季至夏季,用於治病的藥物宜性涼,如菊花、蘆根、沙參、玄參、百合、綠豆、扁豆、山藥、冬瓜等,可代茶代粥,配合煎服,以免過於溫熱,損傷陰津;也不宜太冷太油膩,會使暑熱隱伏,無法滲透。滿了就“春困夏乏”,讓人精神難以集中。他們應該經常到戶外去吸收大自然的清陽,以滿足人體各種活動的需要。

篷季,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期。黃梅的雨季壹般持續壹個月左右,壹般在芒種後幾天就“入梅”(“入梅”)。黃梅季節,多雨潮濕,因為濕氣會傷脾胃,所以此時要註意保護脾胃,少吃油膩,以免因外界潮濕影響消化功能。

當時陽光強烈,天氣炎熱,稍有不慎就容易引發疾病,如急性腸胃炎、中暑、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眼炎等。,均為夏季多發病。痢疾、日本腦炎、傷寒等。所有傳染病都容易在夏天發生,所以要註意預防。

(3)夏季至日過後,太陽逐漸南移,白晝逐漸變短。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輻射到空氣的熱量發散得多,短期內氣溫還會繼續上升。

從夏季至日到秋季開始的三伏天是壹年中最熱的階段,也是人體調理和治療慢性病的最佳時期之壹。夏季至日是壹年中陰陽交換的關鍵。冬季容易發生的慢性病,利用夏季的穩定期進行調整和補充,對治愈或減少慢性病復發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中醫非常重視冬病夏治。古語有雲,“春夏養陽”是指在夏季,要溫補人體的陽氣,適應夏季陽氣的旺盛變化,這對於容易感到陰寒、陽虛的患者尤為重要。

④淡夏時節,萬物繁盛美好,天地相融。人可以晚睡早起,喜而不怒,適當活動,讓體內的陽氣向外宣泄,以適應“長夏”精神,迎接養“長夏”的契機。這段時間要適當參加戶外活動。適當的娛樂活動,如聽音樂,可以使人忘記夏天炎熱的煩惱。音樂悠揚舒緩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是壹種良性刺激,可以改善大腦和各系統的功能,協調各系統器官的正常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提高人的修養。“聽音樂比吃藥好。”另外,電影也有同樣的效果,但是要避免太累。看完電視後,用肥皂洗臉可以洗掉電視屏幕上靜電荷造成的汙染。但老人、兒童和體弱者應適當減少戶外活動,以免中暑。

⑤夏季高溫正值仲夏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壹年中最熱的時期。

由於天氣炎熱,食欲不振,食物選擇宜清淡、芳香,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時,定時定量進食,可以改善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多喝開水,喝的時候加點鹽。適當吃壹些水果和冷飲可以降低溫度,預防中暑,尤其是新鮮果汁,如橙汁、蘋果汁、檸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蘿汁等。但需要註意的是,冷飲不宜過量食用,否則冷飲會刺激胃腸道內壁,使消化酶分泌減少,從而導致胃腸道疾病,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狀。比如西瓜,是消暑利尿的佳品。吃多了肚子會脹,對消化不利。而且小便多了,會覺得累,尤其是小孩、老人以及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胃炎、內臟下垂等氣虛患者。不宜多吃。這段時間氣溫很高,要註意不要吃變質或不潔的食物,不要吃生的海鮮,不要吃醉的、壞的、熟的食物,防止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5.秋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秋季的主氣是“燥”。人體內,肺燥金,其氣應為秋。秋高氣爽,空氣清新,有利於肺主氣,調節呼吸的功能;但秋分過後,燥氣過盛,加上風,會先攻擊肺主的皮毛和鼻竅。如果肺正常,就能迅速反應,把防禦之氣傳到皮膚和鼻竅,使皮膚和毛發濕潤、致密、鼻竅通暢,這樣無論什麽燥氣都能入體,使人順利度過秋季。如果秋燥之氣過盛,超出了人體的防禦能力,或者秋燥之氣不強,而肺自身的控氣生發功能較弱,無法適應秋季的氣候變化,抵禦外邪,那麽由肺主的皮毛、鼻竅和肺本身就會首當其沖,受到燥邪的傷害,產生壹系列的病變。

燥是壹種病,分為外燥和內燥:外燥是指從鼻、皮毛開始的自然幹燥,常從肺開始,但有溫燥和涼燥之分;內燥多是由於出汗過多,或精血內失,或年老津液不足,導致陰液津燥。

燥邪為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

壹、燥易傷肺。因為肺喜歡清潤,又因主呼吸、主皮毛而與大氣相通,所以外燥容易傷肺,傷肺所屬之地。

二是幹勝幹,在自然界中,田地可以龜裂,幼苗枯萎,葉子焦黃;在人體內,燥耗津液,也會出現燥象,如鼻幹、喉幹、咽幹、口幹、舌幹、皮膚幹皺、大便幹澀等。因此,無論外燥還是內燥,壹旦發病,均可出現上述津燥癥狀。當然,內燥不僅限於肺,其他臟器的陰虛也可形成內燥之證。

