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諸葛亮為什麽選擇北伐而不是休養生息?蜀漢的滅亡是因為北伐嗎?

諸葛亮為什麽選擇北伐而不是休養生息?蜀漢的滅亡是因為北伐嗎?

諸葛亮北伐歷來受到批評,在蜀漢內部也壹直存在爭議。諸葛亮執政時期,反對的聲音比較小。諸葛亮死後,他的兩個繼任者蔣琬和費祎在北伐中是被動的,但實際上是反對的。到了蜀漢王朝中後期,反對北伐的人遠遠多於支持北伐的人。除了姜維,滿清文官幾乎都反對。

反對北伐的還有蜀中大儒喬舟,甚至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反對北伐。這不得不說是壹種諷刺。陳壽在《三國誌》中也說,諸葛亮打仗打了好幾年,也沒有什麽成就。北伐真的沒用嗎?

這又回到壹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麽要北伐?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實現政治理想,分散蜀漢內部矛盾,增強蜀漢凝聚力等。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

以戰爭手段消耗曹魏的資源和實力,阻止曹魏休養生息,恢復實力,目的是延緩或阻止曹魏統壹天下,以達到保存蜀漢政權的目的。

諸葛亮的北伐有幾個特點:

1,穩紮穩打,無風險,盡量減少自己的損失。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諸葛亮北伐極難成功。曹魏是壹個統壹的政權,它有壹個明智的君主和壹個明智的部長。它的國力強大,內部穩定。就算是偷襲,也只能用壹次,不壹定能成功。所以諸葛亮拒絕了魏的子午谷戰略。魏延的策略不僅不成功,而且風險很大。這不是諸葛亮的選擇,也不符合諸葛亮的謀略。

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除了第壹次用錯馬謖,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也收獲頗豐。就算退兵,諸葛亮親自斷後,不僅自己壹方毫發無損,還殺了新美樂股份公司和張合兩位將軍。這是諸葛亮的告誡。

所以,穩紮穩打,不冒險,把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是諸葛亮北伐的第壹特點,因為這才符合諸葛亮北伐的最終目的。

2.優先進攻隴右,而不是關中核心的長安。

曹魏在關中、隴右、涼州的重要城市和指揮中心是長安,長安的重要性相當於關中的都城。從諸葛亮北伐來看,並沒有直接進攻長安。

比如第壹次北伐攻隴右五郡,第二次北伐攻陳倉,第三次北伐攻武都郡和尹平郡,第四次北伐主要是祁山和司馬懿的對抗,第五次北伐是斜谷,攻鄢郡和司馬懿在五丈原的對抗。

就戰爭而言,攻下敵人的核心城池是贏得戰爭的手段,但諸葛亮不進攻,也是為了消耗曹魏的資源和力量,不攻城掠地。

3.準備延長北伐。

《三國誌·諸葛亮傳》:青龍二年春,俊朗之人壹展武功,分兵定田,為其長留之本。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演武,派兵開荒,作為長期駐軍的基礎。諸葛亮開荒到前線,是為長期北伐做準備。歷史上很少有在前線準備長期作戰的例子。諸葛亮這樣做是為了什麽?

當然不是打敗曹魏統壹天下,而是把軍隊拉到前線,解決前線軍隊的補給,從而延長戰爭。諸葛亮的軍隊壹直在前線,當然曹魏用來防備諸葛亮的軍隊也只能隨行。如果諸葛亮帶五六萬大軍北伐,曹魏至少會有幾十萬大軍同時鎮守。

幾十萬人要吃喝,要備戰。這是壹個巨大的負擔。曹魏國力雖強,只會讓曹魏的實力越來越弱,而不是越來越強。諸葛亮使北伐長期化的目的是消耗曹魏的資源和力量。

為什麽壹定要用戰爭來消耗曹魏的資源和力量,而不是休養生息?

因為雙方國力的巨大差距。

就人口而言,蜀漢的人口不到壹百萬。根據263年的數據,蜀漢總人口為94萬,軍隊為65438+萬,官員為4萬。曹魏總人口差不多443萬,軍隊差不多40萬,東吳政權總人口230萬,軍隊差不多20萬。

就人口而言,曹魏的人口是蜀漢的4.7倍多。按照這個比例,曹魏的勞動力也是蜀漢的4.7倍,每年的人口增長也是蜀漢的4.7倍。從蜀漢的建立到它的滅亡已經有42年了。假設雙方都休養生息,沒有戰爭,會發生什麽?

可以認為,曹魏休養生息的速度是蜀漢的4.7倍。例如,如果蜀漢的糧食總收成是654.38+0萬阿津年,曹魏的糧食收成是470萬斤;如果蜀漢凈增人口1萬,曹魏凈增人口47萬;如果蜀漢42年凈增人口420萬,曹魏凈增人口65萬。

如果沒有蜀漢和曹魏的戰爭,42年後,曹魏和蜀漢的實力差距將呈幾何級數增長,而且會越來越大,雙方的差距可能達到10倍以上。那麽幾十年後,蜀漢還是會不打這壹仗就滅亡,實力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雖然歷史上有很多戰役,但是從蜀漢和曹魏的情況來看,

反之,如果蜀漢不休養生息,而是不斷對曹魏發動戰爭,那麽曹魏的消耗將是蜀漢的數倍,這與休養生息的效果是相反的。比如諸葛亮發動北伐,率領5萬大軍,對岸曹魏至少有65438+萬人前來防備諸葛亮。

