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緒控制法。
又稱情緒克制法,源於《黃帝內經》。比如陰陽學說就應該像《內經》裏的大圖指出的那樣:“怒傷肝,悲勝怒;“喜悲則恐勝;”“思傷脾,怒勝思”;“悲肺,喜勝悲”;“怕傷腎,思勝於懼”。以情制情法是以情誌為基礎,利用五臟之間存在的陰陽五行原理,以相互牽制和制約的方式,轉移和幹擾原本對身體有害的情誌,從而達到協調情誌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中醫特有的和康復的方法。這壹原則在金元時期得到充分發展和廣泛應用,以著名醫學家張的《儒林外史》為代表。張指出:“悲傷可以控制憤怒,妳可以用悲傷的話語來感受它;歡樂可以治愈悲傷,用調侃的話語娛樂悲傷;恐懼可以治愈快樂,恐懼死亡的話語;憤怒可以控制思維,用侮辱和欺淩去觸碰它;思考可以治愈恐懼,從而擔心他的野心。這五件事都將是騙人的、奇奇怪怪的,然後才能動人耳目,容易聽。"
在使用以情緒控制情緒的方法時,應在患者有預感時進行正式的情緒治療,而不是在人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進行,並把握人們對情緒的敏感性,以便選擇合適的方法,避免過猶不及。
喜歡悲傷的人以恐懼取勝。
用恐懼來克服它,也叫驚恐療法,適用於興奮和狂躁的癥狀。《儒林外史·家庭關系》中記載,壹位莊大夫“治病人,樂之極,莊切其脈,失之聲,佯曰:“我要吃藥,幾日不來。“於是病人逐漸由懷疑和焦慮產生恐懼,由恐懼產生悲傷,以為醫生是因為自己病重才不來了。”病人哭著向親友告別:“我不會太久的!莊知道他會康復,安慰他。”這個病例說明,莊醫生按脈失聲,吃了幾天藥,叫做“恐勝喜”。
《惠熙醫書》中也記載了這樣壹個案例:某人剛考上狀元,請假回家,途中突然生病,請了壹個大夫來看病。醫生看後說:“妳的病治不好了,七天後就要死了。快點,趕緊回家。”新冠軍垂頭喪氣,日夜回家,七天後安然無恙。他的仆人進來說:“醫生有壹封信要我回家後交給妳。”我在信中看到:“我到了之後,又喜又悲,已非藥物所能治愈,所以我的仆人怕死,所以今日治病無妨。”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喜憂參半的人,可不敢去解決。原因是什麽?《吳講演錄》解釋說:“如果妳快樂,妳就會快樂。為什麽要喜憂參半呢?凡人的精神持續壹段和平時期,失敗的人生病,通過的人也生病。經上說:‘神藏在妳心裏,神若有余,必笑不止’。試圖用‘沒完沒了’這個詞去品味,太幸福而失去了正確性。當妳快樂到忘記煩惱的時候,妳不知道該如何索取。隱神不是被它分心了嗎?至於怕贏,是什麽意思?蓋喜為心,畏為腎,水能生火,這兩者都是幫助的方式。更明顯的是,當人們極度快樂時,他們容易產生恐懼。突然遇到他們,總會又喜又憂,但喜比懼慢,懼比喜更急。是基於水火克制的原則,還是接近傅慧,卻不知道勝利和挽回的方式是靠人情。還有深愛的人。”
想著傷脾的,以怒取勝。
以怒制之,是利用生氣時肝氣上升的功能,解除體內氣滯的壹種療法。適用於長期思考、氣成癥或異常抑郁者。《續名醫樓案》載:“壹個富婆,憂慮過度,兩年多睡不著。張看後說:‘雙手脈緩,此脾亦受影響,脾主思慮。’但他對丈夫大發雷霆,於是多拿了錢,喝了幾天酒,卻同時走了。他的憤怒和出汗使他在晚上昏昏欲睡。在這種情況下,他在8月9日沒有掌摑,所以他很自然地吃了食物,脈搏也變平了。“這個例子說明,思維可以使人的行為和活動調節出現障礙,導致正氣衰竭而氣滯,或陰陽不和,陽亢不與陰交而失眠。生氣時,逆氣而行的氣推開聚集的氣,興奮的陽因汗排出,導致陰陽復蘇。
《四川醫林人物》還描述了壹個抑郁憤懣的案例:青龍橋有壹個姓王的儒生,得了壹種怪病,喜歡壹個人住在黑屋子裏,不能靠近燈光。偶爾病情加重,尋訪名醫,屢治不愈。壹天,名醫李健昂路過這裏,家人忙著邀請他去看。李確診後,沒有開藥方,而是要了過去的文章,亂讀他的句子,大聲念出來。王叱德問“誰是讀書人”,李說得更響。王氣得忘了自己怕明的習慣,跑出去抓起文章,坐在燈下,指責李:“妳不懂句子,為什麽在這裏大呼小叫?”儒生壹怒之下,抑郁而復。
傷心的人會以喜悅取勝。
以喜取勝,又稱歡笑療法,可用於各種因精神損傷而抑郁、沮喪的疾病。《醫學院趣聞集》裏有這樣壹個笑話:清朝有壹個成年人,整天郁郁寡歡,憂心忡忡。家裏特意請了名醫來診斷。名醫詢問病因時,摸了半天脈,診斷為“月經不調”。巡警聽了這話,嗤之以鼻,哈哈大笑。反復說:我怎麽才能是月經不調的男人?簡直可笑到了極點。從那以後,我每次回憶起這件事,都是哈哈大笑。這是壹個名醫故意犯的常識性錯誤引起的笑聲。
