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講述了“張三豐”成為壹代宗師的故事。當然,是否符合歷史真相,這裏不講究。我只想說說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
張君寶(李連傑,後來的“張三豐”)是少林寺的壹個年輕和尚。他生性善良,同情弱者,愛打抱不平,對物質要求不高。只要他有東西吃,有地方睡覺,他就滿足了。有壹天,他的主人帶來了另壹個和他相似的孩子,天寶。他和君寶最大的區別就是,他總是表現出比別人優秀。只要有人比他優秀,他就委屈。不管采取什麽手段,他都會占上風,甚至會采取極端手段處處打壓他,讓別人怕他,他才會高興。最重要的是他功利心太重。在他看來,只要當了官,就既有錢又有權,可以稱霸壹方,淩駕於任何人之上。
當然,這樣的性格差異註定了他們兩人會分道揚鑣,甚至敵對。標誌性的情節是這樣的——壹個街頭藝人,天寶的花言巧語贏得了壹個巡邏公公的好感,被征入伍,成了壹個窮光蛋,終於如願以償;但他只是壹個普通的士兵,還是不符合他的需求。這壹天,軍營舉行了盛大的會議。誰取得最後的勝利,誰就被提拔為道通,可以執掌軍權。這對天寶來說是壹個絕好的機會。所以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甚至采取殘酷的手段,打敗了所有的對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由於他只是壹名普通士兵,沒有突出的戰功,所以沒有立即晉升。後來,他得到暗示,他試圖擺脫那些反對朝廷的叛亂分子,這實際上等於向他的兄弟張君寶宣戰。
天寶誘騙君寶信任他,讓君寶聯系壹群反叛朝廷的英雄。因為君寶本性善良,又念及師兄弟之誼,欣然答應。起義當天,軍報帶領的十幾名仁人誌士在天寶的帶領下到達軍營,準備刺殺這裏最大的官——太監劉公公,卻遭到伏擊。大批士兵沖出帳篷,將君寶等人團團圍住。最終因為寡不敵眾,大部分仁人誌士被殺,只有兩三個幸存。君寶的壹個朋友(楊紫瓊)被抓了,最後他們在壹條老路上。至此,君寶才意識到,背叛自己的是他的同學,也是他最好的夥伴。
在壹陣謾罵中,君寶第二天就去救他的好朋友了。雖然付出了壹些代價,但幸運的是,他的好朋友被安全救了回來,這也宣告了他與天寶友誼的終結。君寶回來就像變了壹個人。他的頭發很亂,衣服很臟。他整天瘋瘋癲癲的,吃飯睡覺都極不老實。老人見他這樣,半笑著說:“不要壹天三次叫他君寶,就叫他‘三瘋(馮)’!”眾所周知,壹個無意的玩笑讓阿泰成了池大師。太巧了!
我的朋友無法忍受,所以他決定幫助張君寶。壹天,天氣晴朗,我帶著君寶去野外玩。當我走到壹段枯木的時候,我看到嫩芽在上面生長。朋友告訴軍報,雖然樹死了,但這裏還是會有新的生命誕生。放眼望去,只見遠處有個村民在家裏扛柴火。這時候他親戚跑過來說他老婆生孩子了,在等他回去給孩子起名,但是那個村民還是要扛柴火。他親戚急了,讓他放下柴火趕緊回家。村民放下柴火,跑開,立刻消失了。這壹幕給了君寶極大的鼓舞,讓他明白了壹個道理:只有放下包袱,才能奔向新的生活!
最後,君寶在朋友的幫助下重整旗鼓,找到了師傅傳授的心法秘笈,仔細研究,用心體會,壹遍又壹遍的練習,終於形成了壹門獨特的功夫——太極。最終,天寶被打敗,張三豐作為氣宗的地位得以確立。
電影至此結束。我欣賞這部電影的原因是精彩的打鬥,但我更看重的是這部電影講述的兩個做人的原則:壹個是做壹個善良的人,不盲目過度的追求事物,不要太功利,因為太功利會失去理智,心平氣和,不被人欺負。
另壹個是壹個人要想成功,就要堅持自己的信仰,無論遇到什麽困難和打擊,都要忍受,絕不放棄自己的信仰。他失敗了也沒關系。重要的是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找到自己的不足並積極想辦法彌補。
我們現在生活在壹個物質豐富,利益多樣的時代,所以很多人已經完全被利益驅動,很少有人考慮過精神需求。當然,對利益的追求取決於利益是什麽。有些基本的利益是要爭取的,但不是所有的利益都值得追求。在各種利益面前,我們應該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麽。只要我們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任何困難都不會壓垮我們,我們會有充分的勇氣去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我覺得這才是這部電影吸引我的根本原因。