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點紅酒,美容養顏,軟化血管."“少喝點也沒關系,還能預防冠心病。”妳在酒桌上聽過這樣的祝酒辭嗎?
雖然酒精中毒的危害是肯定的,但仍有許多人認為少量飲酒不僅對健康無害,而且有益。
然而,西湖大學教授楊健團隊6月65438+10月65438+3月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壹項研究,卻給葡萄酒愛好者的心靈雞湯潑了壹盆冷水。
矛盾:是負相關還是正相關?
在網上流傳的各種文章中,少量飲酒的好處包括軟化血管、降低膽固醇、控制體重甚至預防腫瘤。
令葡萄酒愛好者高興的是,壹些發表在正規學術期刊上的研究也支持“適度飲酒”。
2019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的壹項研究指出,每周飲酒量與二型糖尿病、慢性腎病、帕金森病、重度抑郁癥和自閉癥譜系障礙等疾病呈負相關。
然而,2017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上的壹篇論文聲稱,酒精攝入量的增加與肥胖程度呈負相關。
在壹些研究中,飲酒與疾病風險之間的關系呈現“J”曲線,這似乎表明存在壹個“最佳”飲酒量。至此,各種疾病的風險降到最低,甚至低於滴酒不沾者。
這樣的曲線就像給飲酒者的行為打上了壹個絕妙的“勾”。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博士生薛研究飲酒、吸煙、運動等生活習慣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
很快,他發現了許多矛盾之處。
“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論文中,確實有很多結論認為飲酒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呈負相關。但如果我們用孟德爾的隨機化方法進行因果分析,就會發現飲酒對那些疾病有風險效應。”他說,“這讓我覺得很奇怪。”
當進壹步查看文獻時,研究人員像偵探壹樣註意到了癥結所在。
謎團:誰在問卷中撒謊了?
“只能調查人,不能拿人做實驗——這是人體流行病學研究和動物實驗最大的區別。”
該論文的通訊記者楊健告訴《中國科學報》,“在這種情況下,問卷調查成為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盡管它並不理想。”
漏洞就藏在問卷裏。
英國生物銀行是迄今為止建成的最大的人類信息資源庫之壹。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可以利用他們的數據來探索基因、生活方式和人類疾病之間的關系。
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超過45萬人的數據,其中約1.4萬人聲稱自己從不飲酒。
有趣的是,該數據庫還提供了這些人在英國醫院的醫療記錄。
研究人員發現,在14000名自稱“滴酒不沾”的人中,至少有10%的人患有與飲酒密切相關的疾病,比如酒精性肝炎。
還有人在醫生面前說了實話,承認喝了酒。
還有壹些關於飲酒種類、頻率、數量的問題,比如“多久喝壹次酒”、“喝多少啤酒和紅酒”。結果有近654.38+00000人只是說過去壹年喝過酒,然後在各種酒攝入量壹欄填“0”。
“誤報其實是很常見的現象。”薛安麗說,“在我們分析的問卷中,10%~20%的人有這個問題。”
但這可能只是冰山壹角,因為有些假陽性是研究人員檢測不到的。如果有人壹天喝兩杯酒,問卷裏只報了壹天半杯,他的謊言可能永遠都不會被發現。
奇談:戒酒者反而生病?
除了有意無意地撒謊,另壹個更微妙的因素也在影響科學家的判斷,研究人員稱之為“時間的縱向變化”。如何理解這個概念?
問卷提問的方式通常是這樣的:妳喝了多少酒(請回答過去壹年的情況)?也就是說,問卷收集的數據只能反映壹年內的情況。
但是,英國生物銀行的調查問卷只是增加了另壹個問題:與10年前相比,妳是喝多了、喝少了還是保持不變?數據顯示,10年前飲酒量少於10的人,患病幾率遠高於其他兩組人。戒酒戒酒有沒有讓他們的健康惡化?
“妳要想壹想:有些有飲酒習慣的人,這幾年突然戒酒甚至不喝酒了。可能是什麽原因?”楊劍笑道:
調查問卷進壹步質疑了這些人減少飲酒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疾病”和“醫生的建議”。
“這意味著,在減少飲酒的這部分人群中,已經富集了大量患有疾病的人。”
楊健解釋說,“可以看出,個體行為是隨時間變化的,這往往會導致數據出現非常大的系統誤差。”
在修正了上述導致誤差的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飲酒與許多疾病之間的“負相關”消失了,而飲酒與高血壓、糖尿病、缺鐵性貧血等疾病之間的“正相關”開始出現。
至於讓葡萄酒愛好者放松的“掛鉤”——“J”曲線,在剔除了不壹致的數據後,也變成了枯燥的直線。
換句話說,疾病風險和飲酒量之間存在簡單的線性關系——喝少了生病,喝多了生病,非常簡單粗暴。
“我們現在基本可以確定,喝酒基本對身體不好。那些得出少量飲酒有益健康結論的研究,很可能是因為有人謊報了飲酒行為,或者因為生病改變了生活習慣。”楊健總結道。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 . org/10.1038/s 41467-020-20237-6
中國科學報(2021-01-13,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