金元時期的名醫朱丹溪,曾經遇到壹個年輕的書生,他的妻子在婚後不久突然去世,於是他終日痛哭流涕,終於成功了。求遍名醫名藥,長期治療無效。摸了摸他的脈搏後,朱丹溪說:“妳的脈搏跳動得很好。好像已經好幾個月了。”秀才哄堂大笑,說:“什麽名醫,不分性別,都是庸醫!”“從那以後,每次想起這件事,我都會很自然地笑,還經常把這件事講給別人聽,作為奇聞與大家分享其中的樂趣。月亮壹轉,書生食欲大增,心情開朗,疾病消除。這時我告訴他,這是用喜悅戰勝悲傷的良方。怕傷腎的,要用思維去克服。
通過思維來克服,主要是通過“思維導致氣滯”,讓患者主動化解壹些不良情緒,達到康復的目的。《金淑傳》記載:“嘗壹親,久不歸,廣()問其所以然。回答:我坐在前面。給我酒。方想喝酒,但當他看到杯中有壹條蛇時,他非常反感,喝了酒就生病了。當時河南聽堂墻上掛著牛角弓和漆畫,廣益杯裏的蛇也是牛角影。客人把酒放在面前,說:妳又看見酒裏有什麽東西了嗎?回答:和以前壹樣看到的。廣在講道理,客人恍然大悟,沈入其中。”成語“壹杯弓蛇影”中提到的史實表明,它是由恐懼引起的,恐懼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可以通過“深思”得到緩解,從而消除疾病,恢復健康。
憤怒傷肝,悲傷戰勝它。
克服悲傷是根據《黃帝內經》“悲則消氣”、“悲則喜勝”的作用,促使患者悲傷,達到身心康復目的的壹種療法,對祛除氣滯、抑制興奮有較好的效果,最適合自覺以痛為快癥的患者。《儒林外史·家庭關系》中,張治療壹個女人的病,問病人“是不是經常哭快了?”女人說:“我不知道想要這個是什麽意思。”張又曰:“日火淩肺金,金之所伏。沒什麽好說的,肺控制悲痛,但也快哭了。”因此,張鼓勵病人盡量多哭,他的病就好了。這個病例是木火引起的,肝郁肺燥,所以哭的最快。
這裏還需要註意的是:在運用“以情誌勝情誌”的療法治療情誌因素引起的病變時,要註意* * *,即治療的情誌因素要被超越和壓倒,或突然強大的* * *,或不斷加強的* * *。總之,後者要超越前者,否則達不到以情取勝的治療目的。
(2)同理心。
也稱轉移法,即通過壹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情緒和意誌,以擺脫不良情緒的痛苦。有些人患了某種疾病後,往往會把註意力集中在疾病上,害怕病情加重,害怕不容易治好,害怕影響自己的工作、勞動、學習和生活,整天想著疾病,陷入抑郁、煩惱、悲傷,甚至緊張、害怕。這種情況下,分散患者對疾病的註意力,把思想的焦點從疾病轉移到其他地方;或者改變周圍環境,讓患者不接觸不良因素,這就是“移情”的意向性治療方法。其意義正如華在《臨床指南醫案》中所說:“情誌之郁,因隱情不延...抑郁癥在於患者的同理心。”在續名醫的情況下,說的是:“失意必脫性情。”“如果妳考慮移動它,妳就會從中恢復。”“移情”的具體方法有很多,要根據不同人的心理、環境、條件,采取不同的措施靈活運用。主要方法如下。
首先是琴棋書畫的移情法。
《北史·崔光傳》說:“以樂為琴書,以養神。”吳師機的《卓立駢文》也說:“七情之病人,讀書解悶,聽音樂消除焦慮,不如吃藥。”所以,當妳心煩意亂,心情不好的時候,妳應該聽聽音樂,欣賞壹下戲劇,看壹場幽默的相聲或啞劇,讓可樂開懷大笑,振作起來,緊張和壓抑就消失了。平時要根據自己不同的興趣愛好,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比如書法、繪畫等。用這些方法來解除煩惱,寄托感情,放松氣機,滋養心靈,對人是有益的。
第二是同理心。
李東垣脾胃學說說:“勞則陽氣衰,宜乘也。”這說明利用旅遊可以驅除憂慮,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恢復。當妳想太多,覺得不開心的時候,就去郊外消遣,讓優美的環境調節負面情緒,沈醉在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中,放松心情,忘卻煩惱。與人爭論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註意力,參加,如打球、散步、打太極拳等。,或者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以肌肉緊張消除精神緊張。
第三種是升華脫離法。
