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古人是怎麽度過三伏天的?

古人是怎麽度過三伏天的?

俗話說“三九天冷,三天熱。”今年的三伏天趕上了兩個仲夏,氣溫似乎異常炎熱。很多人都要通宵開空調才能睡覺。在中國古代,沒有現代制冷設備的古人是如何應對高溫高濕的三伏天的?據史書記載,古人強調心態的調整要“與四時同步,適應寒暑”;本文提出了“給吉娜·完顏政新書網上降溫”的概念,“賞荷避暑”和“泡夏避暑”都是積極的避暑方法。同時,衣食住行都有相應的健康提示。

“心安自然涼”首先調整心態。

元代丘處機《論取健康之訊》提出,夏季“調息清心”如心中冰雪。

“季節合適,季節就合適。”這是古代中國人適應季節的經驗。那麽,古人是如何在壹年中氣溫最高、最難熬的三伏天“與時俱進”的呢?在先秦時期,人們總結出壹套方法。《黃帝內經·四氣大論》中說:“夏三月三,此為香秀。天地交融,萬物繁盛,晚睡早起,太陽永不疲倦,就不會生氣,把華英變美,把氣發泄出來。如果妳在外面愛壹個人,這個夏天就是養壹個長人的最好方式。”顯然,這就是“保持心態平和”的核心: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輕易生氣。《內經》壹詞也是後人避暑的壹大行為準則。總的來說是“淡定自然涼”。

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很容易興奮和生氣,導致“性癮”。煩躁易怒只會增加夏天的熱度,所以古人認為熱天要“靜下心來”。所謂“平靜、涼爽”,說白了就是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適應四季”,古人稱之為“精神養生”。

元代著名養生學家丘處機在《論養生》壹書中說,夏季“更宜養神清心,常似心中冰雪,心中熱少;不能再熱了,更熱了。”

丘處機的“定息清心”也是道家避暑的秘訣之壹,並稱“禪”,意為“修身養性”。

禪宗是古代人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之壹,用它來對付三伏天也就順理成章了。南宋詩人陸遊對此深有體會。夏天,他會安安靜靜地坐著修身養性,就像他的詩《夏》裏說的:“新造的虛堂,掃去痛苦,童奴終日無人管。”

道家創始人老子更提倡“靜”和“修自然”。在《道德經》中,他說:“靜勝於冷,靜勝於熱,靜是世間最好的東西。”匆忙可以抵禦寒冷,沈默可以戰勝炎熱。老子甚至認為心態平和的人可以成為世界的統治者。

炎炎夏日“大樹下乘涼”“遮天蔽日”真好。

北宋《太平玉蘭》記載鄭人“孤林避暑”。

“說起來容易,心裏自然涼”,但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直言做不到。當他被貶到湖南永州時,在壹個炎熱的夏夜,他睡不著覺。半夜,他幹脆起身上樓乘涼。他曾寫下“夏夜登西樓”的詩句:“能西進,不如不發壹槍。”意味著我已經沒有希望安心戰勝酷暑了。

為了適應炎熱,古代民間最早提出了“乘涼”的概念。“乘涼”,又稱“乘涼”。如何乘涼?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選擇,但是遮光和避免陽光直射是降低體表溫度最常見的方法。例如,在唐朝,人們喜歡建造壹個避暑的地方。亭子雖然不是唐朝發明的,但也早就有了,只是長安人在usi上更有創意。

所謂“夏會”,就是戶外乘涼的活動,有點像現代的“涼會”,在宋代還是很流行的。據宋夢圓舊文《四季享受錄》卷八《月下大街小巷雜賣》記載,北宋時,“人人最重,六月無季。常有風亭水榭,巍峨高樓,冰盤雪障,浮瓜浮李,流杯沼澤,新花新芽,遙遙。”從孟老院的記憶來看,當時開封的戶外納涼活動,比唐朝還要熱鬧。

不過,上述“夏會”應該是古代“富人”納涼的方式,而民間則多是在樹下搭個簡易的涼棚或者去山洞等涼爽低溫的地方避暑。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其實只是古人夏天的經驗總結。

先秦時期流行皮影。《鄭人的夏天》是壹個鄭人在樹下乘涼的有趣故事。北宋、李牧、徐鉉等學者編撰的《東京中國之夢》引用太平帝國觀人事處的話說:鄭人“孤林度夏,日影移”。但也鬧出了“月亮在動,動到樹蔭下”的夜間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