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代,菜市口所在的廣安門內大街當時叫坦洲街,是幽州城的鬧市。明清時期,外省人進京主要有兩種途徑:水路是京杭大運河過通州進京;陸路沿韓晶路,過盧溝橋,從廣安門進京。壹進廣安門,妳就會找到菜市口。所以這裏的客棧、商店、茶館很多,行人壹整天都在不停的忙碌。根據楊茂建在《京生雜記》中的描述,“宣武門外大街南行,近菜市口,有財神廟;邵東鐵門有文昌會館,都是擺宴席的地方,西城的歌者大部分都在這裏,都是戲樓。”鶴年堂位於菜市口街以北,屬於中心區。門前的“鶴年堂”三個大字是明朝朝野當權的嚴嵩題寫的。招牌醒目,自然成為進京最明顯的標誌,以至於人們在介紹進京之路時,常常以鶴年堂為導向:過盧溝橋就是廣安門,過廣安門,看到鶴年堂就進京了。明清時期生活在北京的文人和政治名人,與菜場無關的恐怕也就那麽幾個了。嚴嵩、羊角山公館都在附近;只有前菜市口胡同曾住過曾國藩、左、劉光第、蔡元培等。秋瑾曾在胡同裏的女校任教,李大釗曾在胡同裏創辦《晨鐘》。譚嗣同故居、魯迅故居、康有為故居都在附近,都離鶴年堂很近。清朝順治皇帝在位後的幾百年間,菜市口成為“懲人於市,棄人與人”的賜地。《禮記》記載“壹騎士在朝,與土同在。”懲罰城市裏的人,和大眾壹起拋棄他們。“可見,鬧市實踐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清朝只是延續了傳統。“戊戌變法”中的“六君子”肅順和明朝的好大臣楊繼繩,據說是在菜市口的鶴年堂前被殺害的。每天政府要殺人之前,鶴年堂都會被告知:明天去出差,準備酒和食物,不要告訴任何人,以後付錢。第二天,藥店要關門了。砍頭官和劊子手先集中到鶴廳,大吃大喝了壹頓。飯飽後,他們把斬首桌放在鶴廳門口。中午3點,斬首官朱碧盤旋著,突然他的頭掉在了地上。所以“鶴年垂暮堂前乞藥”成了老北京的壹句俚語。壹般行刑結束後,劊子手會照例向鶴年堂索要壹些鎮定劑,圍觀的人往往壹擁而上,有的還抓住了捆綁犯人的繩子。據說把牛拴在馬上也不會覺得奇怪;有的搶著買獄官的書法,說可以驅邪。有的犯人家屬甚至提前買通了劊子手,讓他在人頭落地的恰當時機,往死者的頸腔裏塞壹個大饅頭,以免鮮血外溢,陰魂不散。
因此,血饅頭的故事在清代流傳很遠。據說魯迅先生的小說《藥》就是吸收了這樣的典故而創作的。早些年,這樣的血饅頭在鶴年堂也有保存。在這個鬧市、名流、佛壇、救命寺矛盾交融的地方,鶴年堂以文人開店的獨特風格,將壹個文人的風範與中醫、中藥、養生融為壹體,擁有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遠近聞名,不僅有著名的養生治病藥方,還有眾多歷史名人,如嚴嵩父子、明朝著名抗日名將楊繼繩、改革先驅譚嗣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