升華就是用頑強的意誌克服不良情緒的幹擾,用理智戰勝生活中的不幸,把理智和情感轉化為行動的動力,投身於事業。比如西漢的司馬遷得罪了李陵,鋃鐺入獄,飽受貪汙之苦。司馬遷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投入到《史記》的寫作中,是為了轉移自己不幸遭遇帶來的痛苦心境,以蜀之解憂,調整和緩解自己的心理矛盾,將心身創傷化為苦功。
超越,即超脫,在思想上要掉以輕心,在行動上要脫離導致不良情緒的環境。比如高考失利後,有的考生感到沮喪和絕望,有的甚至想自殺。這時候就要正確理解考試的意義。“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大學不是唯壹的出路。要看到很多人高考失利,妳絕不是壹個人。壹個人只要不氣餒,振作起來,面對生活,面對自己的現實,路就在腳下,前途也是廣闊的。他應該勇敢地面對生活。忽略社會上的流言蜚語。這時候最好找個安靜的環境,冷靜思考,或者出去社會調查、旅遊,也是恢復心理平衡的壹種方式。
(3)暗示法。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中有壹個故事,就是暗示療法的壹個例子。說明暗示不僅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也影響人的生理機能。早在《黃帝內經》中,中醫就記載了使用暗示療法的例子。比如蘇文《調經論》說:“* * *不要發布。從針上看,就會說:我深學,適人而變,精氣自存,邪氣散。”意思是醫生先把針刺保持在病人應該* * *,拿出針給病人看,說我把針紮深壹點,病人必然會集中,這樣精氣就藏在裏面深處,邪氣就散出來,提高了針灸的療效。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張景嶽,就曾利用暗示給病人吐藥或針刺數十處來治療“詐病”。李湛使用語言建議患者不要擔心他們的眼睛,而是集中精力在他們的大腿上,從而引導火焰向下,使他們的眼睛恢復。
暗示的方法通常采用語言,但也有手勢、表情或暗示性藥物代碼。暗示不同於勸說。它通過文字讓患者不經過邏輯思考和判斷,直觀地接受醫生灌輸給他們的觀念。它的作用在於情感,而說服的作用在於理智。在進行暗示治療時,我們要特別註意:第壹,患者的暗示性是不同的,這與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征和高級神經活動的特點密切相關,也與他們的年齡有關。患者的智力水平和教育程度對能否接受暗示沒有決定性作用。第二,治療前要贏得人們的充分信任和配合。第三,每壹個治療過程都要盡可能的成功。如果不成功,會動搖患者的信心,影響患者對治療者的信任,所以如果進行第二次治療,難度會大很多,成功的希望也會小很多。
(4)講道理,開導。
黃帝內經說:“人的感情,都是以死為樂,以敗為告,以善為告,以方便為導,以苦難為開。雖有人無道,邪不聽。”這就是推理和啟蒙的起源。其主要內容有:壹、“告訴他們輸”就是向患者指出疾病的性質、原因、危害和嚴重程度,以引起他們對疾病的重視,使他們認真對待,既不忽視,也不恐懼恐慌。其次,“用善意說話”指出只要配合醫護人員,及時治療,措施得當,就能恢復健康,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第三,“因其便而導”,告訴患者如何護理和治療。第四,“以其痛開之”,意思是幫助患者緩解緊張、恐懼和消極的心理狀態。以上四點是關於如何運用說理和開導。所謂“說理開導”,是指正確運用“語言”這壹工具,開導患者,宣傳疾病知識,分析疾病的成因和機理,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提高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從而促進健康的恢復。
心理輔導最常用的方法有:解釋、鼓勵、安慰和保證。解釋是說理和開導的基礎,向患者解釋病情,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密切醫患關系,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鼓勵和安慰是患者心理受到挫傷和抑郁時的康復方法。保障就是在患者產生懷疑和擔憂的時候,醫生以足夠的信心做出承諾,承擔責任,消除患者的緊張和焦慮。
壹個人在生活中遭受了挫折甚至不幸,可以向自己的知心朋友和親人傾訴自己的難處,或者寫信給親友訴說自己的抑郁,從而從親友的開導、勸告、同情和安慰中獲得力量和支持。俗話說:“有人分享快樂就更大,有人分享痛苦就能減輕。”
(5)適度。