諸葛亮壹天消耗654.38+萬斤糧食,壹個月消耗300萬斤糧食,那麽曹魏壹天消耗20萬斤糧食,壹個月消耗600萬斤糧食,這還只是糧食的消耗。為前線部隊提供後勤保障的運輸部隊數量不會比前線部隊少很多,這將增加後方人民提供的稅收數量,並可導致曹魏政權內部出現更多的不確定性。

再比如,關羽北伐襄樊時,侯殷、魏發展,曹魏宛城諸將,造反,殺太守、共曹。他們為什麽造反?史書記載了原因,因為宛城地區的官民不堪曹魏徭役之苦,因為有戰事,戰事耗糧。食物從哪裏來?從人民來說,人民需要向曹魏繳納更多的賦稅,這會導致內亂。

如果雙方都休養生息,那麽曹魏政權就不需要對人民征收那麽重的賦稅,就有可能輕交賦稅,減輕人民負擔。壹方面,諸葛亮北伐可以增加曹魏人民的賦稅,增加曹魏可能引起內亂的可能性,從而消耗曹魏的資源和力量,而曹魏的消耗是蜀漢的數倍。

雖然戰爭對雙方都有消耗,但只要諸葛亮發動北伐,曹魏的消耗就壹直存在,而且比蜀漢大得多,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後。諸葛亮通過戰爭消滅了曹魏,而且當時曹魏不僅是蜀漢的敵人,還有東吳的孫權、遼東的公孫和西北的烏桓、匈奴、鮮卑等人。

曹魏還需要分出壹部分國力來對付孫權、龔以及西北的胡人,這就增加了曹魏的壓力。其實在諸葛亮的時代,曹魏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諸葛亮第壹次北伐,魏明帝和曹睿在長安親自掛帥,可見曹睿的重要。

而諸葛亮則在壹系列北伐戰爭中尋找曹魏的破綻和錯誤。壹旦曹魏連年戰亂,因苛捐雜稅而引起內亂,或因連年戰亂而內部危機,那就是諸葛亮的機會,諸葛亮用連年戰亂阻斷了曹魏的國運。

諸葛亮本人依靠自己的治國才能,彌補了蜀漢國力的不足。所以諸葛亮北伐時,盡管遭到反對,諸葛亮還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國內的問題。到了姜維的時候,還沒有諸葛亮這樣善於治國的人才,所以國內出現了反對的聲音。

諸葛亮北伐,可以看做是魏國被耗盡的長期策略,就看誰先撐不住,誰先露出破綻,誰先犯錯。諸葛亮如果休息,不僅跟不上魏國的發展,還會產生壹系列的副作用。

比如長年累月不打仗休息,會導致部隊缺乏實戰。從古代平均壽命來看,十幾年就是壹代。壹旦那壹代參戰的士兵死了,後來的士兵就不參戰了。沒有實戰經驗,戰鬥力會明顯降低。壹旦有壹天,曹魏大舉進攻蜀漢,蜀漢將在壹戰中滅亡

這是降低士兵戰鬥力的壹個因素。另外,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壹旦沒有北伐這樣的對外戰爭,其內部的紛爭和腐敗也就開始了。尤其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將陷入無休止的內部鬥爭。蜀漢末年,連太監黃浩也出來玩政治。諸葛瞻死前說了什麽?第壹,他無法阻止姜維的北伐。第二,他無法阻止黃浩玩政治。這是內部鬥爭。

看看後來的吳棟政權和曹魏政權就知道了。吳棟電力部長廢除了皇帝,皇帝殺死了電力部長。最後弄了個暴君孫皓當皇帝,曹魏直接從司馬師手裏接過曹師的大權。中國淮南也有三次叛亂。以劉禪的治理水平,蜀漢能好到哪裏去?

沒有戰爭,蜀漢的統治階級就會松懈,國內歌舞升平,沈湎於表面的寧靜,但人民未必能安居樂業,稅收也要交。蜀漢後期,治國人才匱乏,政治開始陷入黑暗,小人開始出現。如果沒有北伐這樣的對外戰爭,20年後就會提到蜀漢的滅亡,所以諸葛亮北伐是正確的。

蜀漢的滅亡有很多原因。諸葛亮時代的北伐和姜維時代不同。諸葛亮北伐,能夠自己治理國家,治理好大後方。姜維北伐時,沒有管理大後方的人才,人民又窮又累,所以反對的人很多。

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國力持續衰弱,皇帝昏庸,內部人才匱乏。不要因為蜀漢的滅亡而責怪諸葛亮。諸葛亮去世已經29年了,諸葛亮不用承擔無限責任。諸葛亮的祖孫三代為國捐軀,值得蜀漢人尊敬。諸葛亮把壹生獻給了蜀漢,死了。

公元263年,蜀漢國力衰弱,劉禪這個皇帝更加昏庸。他甚至重用黃浩這樣的太監。就連姜維上書說需要防備曹魏的國家緊急信息,也需要占蔔決定。這簡直是兒戲。壹個國家處理信息的最高權力其實就是這個手段。這個政權能不滅亡嗎?

蜀漢王朝後期,中國人才極度匱乏。本來就是壹州之地,不可能重用益州本地人。根本沒有可用的人,也沒有持續的人才。蜀漢是天生的弱者,而曹魏是壹個人才。鐘會和鄧艾是軍事奇才,司馬昭也是具有超能力的軍政人才。沒有人可用,這自然導致了蜀漢的滅亡,但這不是北伐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