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氣,是指脾胃之氣,中醫所說的中氣不足,主要是指脾胃之氣虛弱,運化功能失職。我們體內的中氣主要是通過飲食和營養轉化的。脾胃功能失調,食物營養難以轉化為能量,容易導致中氣不足。
很多人聽到中氣不足就會想到另壹個常見的中醫術語——氣血兩虛。如果不區分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虛,很容易認為中氣不足就是氣血兩虛。其實兩者並不完全是壹回事。
氣血兩虛,從字面上看也很好理解,就是氣血兩虛。具體表現為氣虛和血不足兩個方面。氣血兩虛所說的氣,不僅包括中氣,還包括元氣、營衛之氣等臟腑氣虛。而中焦氣虛強調脾胃氣虛,偏向臟腑辨證,氣血兩虛主要偏向氣血辨證。所以中氣不足和氣血兩虛不是壹回事,中醫在治療上講究辨證論治。
當人體氣虛時,會出現壹系列不舒服的癥狀,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第壹,精力不足,語言無力。
氣虛患者不能提高聲音,面色蒼白,精神狀態差,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少言懶語。
第二,胃口不好,飲食減少。
因為有氣的人脾胃功能失調,容易引起食欲不佳、飲食減少的癥狀,有時吃東西後會有腹脹的感覺,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慢性腹瀉。
第三,抵抗力差,經常感冒。
中氣不足,抵抗力就會降低,比正常人更容易感冒。感冒幾乎是家常便飯,癥狀有打噴嚏、鼻塞、頭暈、氣短、胸悶、心慌等,並伴有異常出汗和多汗。
第四,臉黑,腰酸背痛。
氣虛的人臉色不太好,臉色黝黑無光澤,容易長斑。經常感覺腰酸背痛,尿頻,大便稀。女性也會出現小腹冰冷、月經不調等癥狀。
第五,皮膚幹燥,容易脫發。
皮膚幹燥,皮膚毛孔粗大,容易脫發,甚至大量脫發。有些氣虛的患者還會出現眼睛幹澀的癥狀。
中氣不足對健康的影響是系統性和多方面的。壹旦發現中氣不足的癥狀,就要及時調整。那麽,中氣不足怎麽調理呢?主要可以從調理脾胃和疏通肝氣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調理脾胃。中氣不足的最大原因是脾胃虛弱。所以最重要的是調理脾胃,才能把食物中的營養轉化為氣血。中醫認為,按摩或艾灸中脘穴有助於調理脾胃。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處,人體前中線任何壹條靜脈上,是胃經聚氣之穴。按摩或艾灸中脘穴,可促進氣機運行,具有和胃益氣、燥濕和中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手指按揉中脘穴,每次2-3分鐘,當感覺局部發熱時;或艾灸中脘穴10至15分鐘,註意與皮膚保持距離,以免燙傷皮膚。
二是疏通肝氣。肝氣可以促進體內氣血的運行。肝氣疏通了,才能通暢,才能獲得更多的營養,滋養身體,保持身體健康。平時要註意保持開朗,不要生氣,不要熬夜,不要抽煙喝酒。
總之,氣虛的人往往會感到疲倦無力,說話對人的生活影響很大。我們必須及時調整和改進它們。
未經作者許可和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