《呂氏春秋》曰:“欲愛,愛有節,聖人行節止欲,故不可為也。”我這裏說的是適度,就是適度,調和情緒,防止情緒過度,從而達到心理平衡。《醫心認識》總結了“四要”,“避怒”是其中之壹。泰鼎的主要養生理論強調養生要“五不”,“不發脾氣”排在第二位。《長壽親壽養老新術》總結了“七育”,其中“不填怒養肝氣,少思養心氣”。《養性延壽錄》中總結的養生“十二少”主要是少憂少怒等七情。
現代研究表明,只有善於避免憂郁、悲傷等不愉快的負面情緒,使心靈保持愉快、樂觀的狀態,才會對人體生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如果能改善大腦和整個神經系統的功能,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就能協調起來。不僅僅是輕微的可避免的焦慮、失眠、頭痛等。,而且還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癥等。,會降低發病幾率。
第壹,“控制憤怒”
憤怒是壹種常見的負面情緒,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不僅能傷肝,還能傷心、胃、腦,導致多種疾病。林則徐以“控制憤怒”為座右銘,有道理。
要控制憤怒,首先要冷靜,因為憤怒往往是無法冷靜思考的結果。所以,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壹定要冷靜,因為只有冷靜,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才能完整。
其次,要及時發泄。如果心臟有問題,可以及時找知心朋友傾訴,甚至可以痛痛快快哭壹場。不要把它放在心裏,這樣妳會生病或大發雷霆。
還有,控制憤怒,要註意養肝。學者認為,肝主怒,所以要控制憤怒,就要保護肝臟的功能。如果肝氣郁結引起憤怒,可用逍遙散治療;如肝火亢盛引起憤怒,可用龍膽瀉肝湯治療;若因肝陽上亢而致怒,可用鎮肝謝峰湯滋陰潛陽。
第二,要防止“樂極生悲”。
加拿大壹個貧窮的鞋匠,在知道自己中了彩票壹百萬美元後,突然欣喜若狂地死去,死時依然面帶微笑。這種過度興奮導致的猝死,往往發生在中途。人過中年,全身的動脈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滋養心肌的冠狀動脈也不例外。如果心臟劇烈跳動,必然增加能量消耗,心肌供血相對不足,導致心絞痛甚至心臟驟停。這就是“樂極生悲”的壹個原因。此外,“樂極生悲”還會導致血壓突然升高,健康人是可以補償的。如果妳有高血壓,過度興奮會導致“高血壓危象”,表現為突然頭暈、視力模糊、易怒。“高血壓危象”可能持續數小時,但可因腦血管破裂導致猝死。可見“極度歡樂”也是不可取的。為了健康長壽,任何過度的情緒激動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要平等對待喜事和悲劇,興奮和憤怒,順境和逆境,幸福和痛苦,善於自我調節情緒。我們必須小心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極限。
(6)引流法。
古人曾說:“不如人願,不如人願。”壹般來說,人們壹生中處於逆境的時間要比處於順境的時間長得多。那麽,不開心的時候該怎麽辦呢?
事實證明,宣泄可以使人從苦惱、停滯的消極心理中解脫出來,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祖國醫學認為“抑郁癥是病因。”抑郁,即停滯,主要指抑郁、悲傷和不愉快的負面情緒;頭發稀疏,發泄。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自尋煩惱,把痛苦和悲傷藏在心裏,發泄出來。如果妳能好好哭壹場,讓眼淚流出來,妳會覺得更舒服。現代研究發現,因情緒變化而流出的眼淚中含有兩種神經傳導物質,隨眼淚排出體外後,能緩解緊張情緒,減輕痛苦,消除悲傷者的焦慮。美國聖保羅精神病學研究室主任威廉·福利有壹個有趣的實驗。在接受測試的200名男女中,85%的女性和73%的男性在痛苦地哭泣後自我感覺好了很多,健康狀況也有所改善。
已有研究證明,消化性潰瘍、過敏性結腸抑郁、失眠、全身胃痛等都與情緒抑郁有關。男性患消化性潰瘍比女性多,原因之壹是與男性流淚有關。所以,想哭的時候,不必強忍,讓眼淚流出來,排出去。當然也不宜哭得太久,謹防自己認為的“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