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漢代丁原三年(公元前114年)建都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發現的古代遺址和彩陶屬於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通渭是中國書畫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田徑之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邦洛鎮革命遺址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壹。
——邦洛鎮,紅通渭。1935年9月,紅軍長征經過通渭時,在邦洛鎮召開了中共政治局會議——“邦洛會議”。毛澤東同誌在縣城苗文街小學接見陜甘支隊壹縱隊壹大隊全體官兵時,第壹次背誦了《七律·長征》。
——書法芬芳,字畫似曾相識。素有“家中無字畫,非通渭人”之稱。現有書畫家3000余人,其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4人,中國書法協會會員19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32人,省書法協會會員35人。全縣擁有集創作、裝裱、交易、欣賞為壹體的專業書畫經營場所320余家,年營業額8000多萬元。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小曲、剪紙、春葉、遮臉、皮影戲等8大類近2000種民間藝術。通渭小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通渭皮影戲、通渭棘獸、通渭剪紙等7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詩書傳家,有修養,有閱讀。為我國東漢五言詩的成熟作出重要貢獻的著名“情侶詩人”秦嘉、許舒,近代的、牛、李南輝、等文化名人,中國大陸英國皇家科學院首任院士楊子恒,中科院院士姚檀棟、尚永峰等。
——旱作農業,生態通渭。玉米、馬鈴薯、中藥材、小雜糧等特色優勢產業初具規模,走出了“修梯田、蓋地膜、調結構、搞養殖、建沼氣、還農田”的旱作循環農業路子。
——隴上神泉,養生通渭。通渭溫泉日湧水量6000多噸,地下200米恒溫113℃,地表水溫53.9℃。富含鉀、鈉、鋰、鍶、硼、鈣、硫、氟、氡等32種元素及化合物,是旅遊、休閑、養生的最佳場所。
中國的文化遺址豐富多彩:仰韶、齊家文化令人眼花繚亂;戰國秦長城縱貫全境,南北綿延125公裏;通渭素有“千堡之鄉”的美譽,石峰堡、濟川村等古堡保存完好;秦家徐庶公園已成為文化旅遊的好去處。
紅色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列入全國65,438+000紅色經典旅遊景區名單的邦洛會議革命遺址,中央政治局新建的邦洛會議紀念館,紅軍長征時期中央領導人故居20余處,毛澤東第壹次背誦七律長征的紀念石碑, 紅軍長征南園娛樂晚會舊址,易剛四眼山革命烈士陵園,華家嶺阻擊戰遺址。
生態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鹿鹿山省級森林公園、華家嶺生態林帶初具規模;通渭溫泉被譽為“隴上神泉”,是遊客沐浴、療養、放松、健身的理想場所。
文化旅遊特色鮮明:龐大的書畫創作和管理團隊,“通渭小曲戲”、“通渭皮影戲”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草編、草畫、雕塑、春葉、蓋臉等種類繁多的文化藝術產品,成為通渭旅遊獨特而亮麗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