初秋七月,酷暑依舊,雨水多,中醫稱農歷七月為長夏。長夏主濕,脾主長夏,故脾胃病多見於初秋、七月。脾喜燥惡濕,濕是最容易困脾的。濕為陰邪,易抑制氣機,損傷楊琪,導致脾陽虛,無權運化,水濕停止聚集,產生水腫或腹瀉;更何況夏天七月時間長,天氣還熱。人們喜歡吃寒性水果和冷凍飲品,有助於濕邪,損傷脾陽。所以秋季和7月份容易出現腹脹腹瀉。脾陽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水濕不聚而生痰。初秋,脾受濕傷,可為冬季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復發埋下癲癇根源。所以《蘇文陰象大論》說:“秋為濕傷,冬生咳”。濕重,外濕之邪侵入經絡肌肉,使經絡肌肉阻滯痹證,可能導致“濕痹”、“痹痹”。

從上面可以看出,由於秋季復雜的氣候變化,不僅常見主氣幹燥引起的各種疾病,而且在漫長的夏季,濕邪引起的各種疾病,為冬季常見的慢性病埋下了禍根。所以要根據天地變化的特點和人體的生理病理特點來選擇相應的飲食。

(3)秋季六節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①立秋,立秋,大約是夏末。雖然氣溫已經開始下降,但是“秋老虎”的威力還是有的。江南的氣溫還能高達35℃以上,夏天的余暉還在。立秋後,雖然氣溫仍然很高,但早晚比夏天要低壹些。人們應該註意鍛煉,避免在車輛過多的道路上晨練;晨練不宜過早,應在太陽升起後進行;出汗後用幹毛巾擦幹,或者及時洗澡換衣服,預防感冒。

立秋以後,陽氣衰,陰氣盛,性質由生長向收藏轉變。所以養生原則要轉移到收斂心神、降氣潤燥、抑肺養肝上來,使五臟不偏不倚。善於養生的人,壹定要早睡早起生氣;收斂,避開殺氣。飲食增酸減辛辣助肝氣。

②盛夏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降雨量減少,空氣中的濕度相對降低,使人感到秋高氣爽。但是這個時候,幹燥感也開始產生,人會覺得自己的皮膚、嘴巴、鼻子都比較幹燥。所以要註意預防秋燥,多吃甘寒汁液的食物,如各種水果、麥冬、蘆根等。

盛夏時節,人們應該早睡早起,使自己的情緒穩定安靜,防止自然界的寒氣對人的影響;收斂,讓情緒和“秋收”對應,符合秋天養“收”的時機。人體也處於收獲期,身體從活躍、外向、付出的階段轉變為安靜、內向、節約的階段。因為夏季人體消耗多,吸收少,所以天氣稍冷就要註意身體的補充,所以秋季是進補的重要季節。秋季,陽氣由升至降趨於下沈,生理機能趨於平靜,陽氣逐漸衰退。註意日常生活的調節,預防感冒。雖然氣溫有時仍較熱(如秋老虎天氣),但不宜多吃冰糕等冷飲,以保護脾胃的消化功能。

③白露季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轉涼,天氣趨於幹燥。秋氣應於肺,燥可損乳陰,故會產生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便秘等癥狀。這些都是秋季養生滋補要考慮的因素。“燥者宜潤之”,“上燥清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是秋季進補的重要原則。藥物的選擇要溫補,但要溫而不熱,寒而不寒,不傷陰不耗陰永遠是重要的。清棗救肺湯(沙參、麥冬、桑葉、芝麻、甘草、杏仁、石膏、阿膠、枇杷)是秋季重要的進補方劑之壹。對於秋燥,要多吃蔬菜水果,如生梨、菱角、甘蔗等。,潤肺生津,尤以柚子為最佳水果。

白露也是風濕、高血壓易復發的季節,要註意保暖,晚上蓋薄被子,不要再赤膊貪涼,俗話說“白露不露”,以免引發舊病或新病。早上出門要保暖衣服,不要空腹,但也不要吃太多,以免淤血,不利於氣的運行。

4秋分秋分時節,秋風送爽,是人們最舒適的季節,所以這個時候人們要多去戶外。動靜結合,調理心肺,動則形體,暢則表情,通則氣血,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高雅藝術的無限魅力,會激起對生活的無限興趣。

⑤寒露季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轉涼,尤其是兒童和老人要時刻註意避寒。但要註意適當的“秋凍”,即中國傳統保養法的“薄衣法”。“薄衣法”是在氣候開始轉涼時,逐漸增加衣服來鍛煉身體抗寒能力的方法。當人體的毛孔關閉時,抵禦寒冷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這對身體虛弱的人預防感冒極為有利。當然,“薄衣法”並不要求人受涼。它的原理是穿衣服不出汗,隨氣溫和運動強度及時更換衣服,避免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